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GC-MS分析麦冬中脂溶性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索氏提取法提取中药麦冬块根的脂溶性成分,经甲酯衍生化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其组成;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分析。共鉴定出41种成分,占总成分的81.72%。其中脂肪酸成分的量占46.133%。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亚油酸(24.648%),棕榈酸(10.829%),6-十八碳烯酸(6.367%),愈创醇(6.757%)等。  相似文献   

2.
用GC-MS对矮紫苞鸢尾、细叶鸢尾和蓝花喜盐鸢尾这3种鸢尾植物的脂溶性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从矮紫苞鸢尾中鉴定出11种脂溶性成分,占总峰面积的85.55%,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36.55%),(Z,Z)-9,12-十八烷二烯酸甲酯(10.05%);细叶鸢尾的脂溶性成分共鉴定出13种成分,占总峰面积的71.32%,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2-甲基-琥珀酸二丁酯(13.83%)、(Z,Z)-8,11-十八烷二烯酸甲酯(11.90%);蓝花喜盐鸢尾的脂溶性成分共鉴定出15种成分,主要以甲酸酯类为主,占总峰面积的90.54%,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十四烷酸甲酯(30.70%)、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26.83%)、十八烷酸甲酯(23.57%)。结果表明,从矮紫苞鸢尾中鉴定出的11种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3种鸢尾属植物的脂溶性成分主要以有机酸酯类化合物为主,在其种类和相对含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为该属植物化学分类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乙醚抽提东北苍耳子挥发油,GC-MS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分离出89个组分,鉴定了其中74个组分,占总挥发油量的85.63%.东北苍耳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3-甲基丁酸(16.421%)、3-甲基-戊酸(15.882%)、苯乙醛(11.281%)、已酸(5.051%)、糠醛(4.716%)、苯甲醇(2.358%)、苯乙醇(2.282%)等.  相似文献   

4.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新疆紫花苜蓿籽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脂肪酸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从紫花苜蓿籽中共分离鉴定出11种脂肪酸成分,占总量的86.71%,主要包括9,12,15-十八碳三烯酸(37.06%)、亚油酸(25.25%)、8-十四烯酸(8.1%)、棕榈酸(10.33%)等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62.31%。  相似文献   

5.
草果挥发油的GC-MS指纹图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GC-MS方法建立草果挥发油指纹图谱,探讨气相色谱-质谱(GC-MS)连用技术在草果挥发油质量控制方面应用的可行性.采用气质连用的方法,对不同产地的草果油的指纹图谱进行比较分析.草果挥发油指纹图谱共检出10个特征峰,特征峰峰面积之和占总峰面积的90%以上;其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均符合有关规定.不同产地草果油的指纹图谱中各成分均得到了较好的分离,具有特征性和唯一性,因此本方法可作为草果油质量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6.
SPME/GC-MS分析冷水花的挥发性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冷水花挥发性化学成分。共鉴定出61个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8.42%。冷水花挥发性化学成分主要是1-甲基-5-甲烯基-8-(1-异丙基)-[s-(E,E)]-1,6-环癸二烯(20.03%),石竹烯(13.38%),1-萘胺(5.27%),愈创兰油烃(5.20%),N-(4-羟苯基)-丁酰胺(5.12%),α-法呢烯(4.73%),1-甲基-1-乙烯基-2,4-二丙烯基-环己烷(4.59%)等。  相似文献   

7.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凤党脂溶性成分,甲酯化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分析,计算机检索结合人工解析进行成分分析和鉴定,共分离得到48个峰,鉴定了其中39种成分。在凤党脂溶性成分中主要含有亚油酸(29.73%)、棕榈酸(12.94%)、油酸(3.14%)、亚麻酸(1.83%)、硬脂酸(1.64%)和角鲨烯(12.00%)等。  相似文献   

8.
土荆芥果实挥发油成分及抗氧化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土荆芥果实挥发油成分及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采用质谱技术与Kovats指数相结合对土荆芥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利用清除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方法,评价土荆芥果实挥发油的抗氧化能力。土荆芥果实挥发油中分离鉴定了11种组分,其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质量的98.94%,含量较高组分是α-异松油烯(60.44%),驱蛔素(15.57%),对-聚伞花素(12.76%)和α-松油烯(4.51%)。清除DPPH自由基IC50为6.9053mg.mL-1。土荆芥果实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萜烯类化合物;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9.
吹扫捕集-GC-MS法测定木瓜金宝萝青101中的香气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吹扫捕集法提取、富集木瓜金宝萝青101中的香气成分,经GC-MS分离与分析,共鉴定出56种化合物,其含量占挥发性成分的99.957%,主要香气物质为酯类(70.009%),还包括醇类、醛类及少量的烃类和其他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乙酸乙酯(22.865%)、乙醇(18.010%)、丁酸乙酯(12.704%)、丙酸乙酯(8.754%)、丁酸-2-甲基-乙酯(8.716%)、己酸乙酯(6.275%)等,这些物质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木瓜独特的香味.  相似文献   

