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同位素切换法研究了在Pd(111)和Rh多晶表面上CO/CO的气相-表面交换动力学,实验发现了交换速度与吸附脱动力学之间的某些重要联系,并采有易位化学吸附模型提出了能够成功解释实验结果的协同交换机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单电子化学吸附理论,利用格林函数方法和复能积分技术,研究了CO在Pt/Si和Pd/Si上的化学吸附。用sp杂化轨道模型描述衬底,用紧束缚的d轨道模型描述金属。计算结果表明:(1)化学吸附能随Si上金属的层数增加而单调下降;(2)Δε〈0eV的杂质效应表现为使化学吸附减弱;Δε〉0eV的杂质效应表现为杂质位于表面第一层时加强了化学吸附,杂质位于其它层时减弱了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3.
用程序升温脱附-红外光谱(TPD-IR)动态方法,研究了铑与载互使用对铑催化剂上的CO孪生,线工和桥式吸附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载体的非强相互作用(NSMSI)能提高铑催化剂上3种CO吸附态的稳定性。其影响可用NSMSI效应的酸-碱机制解释。  相似文献   

4.
本根据Si(111)-7×7表面结构的DAS,从微观上分析了氢原子在这种表面上的吸附行为,提示了二级脱附的指数前因子与温度的关系,对不同的表面初始覆盖度,导出了新的脱附方程,在计算机上用这个方程进行模拟,得到了与实验结果一致的模拟脱附谱。  相似文献   

5.
6.
Rh在Pt-Pd-Rh/Al2O3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Rh对Pt-Pd-Rh/Al2O3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三效性能及其对CO、O2和CH3CH=CH2的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没有助剂的情况下,Rh是Pt-Pd-Rh/Al2O3三效催化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元。Rh在贵金属催化剂中,主要是改变金属d能带中电子数目,从而调整金属键的d百分数。  相似文献   

7.
应用表面反应红外动态技术考察了促进型铑催化剂Rh-Ag/SiO2上CO吸附及其加氢反应的性能,结果表明:线式吸附态的CO对氢的反应性能高于桥式吸附的CO,是加氢反应的主要活性吸附态.反应条件下温度升高有利于Rh-Ag/SiO2上线/桥CO吸附态强度比值的增加.表面反应生成了表面甲酰基、甲酸盐、乙酰基、乙酸盐、乙烯酮及烯醇盐等关键的C1-2含氧中间体.助剂Ag的加入提高了铑催化剂上CO吸附态的线/桥强度比值以及线式吸附CO的加氢反应速率和C2含氧物的生成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热脱吸附谱方法(TDS)研究了室温下CH_3OD在Si(Ⅲ)表面上的吸附,对所取得的H_2, HD及D_2的热脱吸附谱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计算出它们的脱吸附能和预指数因子.  相似文献   

