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Cu对Cu—Mn—Ce—O和Cu—Mn—Ce—Pd—O催化剂三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火焰脉冲-微反装置考察了Cu-Mn-Ce-O和Cu-Mn-Ce-Pd-O两类催化剂的三效活性。结果表明Cu的加入有利Cu-Mn-Ce-O的NOx和CO的转化,而不利于Cu-Mn-Ce-Pd-O的NOx和HC的转化。XRD分析结果表明在Cu-Mn-Ce-O中加入Pd,原来的CuMn2O3消失,生成新相MnAl2O4;TPR分析结果表明Cu使Mn-Ce-O样品表面氧量增加,表面易于还原,而使Mn-  相似文献   

2.
二氧化铈对钯汽车催化剂的氧化氮还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火焰脉冲-微反装置上考察了Pd催化剂的三效性能,同时利用XPS、TPR和催化剂表面贮氧量的测定,研究了氧化柿对PdO/Al2O3上三效性能的影响,尤其是对NOx还原性能的影响。PdO/Al2O3催化剂上的NOx还原和HC的氧化互相干扰,CeO2的加入能够改变Pd的电价,削弱HC的干扰,使NOx还原活性在贫氧区(A/P<14.7)大为提高。另外CeO2还能提高Pd催化剂的表面贮氧量,降低NOx的反应活化能,而且NOx还原的高转化率向高空燃比扩展。  相似文献   

3.
Cu,Pd-ZSM-5上NO分解和CO氧化的催化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交换Cu,pd-ZSM-5催化剂(Cu交换度为105%,Pd交换度分别为3.4%和33%)对CO氧化反应有活性增强作用,对NO分解反应不存在增强效应.双交换催化剂在于交换程序不同,而表面物种不同,活性组分的分布状态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活性.先交换Cu,400℃焙烧后再交换pd的Cu-Pd-ZSM-5催化剂,对上述两类反应的活性存双组分催化剂中均为最高.H_2-TPR谱表明,共交换的Cu-Pd-ZSM-5中尚有部分CuCl+占据了部分交换位置,而使CO氧化活性稍有下降.N_2-DTA和H_2-TPR谱结果表明,Pd交换到Cu-ZSM-5中后,抑制了吸附水和水合铜化合物的形成,由此提高了在200—300℃时氧的吸附量.后者的大小和CO氧化活性有顺变关系.N_2-DTA谱中340—445℃的放热峰可能分别表征了和NO分解活性有关的铜氧桥或把氧桥的形成,该放热峰的峰温愈低,峰面积愈大,则NO分解活性愈高.  相似文献   

4.
运用微反和程序升温脱附(TPD)技术研究了CO+NO在Cu-Mn-Ce-O(Ⅱ)催化剂上的动力学特性和NO,CO,CO2和N2O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行为。对于CO+NO反应,催化剂(Ⅱ)比(Ⅰ)具有较高的活性、在高转化率范围,差别更明显,对于(Ⅰ),NO的消除速率rNO对cNO,xCO和cCO2的级数分别为0.75、0.95和-0.28。氧化铈加入(Ⅰ)后,使rNO对cNO,cCO的级数下降(分别为  相似文献   

5.
Cu-Ag-Mn-Ce-O/γ-Al_2O_3催化剂对CH_3OH及CO深度氧化时各元素的相互作用王金安,许勇,汪仁(华东理工大学工业催化研究所,上海200237)关键词Cu-Ag-Mn-Ce-O/γ-Al_2O_3催化剂,深度氧化,甲醇,一氧化碳,相互?..  相似文献   

6.
NO在Cu-ZSM-5分子筛上程序升温脱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等温动态吸附和程序升温脱附技术研究了NO与Cu-ZSM-5的相互作用,并根据还原预处理样品上NO吸、脱附循环的研究探讨了全过程样品所经历的氧化还原循环,在25℃等温吸附时,NO与Cu ̄+和/或Cu ̄0反应产生了N_2、N_2O和Cu ̄(2+)以及超晶格氧,同时在Cu ̄+上有许多可逆吸附的NO.NO吸附在Cu ̄(2+)上是稳定的,升高温度时,NO分为三种状态脱附,分别位于约100,180和400℃.后两种可能以Cu ̄(2+)-NO_2和Cu ̄(2+)-NO_3为中间态.第三种NO脱附同时伴随着O_2脱附,对于还原预处理的样品,吸附和脱附的一个循环总体上会使样品部分氧化。  相似文献   