10.
新疆圆柏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研究了植物新疆圆柏枝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离鉴定了20个成分,占挥发油色谱总峰面积99.12%。  相似文献   

11.
厦门湾溶解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PARAFAC)技术,研究了2009年春、秋季厦门湾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荧光组分特征,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该海域CDOM分布的主控因素及其相对贡献进行了解析。厦门湾CDOM中含有3个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1,C2和C5)及2个类蛋白质组分(C3和C4)。所有类腐殖质组分之间、以及所有类蛋白质组分之间均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同一类型的荧光组分具有相似的来源属性及地球化学行为。类腐殖质组分的高值区分布在九龙江河口区上游,而类蛋白质组分的高值区则位于厦门西海域北部,低值区都位于东部的厦金海域。排污口附近的局部海域存在污染输入的贡献。对荧光组分进行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陆源径流输入是厦门湾水体中CDOM荧光组分的主要来源;海区现场生物活动的贡献不大。这表明对PARAFAC识别的荧光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有助于实现对水环境中CDOM的不同来源及其相对贡献率的定量解析。  相似文献   

12.
溶解性有机物的荧光组份由于受到金属离子的影响其荧光强度受到变化,从而为溶解性有机物的定量分析带来挑战。利用三维荧光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Cu(Ⅱ), Fe(Ⅲ), Ni(Ⅱ), Sr(Ⅱ), Hg(Ⅱ), K(Ⅰ), Mg(Ⅱ) 和Mn(Ⅱ)八个金属离子对典型溶解性有机物荧光组分的荧光猝灭作用,五个水样来源各不相同。实验表明水样被平行因子成功分解为三个荧光组分(色氨酸、腐殖酸、富里酸),这三个荧光组份的荧光得分随着Fe(Ⅲ), Cu(Ⅱ), Hg (Ⅱ)和 Ni(Ⅱ)浓度的增加呈线性或指数下降。在这四种离子中,Fe(Ⅲ)和Cu(Ⅱ)对腐殖酸和富里酸的荧光猝灭作用明显大于Hg (Ⅱ)和 Ni(Ⅱ)。Sr(Ⅱ), K(Ⅰ), Mg(Ⅱ)和Mn(Ⅱ)基本没有影响。其中Fe(Ⅲ)对于三个荧光组分的荧光猝灭都有较好的分析。由于只考虑Fe(Ⅲ) 和Cu(Ⅱ)的影响,对于含有金属离子的饮用水的荧光强度的校正曲线也被建立。不同来源的饮用水中荧光组份的荧光得分的衰减规律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水样的来源也是测量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实验证实了金属离子对溶解性有机物的荧光猝灭作用以及其他因素比如Fe(Ⅲ) 和Cu(Ⅱ)和溶解性有机物本身的多样性都是我们荧光测量典型荧光组份时需要考虑的。表明三维荧光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方法是一个有效的准确测量溶解性有机物荧光组份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三维荧光光谱(3D-EEM)技术,结合荧光区域积分法(FRI)和荧光特征参数,研究了武汉市4种不同类型(河流、湖泊、水源水、雨水)的天然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并和近十年武汉东湖相关的研究数据进行了比对.结果表明,5种荧光组分均有检出,分别为类酪氨酸荧光组分(C1)、类色氨酸荧光组分(C2)...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EEMs)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对我国春季北黄海海水样品的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北黄海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中的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可分为四个组分,其中两组为类腐殖荧光组分c1(260,315/425)和c2(295,355/490),两组为类蛋白荧光组分c3(275/310)和c4(230,290/345)。四个组分之间不同程度的线性相关性说明了它们同源相似性,类腐殖质两组分之间的相关性最高,类蛋白质两组分次之。四个荧光组分和总荧光强度在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都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趋势,同时除去陆源输入影响,海洋自身的水团运动和生物活动也影响着北黄海CDOM的分布。聚类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北黄海不同区域的总荧光强度分布特征,也体现了整体上CDOM的均一性。荧光指数FI、腐殖化指数HIX和生源指数BIX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北黄海CDOM的来源,说明近岸区域陆源的影响较大,而向海一侧则受生物活动的作用影响较大,此结论与前述荧光组分的分布规律吻合。  相似文献   

