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在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儒家的孝思想。首先,孟子开始将“孝”与政治联系起来,主张以孝平治天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其理想政治;其次,孟子丰富和完善了“孝”的基本内涵,提出“养志”及其原则,反对“子为父隐”;主张厚葬,但应具有灵活性;认为为避免“无后”,可以不顾礼制。  相似文献   

2.
圣马丁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涌现出的著名军事家。其军事上的主要贡献是制定和实施了解放南美洲的战略计划 ;对智利和秘鲁的殖民军实行“攻心”政治战 ;重视士兵的训练 ;强化后勤保障工作 ;组建智利海军 ,从海上向西班牙殖民军发起进攻  相似文献   

3.
《读书杂志》在汉语语法学上的成就至目前止被揭示得还不够。本文挖掘《读书杂志》关于词性转变、句读、虚词的功能意义等方面的著述资料,再次阐述《读书杂志》在汉语语法学上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历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学派对社会大变动的观察与思考。他所提出的“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历史观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孟子的历史观存在着局限性,但有的历史观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闪耀着理性的光辉。所以,我们对孟子的历史观应当深入地研究,批判地吸收,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慢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慢词创作的主要方法、慢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等方面,论述柳永在词的艺术形式上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同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关于心的论述都很丰富。孟子荀子有关心论的论述有心的内涵、心是否为标准、养心的途径与目的、心论产生的背景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异同表现。这种比较既可以帮助把握孟子荀子的思想,也可以观照数千年来儒家心论的分派源头和肇始状况。  相似文献   

7.
孟子的"养心论"与其"性善论"息息相关,"心"与"性"是二为一的关系。从整体来看,孟子认为至善之"心"丢失的原因有两点:一为耳目食色之欲的诱惑;一为个人道德自觉的缺乏。孟子对"性"有独特的认识,他的"养心论"关注的重心仍然放在了反求本心。注重人的道德自觉,达到"尽心知性"的境界,这是孟子"养心论"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8.
中国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和汉族一起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从3个方面论述了历史上少数民族的科技贡献,提出应加强保护少数民族科技和工艺成果,对某些已失传而有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复原,研究汉语或国际学术用语中所采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成分。调研全国习用的生活、生产及食品中少数民族的创造性成果.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钢和泰著述及其往来书信等第一手材料的阅读、整理、分析,考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术现代化进程中,钢和泰对中国语言学,尤其是利用音译佛典进行汉语音韵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孟子与管仲的关系大体包括四方面的问题:忠、知礼、俭和霸业,忠即管仲不死君;知礼即管仲与国君同制;俭即对物质生活的态度;霸业即对王道与霸道的不同定位。盂子对管仲四个方面的评价是不同的,并且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也有些差异。其中孟子对管仲的忠和霸业的态度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孟子修身思想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强调从先天善端出发不断推扩,他立论的重点在于后天修养。孟子反复倡导人们要在主观上自凭"心"力,反身内求,提出了一系列影响至今的修身命题。要求人们不断提高境界,实现仁义满身,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相似文献   

12.
13.
成人思想是既古老又崭新的一个课题,先秦儒家学者孟子对成人思想作了很好地探讨。他提出了人禽相异之说,架构了成人"仁义礼智"的道德体系,主张"求放心"、养浩然正气的修养功夫,其成人的理想人格是具有大义凛然、果敢英勇、不与世俗妥协的刚毅品格的"大丈夫"。  相似文献   

14.
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话题。孟子最早对人的道德境界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明确指出人的道德境界存在善、信、美、大、圣、神的次第,人性本善的思想是此境界学说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而要真正修善成德,还需要充养善性的道德实践工夫。  相似文献   

15.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这一变革的实现 ,有赖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马克思在哲学上的新贡献不是在于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 ,创立“辩证的唯物主义” ,也不是在于超越唯物、唯心的对立 ,建立超越的“实践哲学” ,也不是在于创立“实践本体论”以代替物质本体论。马克思在哲学上的真正贡献在于把作为意识现实对象的感性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 ,理解为实践 ,从而确立了新的哲学出发点 ,创立了从实践出发来解释问题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或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7.
“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话题。孟子最早对人的道德境界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明确指出人的道德境界存在“善、信、美、大、圣、神”的次第,人性本善的思想是此境界学说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而要真正修善成德,还需要充养善性的道德实践工夫。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将道德伦理直接升华为审美体验,强调了磅礴的阳刚之美。在人生境界上,它是通过养浩然之气实现的。他的共同美感思想,将声色感官愉悦与心灵的愉悦贯通起来领悟,体现了生理与心理的贯通原则。而在社会领域,这种共同美感思想又被他拓展为“与民同乐”思想。他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思想,本来是谈人格修养和人际关系时说的话,同时也是一种颂诗读书的方法,对后代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论孟子》是梁启超的一篇重要遗稿。但自1983年公布以来,却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其实,这是梁氏阐释孟子人生哲学的一篇长文。在此文中,梁氏建构了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修养体系。这一体系既有对人性问题的形上阐发,又有对修养功夫的具体展开。他阐释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其子女具体修行,该文对于现代人提升道德修养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