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根据历年东海带鱼资源动态监测结果,结合有关带鱼课题资料,对八十年代末期以来东海带鱼的资源变动状况进行了综述,对东海带鱼的资源管理现状和“伏休”效果作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完善资源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东海区带鱼限额捕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历年带鱼资源的调查和监测资料,运用数理模式和以往带鱼研究成果,计算了东海区带鱼的资源量、可捕量、最大持续渔获量,分析了资源状况,确定了东海区带鱼的总许可渔获量,探讨了东海区实行带鱼限额捕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东海伏季休渔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自1995年开始在东、黄海首次实行全面伏季休渔制度,为了检验伏休制度实施四年来的成果,通过东海区执行伏休制度前、后渔业资源的变化状况,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浙江省主要渔区渔业主管单位及生产单位的广泛社会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伏季休渔制度已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得到了广大渔民和干部的一致拥护。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980年以来东海带鱼的资源状况和变动原因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基础以八十年代中期最为薄弱,近几年的带鱼资源数量已增加到八十年代初的水平。但资源量的增加部分均为低龄鱼和幼体,高龄鱼比例反而下降。目前带鱼低龄化、小型化现象明显,资源尚处于生长型过度捕捞中,渔获量的上升并非资源的根本好转。影响带鱼资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捕捞强度过大和不合理利用资源。针对资源现状,文章提出了“夏保、秋养、冬捕”的管理意见,在近期可先增加实施夏秋季底拖网局部或全海区休渔2-3个月的管理措施,以减轻捕涝压力,逐渐使资源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数学模式对带鱼进行评估分析,并探讨调整捕捞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的途径。结果为;生长参数:W_∞=2176克,K=0.274,t_0=-0.87。自然死亡系数:M=0.44捕捞死亡系数:F:在六十年代前期为1.01,七十年代后期为2.09。最大持续渔获量:MSY=922万担。相应的捕捞力量f_(max)=3829×10~2作业日(60马力机帆船)根据当前的捕捞状况,若F=2.0时,开捕年龄由0.5龄推迟到1龄和由1.0龄推迟到1.5龄。则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Y/R 分别可提高25%和20%。当前调整捕捞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的途径以限制夏、秋季拖网渔船捕捞1.5龄以下的带鱼比较合宜。  相似文献   

6.
对1998~2005年东海区灯光围网的主捕品种、数量分布及其捕捞规模进行调研,研究认为灯光围网的主捕品种为日本鲐、澳洲鲐、竹筴鱼和蓝圆鲹等,且尚有一定的资源量。东海区的灯光围网近年来规模发展迅速,对上述鲐鲹鱼有良好的诱捕效果。从可持续利用资源角度出发,对其应实施规范管理,其措施为:(1)确定大型机轮围网、机帆船灯光围网的规模数量、渔船吨位、马力、网具规格等;(2)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3)成立全国灯光围网协会,配合农业部渔业局对灯光围网制订有关措施,进行专项管理。  相似文献   

7.
黄海带鱼、小带鱼RAPD和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变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黄海带鱼、小带鱼各12个个体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对比多态位点比例、遗传多态度以及遗传距离,并构建Neighbor-joining系统树;通过PCR扩增出线粒体16SrRNA基因,纯化后直接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分析和核苷酸变异比较,结合GenBank上大西洋叉尾带鱼同源序列构建UPGMA系统树.分析结果表明:(1)RAPD技术研究黄海带鱼和小带鱼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检出率,带鱼的多态比例和遗传多态度均较小带鱼的低;(2)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在分析这两物种遗传变异时表现出保守和变异的双重特性,种内变异极小而种间较大;(3)5个随机引物扩增出种特异的RAPD带,可作为种间分子鉴定标记;(4)研究证实带鱼和小带鱼是不同属的两个种,从而在基因水平上支持了Nelson分类系统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2~2004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主要捕捞鱼种的生物学资料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对东海区近3 a季节间的资源密度、渔业生物学性状以及历年来的渔获群落结构组成、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动态比较,分析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结果表明:虽然近几年东海区海洋渔业捕捞产量维持在历史高水平,但主要是依赖于超高的捕捞力量、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使群体资源得到暂时的养护等措施.主要经济鱼种的亲鱼量年间变化不大且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渔获物小型化、利用资源主体以当龄鱼为主、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下降等过度捕捞现象十分明显,资源基础相当脆弱,渔业资源衰退之势仍在加剧.秋季调查资源密度的年间波动取决于补充量水平,其水平的高低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用营养动态模式估算东海区大陆架渔场渔业资源蕴藏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用在东海区渔场进行的"海洋生物资源补充调查和资源评价"获得的初级生产力调查结果,综合已有的研究数据,采用PARSONS和CUSHING营养动态模式,对东海区渔场的渔业资源蕴藏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996~2005年东海区大陆架渔场渔业资源平均营养级为3.531级,近10年渔业资源年平均蕴藏量为836×104t,可捕量为418×104t左右;其中东海陆架渔场平均资源量为591×104t,可捕量296×104t;黄海南部平均资源量为245×104t,可捕量123×104t。2002~2005年东海区大陆架渔场平均资源蕴藏量为855×104t,可捕量为428×104t左右;东海区大陆架单位面积渔业资源蕴藏量为14.59t/km2,可捕量7.5t/km2;有机碳与鱼的比例为10.32:1,在世界各渔场中均属于较高水平;东海的单位面积渔业资源蕴藏量为8.89t/km2,东海区海域单位面积渔业资源蕴藏量为10.20t/km2,可捕量分别为4.5t/km2和5.1t/km2,高于黄渤海区和南海,略低于福建海区。目前东海区大陆架渔场的年渔获量已达750×104t左右,远远超过估算的420×104t左右年可捕量水平,使渔业资源始终处于过度捕捞状态。要使渔业资源恢复到良好状态,至少要减少目前40%的渔获量。  相似文献   