7.
La—Cu—Mn系钙钛矿型(ABO3)催化剂性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共沉淀法制得了Cu2+部分取代La3+的La1-xCuxMnO3钙钛矿型催化剂,通过XRD、TPR、电镜分析及活性评价,研究了Cu2+的部分取代对La1-xCuxMnO3系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2+部分取代La3+后,使催化剂易被还原,活化能降低,对CH4、CO氧化反应,均有最佳取代量使催化剂的活性最佳,其值分别为0.2和0.4,这是由于随x值的增大,催化剂晶格缺陷增多,晶格氧的化学势增大的缘故  相似文献   

8.
采用CO加氢反应、CO-TPD、CO/H_2-TPSR及C_2H_4/H_2-TPSR等手段,研究合成气制低碳烯烃反应K-Fe-MnO/MgO催化剂中MnO的助剂作用。结果表明MnO能大幅度提高低碳烯烃的选择性,尤其是乙烯的选择性;MnO能抑制催化剂表面的乙烯加氢,因而有利于提高低碳烯烃的选择性及烯/烷的比值。  相似文献   

9.
运用XRD、TPR、H2-TPD等表征手段考察了Cu-Mn催化剂的物相结构、氢气的还原性能及H2的吸附性能;在高压微反色谱系统中进行了CO加氢合成二甲醚的研究并和表征结果相关联。评价结果表明,Cu-Mn双组分催化剂对一氧化碳具有很高的活性及二甲醇的选择性; XRD测定结果表明, Mn的存在使得CuO的分散度提高:TPR结果表明,锰的存在阻碍了CuO的还原,CuO存在能够促进MnOx的还原,双组分催化剂的还原并不是单组分催化剂的简单叠加,说明在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中CuO和MnOx之间发生了一定的相互作用。H2的脱附实验表明,Mn的添加增强了催化剂对H2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运用TP-FT-IR技术研究了CO、NO、NO+CO在负载型Cu-Fe-Ce-O(Ⅰ)和Cu-Fe-O(Ⅱ)催化剂上的吸附行为。研究表明,NO具有比CO更强的吸附能力,可与表面氧反应生成硝基、亚硝酸盐、硝酸盐等物种.在NO+CO反应过程中,在催化剂表面存在(CO.NO)*表面络合物(2400—2430cm ̄(-1))和NCO*(异氰酸盐)表面物种,其关系为:CO*+NO*→(CO.NO)*+*→NCO*+O*.在(Ⅱ)中加入铈,能提高CO在表面的吸附强度,使NCO*的稳定性下降,同时对NO在表面的吸附产生影响。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了NO+CO在模型催化剂上的表面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ICP、XRD和TPD-MS(O_2)等技术研究了铜锌催化剂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发现氧化态Cu-Zn催化剂中部分ZnO熔于CuO中生成了(Cu,Zn)O固熔体。低温变换反应条件下的Cu-Zn催化剂处于还原态,它与氧化态的主要差别在于失去了(Cu,Zn)O的晶格氧。研究了Cu-Zn-Mn催化剂中部分Mn进入ZnO晶格生成(Zn,Mn)O固溶体及其对变换反应活性的影响。本文还用TPD-MS(O_2)技术考察了添加Mn、Al等组分对Cu-Zn催化剂组分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早期人们认为金属铌只有在高温下才氧化,后来用表面分析方法对金属铌氧化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它在室温下也能氧化。本文用X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金属铌的氧化行为及其氧化物的热稳定性,发现金属铌的室温表面Nb_2O_5在真空中加热时能转变成金属Nb及其低价氧化物,而高温表面Nb_2O_5在同样条件下则不能转变成金属或其低价氧化物。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本文作者等首次观察到金属钴表面氧化物的热稳定性与其氧化温度密切相关。研究对象包括多晶钴片和蒸镀的钴薄膜。它们无论是被纯氧氧化或是被空气氧化,其结果相同:室温表面氧化钴在真空中300℃加热时很容易被还原成金属钴,而对250℃形成的表面氧化钴作同样的真空热处理则不能被还原成金属钴,鉴于该现象在多相催化、金属氧化和腐蚀,电子学表面器件等研究领域中的意义,本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甲烷氧化偶联反应近年来研究十分活跃。Lunsford等报道了载有碱金属的碱土氧化物是对此反应有效的催化剂,并提出晶格取代型活性中心[M~ O~-〕和表面活化、气相偶联的反应机理。Otsuka等系统地研究了稀土氧化物的甲烷氧化偶联活性,本文通过氧化镧中添加锂前后的对比,运用骤冷技术与ESR法研究了催化剂的表面活性氧,以低温TPD法研究了甲烷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与活化,以及在甲烷氧化偶联中的催化行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研究了用浸渍法制取的ZnO/γ-Al_2O_3样品。实验表明, ZnO 极易与γ-Al_2O_3发生固相反应, 经240 ℃烘烤就可以观察到反应的进行。样品的结构和形态依其组成和焙烧条件而异。氧化锌含量较低的样品由缺锌铝酸锌构成, 基表相Zn浓度取决于样品组成和焙烧温度。氧化锌含量较高的样品分两种情况: 低温焙烧的样品由Zn_xAl_2O_(3+x)(x<1)和晶相ZnO构成; 高温焙烧的样品可生成化学计量比的ZnAl_2O_4, 其上还单层分散着一层ZnO。仅当ZnO/ZnAl_2O_4中ZnO的含量超过此分散量时, 才有晶相ZnO析出。  相似文献   

