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研究了偏氯乙烯 丙烯腈 (VDC AN)悬浮共聚体系中AN的水溶性对单体相组成和树脂组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由于AN部分地溶于水 ,使有机相AN的含量降低 ,导致共聚树脂的组成明显地不同于本体聚合模型的计算预测值 .为了准确地计算预测VDC AN共聚树脂的组成 ,本文假设溶于水的AN向有机相迁移的速度比聚合反应速度快得多 ,AN在两相的溶解分配近似为平衡态 .计算中先用描述AN在VDC/水系统中溶解分配的Marker式校正有机相AN的含量 ,然后根据校正后的AN含量用Mayo Lewis式计算预测VDC AN悬浮共聚物的组成 ,计算中有关的竞聚率值取自于文献中本体聚合的值 .计算结果与实验值一致 相似文献
2.
反相悬浮法制备AA-AM共聚耐盐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反相悬浮法制备丙烯酸 (AA)和丙烯酰胺 (AM)二元共聚高吸水性树脂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 ,该工艺的最佳条件为 :AA 2 0g( 2 80mmol) ,n(AA)∶n(AM +AA) =0 .6 ,交联剂N ,N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的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 0 .2‰ ,引发剂过硫酸钾的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 0 .6‰ ,聚合温度 6 5℃ ,聚合时间 1.5h。AA -AM的吸水率为 12 5 0g·g-1,吸盐水率为 14 0g·g-1。 相似文献
3.
4.
5.
阻燃共聚酯的热降解动力学研究——Ⅰ.含磷共聚PET和PET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前言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由于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 ,被广泛地应用于合成纤维、薄膜和工程塑料等领域 ,但由于它的可燃性 ,在火灾事故中 ,由其着火所致占有较大比例 ,因此它的阻燃化更加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学者的广泛关注[1 ] 。由于磷是对聚酯的最有效阻燃元素 ,采用共聚法制备含磷PET的报道较多 ,也有关于其热降解动力学研究的报道[2~ 1 0 ] 。但本文所采用的单体羟基苯氧膦丙酸 (CEPP)和PET共聚所得产物的热降解动力学研究 ,尚未见报道。研究该种含磷PET的热稳定性和热降解行为对研究该材料的使用范围和成型加工… 相似文献
6.
7.
氯乙烯/N—苯基马来酰亚胺悬浮共聚合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考察了单体配比、温度、引发剂浓度诸因素对氯乙烯(VC)/N-苯基马来酰亚胺(PMI)悬浮共聚速率的影响,VC/PMI共聚有显著的交叉终止,致命共聚速率降低,测得交叉终止速率常数的函数φ=5.77,PMI均聚综合速率常数的倒数值δ2=53.65,共聚表观活化能Ea=127.9kJ/mol,增长活化能EP=63.7kJ/mol,聚合速率对引发剂浓度的反应级数0.786,并对VC/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 相似文献
8.
9.
本文报导了五种不同品种阴离子交换树脂,在60℃和70℃下热降解性能试验,结果证明大孔强碱Ⅰ型阴离子交换树脂的耐热性能最佳,这为高温凝结水净化处理选用树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12.
热分析法研究聚全氟乙丙烯非等温裂解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DSC)曲线研究聚(?)氟乙丙烯(FEP)在空气中热裂解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的机制及其微分动力学方程。利用峰形指数确定的两个阶段的裂解反应级数,用多项式回归了相应的裂解活化能,指前因子随裂解率变化的规律及其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13.