15.
核装置机械部件设计和建造规则(RCC-MR 2007)是ITER装置中构成等离子体腔室第一道密封屏障的设备或部件设计和制造的依据。本文在研究RCC-MR 2007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RCC-MR 2007中1、2、3级机械设备设计相关的通用要求、材料要求、设计通则、设备性能分析要求之间的区别,同时对1、2、3级壳体、管道、箱式结构、热交换器、阀门和波纹管设计要求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蔬菜大棚种植对蔬菜供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蔬菜大棚棚龄会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以不同棚龄(1年、10年和18年)的黄瓜为对象,利用漫反射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通过解析黄瓜的光谱特征峰,探究棚龄对黄瓜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黄瓜的多糖和蛋白质组分在3个棚龄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10年棚龄种植的黄瓜多糖和蛋白质组分显著高于1年和18年的黄瓜多糖和蛋白质组分。高的棚龄(即10年和18年)显著增加了黄瓜的木质素组分。木质素组分主要分布于黄瓜皮中,增加木质素组分会降低黄瓜的食用口感。另外,黄瓜中各有机组分的比值能综合反映不同棚龄下黄瓜的品质。18年棚龄的黄瓜多糖与蛋白质组分的比值以及多糖与木质素组分的比值低于1年和10年棚龄的黄瓜各有机组分的比值,表明1年和10年棚龄的黄瓜中碳水化合物和营养物质的比值更加均衡。通过分析黄瓜各有机组分以及黄瓜各有机组分比值随着黄瓜棚龄的变化,知悉黄瓜棚龄在10年以内时,对黄瓜品质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但更长的棚龄会抑制黄瓜品质。因此,综合考虑黄瓜的品质,建议黄瓜棚龄不宜太长。另外,通过分析棚龄对黄瓜叶片有机组分的影响,发现黄瓜叶片各组分与黄瓜各组分的变化趋势相似。线性相关分析指出黄瓜蛋白质和木质素组分分别与黄瓜叶片蛋白质和木质素组分显著正相关,表明黄瓜叶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黄瓜的营养成分和黄瓜口感。利用红外光谱解析不同棚龄下表征黄瓜品质的有机组分,为蔬菜大棚管理以及提高蔬菜品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茶多酚及其单体结构自由基的ESR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雯  赵保路 《波谱学杂志》1998,15(6):507-513
通过ESR检测方法研究了邻苯三酚、茶多酚及其四种单体的自氧化醌类自由基的ESR波谱信号,系统阐明了这几种物质的内在结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独立主成分和BP神经网络的干红葡萄酒品种的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实现葡萄酒品种的快速无损鉴别,选用五种干红葡萄酒,进行可见和近红外光谱实验,提出了一种用可见和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鉴别葡萄酒品种的新方法.采用独立主成分分析进行模式特征分析,经过选用不同的独立主成分数进行建模和预测,确定最佳独立主成分数为20.将这20个主成分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建立三层BP神经网络,实现类别预测的同时也完成了数学建模与优化分析工作.5个品种的葡萄酒样本数均为35,共计175个样本.在神经网络学习中,将其分成训练集样本150个和预测集样本25个.对25个未知样本进行预测,准确率为100%.该研究在独立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干红葡萄酒各独立主成分的混合矩阵向量载荷图,选取了两个波段(400~430 nm与512~532 nm)作为葡萄酒的独立主成分分析的特征波段.说明该文提出的基于光谱技术和模式识别的方法不仅对葡萄酒具有很好的分类和鉴别能力,并且可以提取出葡萄酒的指纹特征,可用于葡萄酒的检测与技术开发.  相似文献   

19.
胡新奇  俞信  赵达尊 《光学学报》2007,27(8):1414-1418
以空间频谱描述图像结构,以图像灰度起伏的方均根值与噪声方均根值之比表示信噪比,系统分析了目标图像结构和噪声对相关哈特曼-夏克波前传感精度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两个子图像的相关函数峰值位置的亚像元插值误差等于其各离散频率成分的相关函数峰值位置插值误差的加权平均;相同功率下,低频成分的加权系数较小,高频成分的加权系数与亚像元偏移量有关。一维窄带图像的统计仿真表明,无噪声时,低频成分和接近奈奎斯特频率成分的误差较大,中频成分的误差较小;有噪声时,噪声对高频成分的影响低于低频成分。对典型频谱的32×32图像仿真表明,图像起伏信噪比为2∶1时,子图像平移量计算误差约0.03~0.11像元,与无噪声时相比增加不大。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e reliability of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 (EPROM) and 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 (EEPROM) components subjected to the influence of gamma radiation. This problem is of considerable significance for both military industry and space technology. We present total dose results for the NM27C512 8F85 EPROM and M24128 – B W BN 5 T P EEPROM components. There is evidence that EPROM components radioactive reliability is better than that of EEPROM components. Furthermore, the changes EPROM's undergoes are reversible, so that after erasing process and reprogramming all EPROM components are fully functional. On the other hand, EEPROM's changes are irreversible and when subjected to the influence of gamma radiation, all EEPROM components become permanently nonfunctional. The obtained results are analyzed and explained via the interaction of gamma radiation with oxide lay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