10.
东海区适宜增殖放流种类的筛选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选种的"技术可行"、"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兼顾效益"四个筛选原则,结合东海区各海域生物资源特点和海况实际,初步筛选出大黄鱼、海蜇、日本对虾、曼氏无针乌贼、三疣梭子蟹、黑鲷等多个品种为东海区最理想放流品种。对放流海区生态容纳量和生物种间相容性,苗种、环境适应和栖息地问题,制定标准技术规范等的探讨可供其他海区和其它种类增殖放流时借鉴。实行多种类综合开发,发展多种生产方式的综合性海洋增殖渔业,以充分发挥水域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完善伏休管理保护渔业资源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伏休10年来宁波市渔船功率和捕捞产量的变化,对我国现行的伏休制度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加强渔船数量和功率以及捕捞品种控制对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必要性,并对今后开展渔业资源保护工作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东海带鱼群体结构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根据1957-2001年对东海带鱼的生物学测定和调查监测资料,对东海带鱼群体结构、生长等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带鱼群体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从80年代以来,带鱼群体组成出现明显的小型化、低龄化趋势,带鱼年龄组成序列缩短,渔获带鱼最高年龄组由7-8龄缩短为7-8龄缩短为90年代的4-5龄,带鱼个体生殖力进一步提高,带鱼各龄组的平均肛长进一步缩小,而且带鱼有性成熟提早和产卵时间延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东海北部浅海渔场头足类的数量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3年2月至2006年12月对29°30′~32°00′N,122°30′~125°30′E东海北部浅海海域的调查资料,研究了头足类数量的时空分布和各类种类组成.结果表明头足类资源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鱿鱼成为头足类的优势种,6月为其捕捞高峰期,密集分布区在长江口渔场的东部;其次为章鱼类,其高峰期出现在5月和9月,密集分布区在舟山渔场东南部;乌贼比例最低,每年渔获量不超过5%,基本形不成渔汛.为今后更好地持续利用长江口渔场和舟山渔场的头足类资源,建议春、冬季对其进行保护,夏季高峰期重点开发;在拖网伏休的7、8月份可采用光诱作业和鱿钓等作业方式进行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东海蟹类的区系特征和经济蟹类资源分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根据1998年5、8、11月和1999年2月东海区虾蟹类资源调查所获蟹类及以往有关文献曾报道过在东海有分布的蟹类种类,对东海蟹类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点作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以描述东海蟹类的全貌。结果表明:东海324种蟹类绝大多数蟹类区系成分属亚热带和热带的暖水性种,蟹类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的中—日亚区,其区系关系与日本最为密切,其次是南海,而与黄、渤海关系较为疏远。不同区域的蟹类区系成分有所不同,热带性成分具有自北向南,自潮间带、沿岸浅海向外侧深水区渐有增加的趋势。同时,一些热带性强的蟹类,其分布北界似乎就在31°N附近海区,值得指出的是,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得知,一些种类在东海的地理分布要比以往有关文献报道的更广泛,它们都越过长江口向北推进到了33°N或济州岛西南,而不是仅分布长江口以南,如红星梭子蟹、纤手梭子蟹和长手隆背蟹等。  相似文献   

15.
根据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2004-2005年对浙江群众近海灯光围网和外海机轮围网作业生产的监测调查数据,结合渔业统计资料,用体长股分析法对东海区日本鲭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日本鲭的自然死亡系数M=0.295,捕捞死亡系数F=1.6;东海区日本鲭的平均资源尾数为31.73×108 ind,折合资源重量为18.27×104 t,最大持续产量(MSY)为12.27×104 t;初始(最大)资源量为70.87×108 ind,折合资源重量为40.81×104 t。  相似文献   

16.
东海日本鳀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0~2002年在东海海域每年分季度4个航次双拖作业渔业资源调查和2000~2003年鳀鱼监测调查资料。对鳀鱼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鳀鱼的2000~2002年平均双拖网渔获率为0.55kg/h,以2000年冬季最高(2.06kg/h)且分布范围较广,2000秋季最低(0.0008kg/h)且极少有分布;鳀鱼在浙江近海的产卵期为2~5月,3月开始出现补充群体,经周年生长全长可达到约100mm。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东海的主要物理过程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类群结构的时空分布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2006年和2011年夏季东海陆架条件下的浮游植物光合色素的组成及含量,并通过CHEMTAX对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风场条件下东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类群结构均有显著差异。在2006年夏季航次,受弱西北风的控制,长江冲淡水向外延伸面积较大,东海陆架叶绿素a的平均浓度为1 228.6ng/L,主要特征光合色素多甲藻素(Peri)、19-己酰基氧化岩藻黄素(19-hex)、19-丁酰基氧化岩藻黄素(19-but)、玉米黄素(Zea)和二乙烯基叶绿素a(DV-Chl.a)相对较高,浮游植物以硅藻(41%)和甲藻(16%)为主要优势类群;2011年夏季航次,受强东南风影响,底层低温高盐水涌升现象明显,东海陆架叶绿素a(Chl.a)的平均浓度(2 677.9ng/L)比2006年高一倍,叶绿素b(Chlb.)、青绿藻素(Prasino)、新黄素(Neo)和别藻黄素(Allo)等光合色素浓度相对较高,硅藻(60%)在浮游植物群落中占主要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