硅橡胶热降解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恒温热失重方法,研究了甲基硅橡胶(Si—O—1),用氢氧化钾催化聚合的甲基硅橡胶(Si—O—2),主链含环二硅氮烷的硅氮橡胶(Si—N—1)以及它与Si—O—1的共混物Si—O—3和与Si—O—2的共混物Si—O—4的热降解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Si—N—1有最高的热稳定性,在氮气下,其降解反应活化能为344kJ/mol.并且发现它分别与Si—O—1和Si—O—2的共混物的热稳定性大幅度提高.Si—O—3在氮气下的降解活化能由未加入Si—N—1前的152kJ/mol提高到230kJ/mol;Si─O─4则由未混入Si─N─1前的61kJ/mol提高到144kJ/mol.我们认为这种作用机理是由于硅氮橡胶除去了微量吸附水和硅羟基并导致催化剂的离子对难于分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十六醇(CA)为难溶助剂,引发醋酸乙烯酯(VAc)进行细乳液聚合,以偶氮二异庚腈(ADMVN)为引发剂时,制得了平均聚合度达1.5×104~2.0×104聚醋酸乙烯酯(PVAc)和4.1×103~6.6×103的聚乙烯醇(PVA);以偶氮二脒基丙烷盐酸盐(AAPH)为引发剂时,制得了平均聚合度达1.5×104~2.0×104的PVAc和2.1×103~4.4×103的PVA.研究了引发剂浓度、温度、油水比对产物聚合度、转化率的影响,讨论了SDS∶CA摩尔比对PVAc微球粒径分布及其成粒机理的影响.当cCA∶cSDS=3∶1时得到的细乳液体系稳定性最好,以ADMVN和AAPH引发聚合时均为液滴成核为主,其中以ADMVN引发得到PVAc微球的粒度分布窄于AAPH. 相似文献
15.
16.
氧化-还原低温引发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细乳液共聚合动力学与成核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讨论了 [(NH4 ) 2 S2 O8/NaHSO3 ]氧化 还原引发体系引发苯乙烯 (St)丙烯酸丁酯 (BuA)体系的细乳液共聚合的动力学特征及其与成核机理的关系 .细乳液的聚合速率比相同条件下的常规乳液聚合速率低 ,引发期长 .随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乳化剂浓度的增加 ,聚合速率增大 .共乳化剂正十六烷 (HDE)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 ,反应的速率增大 ,然后再增加HDE ,反应速率下降 .建立动力学曲线数学模型 ,并深入讨论了细乳液的聚合动力学特征 ,与常规乳液所得结果相比较 ,探讨了细乳液的单体液滴成核机理 . 相似文献
17.
18.
以AIBN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聚合方法先合成一定分子量(Mn=1.9×104g mol)和分子量分布(MWD,Mw Mn<2.5)的聚醋酸乙烯酯(PVAc)和醋酸乙烯酯(VAc)与醋酸异丙烯酯(IPAc)的无规共聚物聚(PVIPA).再以PVAc或PVIPA作为大分子引发剂,与共引发剂TiCl4配合,引发异丁烯进行正离子接枝共聚反应,并分别考察大分子引发剂用量、TiCl4浓度以及添加剂2,6二叔丁基吡啶(DtBP)或2甲基吡啶(MPY)对异丁烯聚合转化率和PVIPA或PVAc引发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表征接枝共聚物的微观结构与组成含量.实验结果表明,PVIPA和PVAc可引发异丁烯进行正离子接枝共聚反应,前者的引发效率高于后者.加入适量DtBP或MPY时,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引发效率.DtBP对减少聚合体系中微量水的引发和提高PVAc引发效率的作用更为明显,引发效率可达90%以上,加入适量添加剂MPY时,PVIPA引发效率可达60%左右.适当增加大分子引发剂用量和TiCl4浓度,也可提高PVIPA的引发效率至接近70%.在合适的实验条件下,可以得到极性主链为PVIPA与非极性支链为聚异丁烯(35.2%mol)的接枝共聚物PVIPA g PIB,该接枝共聚物的Mn为3.7×104g mol,分布指数MWD为2.52,且PIB支链平均分子量约为5.4×103g mol. 相似文献
19.
环四硅氧烷乳液聚合制备弹性粒子及其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八甲基环四硅氧烷(Me-D4)与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Vi-D4)乳液聚合得到了聚硅氧烷乳液,通过乙烯基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得到交联的乳胶粒子从而制备出有机硅弹性粒子.对乳液聚合的动力学和共聚物组成进行了研究,同时讨论了Me-D4和Vi-D4残基在聚合链上的分布 相似文献
20.
The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acrylamide (AAM)polymerization using ceric ion/acetylacetone system as an initiator has been studied. The redox polymerization was revealed by the low value of overall activation energy of AAm polymerization. The structure of free radicals formed from above-mentioned initiation sytem were detected by radical trapping and ESR spectra techniques and the end groups of polymers obtained were determined by FT-IR spectra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e initiation mechanism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