16.
五氧化二钒催化钾碱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五氧化二钒(V_2O_5)的物理化学性质出发,研究了V_2O_5加快CO_2在钾碱液(K_2CO_3)中的吸收速率的化学作用机理。实验证明: 当9相似文献   

17.
Fe2O3在ZrO2上的分散状态及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多种物理化学手段, 对用不同方法制备的在ZrO_2上分散的氧化铁体系进行了细致的表征和比较. 对氧化铁在ZrO_2上分散的结构状态及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焦磷酸铜络合物还原过程中要经过一价铜这个中间产物在一些文献中都假设过。这个问题不仅是有兴趣的理论问题,而且也很有实际价值。因为在工业电镀中经常出现的所谓“铜粉”,常常影响镀层的质量。简单的Cu~(2+)离子在氧化物溶液中进行阴极还原时,曾经用旋转圆环-圆盘电极(RRDE)的方法实验证实了一价铜中间产物的存在。但是在铜以络离子存在时,尤其是在过剩的焦磷酸离子存在下,使得还原在较负的电位下进行。这时是否有一价铜中间产物,尚未见到RRDE的研究。用RRDE研究络离子还原的工作还很少。可是这一有力方法的应用将会揭示许多一般方  相似文献   

19.
稀土氧化物对聚丙烯等温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了3种稀土氧化物对聚丙烯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Avrami方程指数n、成核机理、晶体生长方式以及结晶晶型基本上不受稀土氧化物的影响。少量稀土氧化物可使结晶晶格垂直于分子链方向单位面积的界面自由能降低,结晶速率加大,其中Y_2O_3的效果最为显著,La_2O_3效果最低,混合稀土的作用效果与Y_2O_3相似。填加1wt%的Y_2O_3可使聚丙烯的结晶速度常数增大一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20.
张长斌  石晓燕  贺泓 《催化学报》2005,26(8):645-649
 在富氧条件下,以乙醇为还原剂,考察了不同金属负载量的Ag/Al2O3和Cu/Al2O3催化剂选择性还原NOx的活性. 结果表明,4%Ag/Al2O3和10%Cu/Al2O3分别为各自体系中的最佳催化剂. 4%Ag/Al2O3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活性,但同时会产生一定量的副产物CO. 10%Cu/Al2O3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活性不高,但却具有很好的消除CO的活性. 将4%Ag/Al2O3和10%Cu/Al2O3以不同方式组合,其评价结果表明,4%Ag/Al2O3-10%Cu/Al2O3组合催化剂具有与单纯4%Ag/Al2O3相似的NOx脱除活性,同时能够完全消除反应过程中产生的CO,并且能大大降低尾气中乙醇和乙醛的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