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施用污泥堆肥对土壤和小白菜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利用它对小白菜进行的盆栽试验,研究了以污泥作堆肥对土壤和小白菜重金属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污泥堆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和小白菜地上部组织的Cu、Zn、Cd和Pb含量也呈积累趋势,当施用量为10%时,地上部组织的重金属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由此说明,在污泥堆肥和利用过程中应进一步严格控制重金属及其在作物体中积累,尤其控制可食部分中重金属的含量和污泥堆肥长期施用过程中的重金属在土壤和作物中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为摸清成都平原土壤-水果系统中重金属污染水平和富集特征,通过对成都平原典型地区333个水果作物及其根部表层土壤中Hg、As、Pb、Cd、Cu、Cr和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养分整体呈现出有效磷和碱解氮较丰富,有机质和速效钾较缺乏的特征,可通过增施有机肥、地面覆草、施用绿肥等方式提升土壤肥力水平。(2)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存在部分点位超标,以Cd的超标率最高。土壤重金属单因子评价污染等级为清洁,土壤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污染等级为中度污染,其主要贡献为Cd。研究区重金属存在一定程度的富集,Cd和Hg的污染指数高,潜在生态风险强,应重点关注土壤Cd污染和Hg含量水平的增加趋势,将Cd污染作为下一步土壤风险管控和修复治理的重点目标。(3)研究区水果Pb、Cd的超标率分别为5.7%、7.8%,不同水果Pb、Cd的超标率差异显著,草莓Cd的超标率最高。研究区水果中重金属未对成人构成非致癌健康风险,而水果中的As和Cu对儿童构成了非致癌健康风险,As和Cu对水果重金属非致癌总指数的贡献超过70%,应特别关注水果中As和Cu的管控,以免造成较大的食源性危害。(4)重金属在水果与土壤中的含量水平关联性较低,水果中重金属的含量与水果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关联度极高,应进一步查明水果重金属与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关系,并结合调整水果种植结构、筛选重金属低积累水果品种等方式降低水果重金属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3.
以油菜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单一稀土La,Ce叶面喷施对同一土壤条件下、不同季节(春季和秋季)油菜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单一轻稀土农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种植油菜其营养品质存在明显差异,秋季油菜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较高,可滴定酸和硝酸盐含量较低,糖酸比较高,而春季则相反;La,Ce处理促进春秋两季油菜茎叶干、鲜物重增加,增加干鲜比,增幅大小为Ce处理>La处理;La,Ce处理增加油菜茎叶中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增加糖酸比,其中春秋两季分别以Ce和La处理作用明显;同时降低油菜茎叶中的维生素C和硝酸盐的含量,其中春秋两季分别以La和Ce处理作用明显;La,Ce处理降低油菜茎叶中的重金属Cu,Zn,Cd,Pb,Ni等元素的含量,降幅大小为Ce处理>La处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分析湖北典型地区茶叶以及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采用原子荧光法(AF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方法对135对茶叶及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并探讨各种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元素的分布对茶叶中元素含量分布有一定意义,典型区土壤养分有效磷和碱解氮较丰富,有机质和速效钾较缺乏。典型区茶叶作物表层土壤 Cd、Pb、Cu、Cr、As 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土壤 Cd 和 Hg 的污染指数高,潜在生态风险强。典型区茶叶可食部分重金属含量均值依次为 Cu>Pb>Cd>Hg>As>Cr,重金属元素在茶叶中含量均为中等变异性。 茶叶对 Cu、Pb 的富集系数明显高于 Hg、As、Cd、Cr,不同茶叶对同一元素的富集能力存在差异。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 pH 值、CEC、有效磷、总氮等理化指标关系密切。茶叶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含量水平相关性较弱,但与茶叶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植物生物技术和农艺措施控制镉在食物链中的迁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人类的工农业活动,Cd成为了自然环境和农业环境中主要散布的重金屑。Cd对各种生物有机体具有潜在的毒性,能引起人类诸多的疾病。由于具有高的移动性和低的中毒浓度,Cd是环境中最危险的重金属之一。