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地方珠算协会是中华珠算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保护的组织者,也是执行者;是推广者,也是创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传承弘扬传统优秀中华文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珠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承、发展珠算文化,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至关重要。地方珠算协会应加大珠算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建设珠算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机制,建好用好珠算传统文化阵地。坚守珠算文化阵地,展示中华珠算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国珠算故事、传播珠算文化,展现中国珠算文化新形象。  相似文献   

2.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是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更是我们民族自信的重要来源。中国珠算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贡献巨大。珠算文化不仅代表着"另一类知识体系",是古代中国数学、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开启现代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弘扬珠算科学文化,推动珠算珠心算教育教学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需要广大珠算传承人刻苦钻研,坚守初心,为珠算文化传承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各位读作者:《珠算与珠心算》杂志在广大读者、作者的支持和关爱下,走过了15年93期的历程,在海内外已有广泛影响,成为深受珠算教育界喜爱的学术期刊。为了让本刊继续发挥保护传承珠算文化遗产和促进珠心算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本刊拟增设英文版内容,以适应"中国珠算"在世界的传播,传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珠算故事。具体意见说明如下:一、面向所有读者征求本刊选题和栏目设置的建议。近年来,国外读者对于珠算的需求日益增加,强烈  相似文献   

4.
正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珠算是中华文化瑰宝,已被世界所认可。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在中国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一种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第30项非遗项目。这不仅是珠算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里程碑,更是世界对中国珠算的认可。中国珠算申遗成功,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不少媒体,对珠算进行了积极地宣传和热情地关注。国人也为我们有被称作"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的8月8日是第十六个"世界珠算日",这是全球珠算人的共同节日,本刊编辑部特向所有致力于传承、弘扬珠算心算文化的同仁们致以节日的祝福和崇高的敬意!珠算文化不但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也是世界科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珠心算教师应凝心聚力,勇毅前行,坚定“四个自信”,与全党、全民共同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珠心算教师应以保护、传承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珠算文化为使命,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新征程上坚持文化自信,找准自身定位,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的前园村,被称作"中国第一珠算村",因其神秘的殊荣而成为海内外慕名参观者的探访热地。前园村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第一珠算村",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珠算宗师程大位就是在这里诞生的。他的珠算巨著《算法统宗》也是在这儿编纂问世的。同时,中国第一座国办珠算博物馆也建在这村中。更主要的是,我国最早关于"程大位珠算法"的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珠算"的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倡议,也是从这个村发出的;  相似文献   

9.
正一、以申遗为契机,构建珠算心算终身教育体系2006年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和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弘扬中华珠算文化"专题研讨会的主题文件中,明确提出了"珠算是中华传统数学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对珠算的认识从技术操作层面提升到文化层面。2008年珠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中国珠算"  相似文献   

10.
保护传承珠算文化,是每一个珠算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78岁的李茂老先生就是这样,几十年来,他为弘扬珠算文化,发展珠算事业,摇旗擂鼓,身体力行,一直奔波在路上。有人说他是搜集算盘的"痴狂人士",有人尊称他为"珠算达人",不管哪种叫法,对李茂而言都是恰如其分、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11.
(一)"1972.10.14",这不是八位组成的简单的数,她是四十年前周恩来总理对发展珠算事业指的路:"要告诉下面,不要把算盘丢掉,猴子吃桃子最危险。"这对复兴中华民族珠算文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二)算盘是工具,珠算是论据,以"算盘"概之,一般无异议。她无华丽外衣,却有精深涵义,人们争学,都感受受益;学习讲用功,加减乘除有顺序,练功还得讲思维;五升十进,左高右低,整数、小数、带小数、负数都  相似文献   

12.
<正>由教育部立项、山西省财税专科学校等承担的"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珠算子库建设工作会议",于9月21日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珠算"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职业院校运用多媒体手段将"非遗"项目转化成数字化资源,使珠算文化得以永久保存、广泛传播的又一历史性进步。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3.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历史性任务,并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高度,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作出具体部署,为我们扎实推进中国珠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激发文化自信、切实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珠算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正确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相似文献   

14.
正2020年6月13日,是我国第4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下简称"遗产日")。"中国珠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高度评价为"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是"适应当代需求的范例",中国珠算以其独特的科学性、文化性、教育性、社会性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15.
<正>(接续上期)萌于商周·珠算的孕育尽管珠算产生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但珠算及算盘是在一个很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步形成的。从屈指记数到结绳记事,从运筹帷幄到珠算产生,这段漫长的历史进程,都是我们追溯渊源、发掘考证的空间。珠算,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虽然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类社会做着重大贡献,但因为中国历代统治者重农轻商,从对商业、商人的压抑而对珠算鄙夷。古代士大夫鄙夷"珠盘非几砚间物",视算盘为"贾竖谋利之  相似文献   

16.
<正>"陶谷新村19号",冠名为"村",这与数不清的农村什么"村"毫无关系。这是什么地方?是中国珠算泰斗华印椿先生终生居住的地方;是珠算界名流学者常来常往的地方;是日后的中国珠算协会筹委会主任华印椿先生指导全国珠算事业从分散到集中的地方。在这里,华印椿出发,不远千里奔赴桂林参加桂林珠算座谈会,  相似文献   

17.
正一、项目背景珠算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珠算在中国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在传统珠算计算功能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启智、健脑、教育等功能,鲜明地体现了此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被不断的再创造",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力,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2015年上海市珠协申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10月15日)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1979年10月31日,在中国珠算发展史上,注定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召开了中国珠算协会成立大会。从此,珠算文化传承、保护、发展有了组织保障,珠算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家",珠算工作步入了规范有序的发展轨道。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回顾中国珠算协会成立四十年的光辉历程,总结珠算传承发展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12月4日,对中国以及世界珠算界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因为那天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批准了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近年来我们已经看到"中国珠算"备受国外喜欢,珠算热而不减。由于电子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直接削弱到珠算实用计算的价值。但是,古老的珠算文化,依然有其顽强的生命力。特别是在珠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珠心  相似文献   

20.
<正>珠算这一古老的计算工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虽然承载着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但却日渐式微,亟需传承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深刻阐述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所以准确把握传统文化包括珠算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一、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珠算文化的内在逻辑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