9.
在改进与完善半经验LEPS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计算氢分子与Fe,W,Pd,Ni单晶(110)面相互作用位能面和最低能量途径,全面地考虑了该方法的基本特征,并从计算结果的对比得到了氢分子在上述金属单晶表面吸附过程的一系列定性结论,在可与实验事实比较的部分,这些结论与事实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重量法对加温加压下苯和环己烷在γ-Al2O3颗粒上的吸附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吸附温度升高,吸附等温线的滞后环逐渐朝着相对压力增大的方向移动且宽度变窄;苯和环己烷在γ-Al2O3上的吸附类似.将改进的Halsey方程和Kelvin方程相结合,建立起描述上述吸附过程的理论模型,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文中以程序升温脱附(TPD)和原位红外-程序升温脱附(IR-TPD)为主要实验手段,对5A分子筛的表面酸性特征及硫化促进剂在5A分子筛上的动态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A分子筛表面对胺类化合物表现出吸附能量高低不等的B酸、混合B酸和L酸、L酸及弱化学吸附位。对于吸附型缓释交联剂而言。有效的表面吸附部位为弱化学吸附位,且带有氢键吸附的特征。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有效部位而言,不同的硫化促进剂由5A分子筛内孔表面脱出时,其动力学特征不同,但均与晶内扩散有关,其表观脱附活化能分别为75.4kJ/mol(二乙胺),63.6kJ/mol(环己胺)和69.9kJ/mol(乙二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旋转圆盘电极法和线性动电势扫描法测定了PdCl^d2-4/PdCl^2-6体系电子自交换反应速率常数kex,研究了K2PdCl6溶液浓度、PVP膜厚度以及不同支持解 质对kex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具有中间产物的dimer-dimer(DD)模型的非平衡相变行为.分别讨论了只有一种反应物脱附时在无惰性点(inert-site)表面上的动力学相变行为,在有惰性点的表面上无反应物脱附的相变行为,以及二者综合考虑时催化表面的动力学相变行为.通过这些讨论得出:脱附使得更多的格点变空,有利于反应的进一步进行;脱附率越大,上述现象越明显,反应窗口也就越宽;而晶格表面的缺陷点的存在,阻碍了反应粒子的吸附,不利于反应的进行,具体表现就是使反应窗口变窄,最终生成物浓度变小.这种惰性格点所占比例越大,上述现象越突出,直至浓度达到一定值时,非惰性格点难以形成大的渗流集团,不再出现反应窗口.  相似文献   

14.
利用活性炭纤维毡(ACF)对三聚氰酸进行了静态吸附和电脱附,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ACF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了三聚氰酸含量.研究了吸附平衡时间、pH等对静态吸附的影响,以及电解质浓度和脱附时间对电脱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ACF对三聚氰酸的吸附遵循准二级吸附动力学,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酸性环境能促进对三聚氰酸的吸附,pH=12时发生脱附再生,用ACF电脱附三聚氰酸最佳脱附时间15min时脱附率可达92.5%.  相似文献   

15.
利用活性炭纤维毡(ACF)对三聚氰酸进行了静态吸附和电脱附,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ACF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了三聚氰酸含量.研究了吸附平衡时间、pH等对静态吸附的影响,以及电解质浓度和脱附时间对电脱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ACF对三聚氰酸的吸附遵循准二级吸附动力学,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酸性环境能促进对三聚氰酸的吸附,pH=12时发生脱附再生,用ACF电脱附三聚氰酸最佳脱附时间15min时脱附率可达92.5%.  相似文献   

16.
17.
CO在NiO(100)表面吸附的DV—X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CC-DV-Xα嵌入簇模型方法,研究了CO/NiO(100)吸附体系。比较表面电场作用与轨道作用对CO性质的影响,并考虑到BSSE校正,对CO在NiO(100)面上的吸附行为有了较深入的认识。计算结果表明,CO以C端垂直吸附阳离子吸附位;O与表面的作用主要为静电作用,表面电场作用是使得吸附态CO的IR峰蓝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Si(111)-7×7表面结构的DAS模型,从微观上分析了氢原子在这种表面上的吸附与脱附行为,揭示了二级脱附的指数前因子与温度的关系,对不同的表面初始覆盖度,导出了新的脱附方程,在计算机上用这个方程进行模拟,得到了与实验结果一致的模拟脱附谱。  相似文献   

19.
用共沉淀法制备CoO-Fe_2O_3-CuO/SiO_2催化剂,在微分反应器上对其催化活性进行考察,测试压力、温度、空速等诸因素的影响。获得在CO/H_2=1:2.270℃、20atm。空速为4300ml/g-Cat.hr条件下,CO转化率为78.9%,液化石油气的选择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利用高压容积法、辅以卸压升温脱附排水法,测定金属钾修饰多壁碳纳米管(K~0-MWCNTs)对H_2的吸附储存容量。结果表明,在室温(~25℃)、~7.25MPa实验条件下其对氢的吸附储存容量可达3.80%(质量百分数);室温下卸至常压的脱附氢量为3.36%(占总吸附氢量的~89%),后续升温(升至673K)的脱附氢量为0.41%(占总吸附氢量的~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