而土壤—作物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它是农用化学物质施用及污水灌溉等的主要场所,是Cd向人类食物链迁移积累、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体健康的关键环节。利用植物生物技术选育低积累镉的植物基因型、采取相应的农艺措施、控制Cd在食物链中的迁移是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稀土元素在土壤-水稻体系中的迁移与吸收累积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在天然水稻土中施用不同浓度稀土开展为期两年的水稻盆栽实验,在不同生长期系统观测了水稻植株样品的生物量,同时利用ICP-MS测定了土壤及水稻植株各器官中14种稀土元素的含量,并对植株体内稀土含量分布模式及各器官对土壤中稀土的富集与分异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无论苗期还是成熟期,当外施稀土量超过400 mg.kg-1时,水稻植株生物量即开始呈下降趋势,当外施稀土达500mg.kg-1时,生物量降低10%左右,水稻远低于旱作植物小麦对土壤中外施稀土的耐受能力。对照水稻各器官稀土分布模式与对照土壤相似,均呈轻稀土富集,中、重稀土相对亏损型,Eu轻度负异常;但与土壤不同,水稻根部的Tb及地上部各器官的Eu,Tb均出现正异常。土施大量稀土(400~1200 mg.kg-1)对水稻土及稻根的稀土分布模式有显著影响,对茎、叶略有影响,对籽粒影响不明显。植株各器官对土壤稀土的累积能力依次为根>叶>茎>穗轴、谷壳>籽粒。对照水稻根部对土壤中各稀土元素的吸收积累能力大致相同,仅对Tb有更强的选择性吸收。地上部各器官对中、重稀土的累积能力大于轻稀土,并多数对Eu及Tb有更强的累积。水稻的根部及叶、茎对外施稀土有更强的吸收累积能力,随外施稀土浓度增加,其富集系数随之增高,而穗轴和谷壳、籽粒的富集系数变化不大。植株各器官及籽粒对外施稀土中的Nd都表现出更强的吸收累积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文对丹-锡高速公路两旁土壤中重金属Pb、Cd、Cr、Cu、Zn、Fe、Ni和Mn元素的含量进行了采样调查。分别用单项污染指数、内梅罗指数和地累积指数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高速公路两旁栽种防护林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随着距路基中心距离的增加,土壤pH值变化范围不大,土壤略呈弱酸性,土壤中Pb、Zn、Mn、Cd和Cu的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Fe、Cr、Ni的含量在距路基10~30m范围内略有增加。公路两侧土壤中Pb含量超过背景值,但没有引起污染,Zn、Cr和Cd含量处于轻度到中度污染。土壤中Pb、Cd、Zn、Fe和Cu来自于同一类污染源。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青海达坂山地区16种高山植物重金属元素含量。结果表明,9种重金属元素中Cr、Ni、CO3种含量高于陆生植物的正常含量值;Hg含量极少,在检测限以下;其余5种含量正常;同种元素含量种间差异不大,不同植物对于同种元素的累积比较均一,各种植物对As、Se、Sb3种元素的富集能力高于其它元素;植物中CO与Cr、Sb;Pb与Cd之间有很好的协同作用,而Se与Co、Cd、Sb有明显的拈抗作用。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受土壤元素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水培豌豆(PisumsativumL)幼苗为材料,研究了La3+对Cd2+胁迫下豌豆幼苗生长、叶部与根部细胞对Cd2+的吸收、根部细胞内无机离子平衡体系及膜H+-ATPase,H+-P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d2+胁迫下喷施适宜浓度的La3+(0.50mg·L-1)可使豌豆幼苗相对生物量、苗长、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速率受到的毒害明显缓解,有效减少叶部与根部细胞对Cd2+的吸收,显著减轻了Cd2+胁迫导致的离子平衡系统的紊乱,明显缓解Cd2+对质膜及液泡膜H+-ATPase,H+-PPase活性的抑制作用。10mg·L-1Cd2+胁迫下La3+的保护效应比30mg·L-1Cd2+胁迫下更为显著。样品中La3+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还表明,外源La3+处理后,La3+主要结合于细胞膜外,进入原生质体的仅占很小部分,但30mg·L-1Cd2+处理样品中La3+进入细胞的量则明显多于10mg·L-1Cd2+处理的样品。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洛阳市蔬菜基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对郊区白马寺镇蔬菜基地靠近公路、铁路、社区边和远离这些区域的菜地土壤抽样,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样品中的Cu、Zn、Pb、Cd、Cr 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并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土样中重金属Cu、Zn、Pb、Cd、Cr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09、106.09、50.10、0.56、16.13 mg.kg-1。其中Cu、Zn、Pb、Cr含量均能达到清洁级,而Cd含量在靠近公路边、铁路边和社区边的抽样中明显高,接近或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值,在远离交通和社区的抽样中处于清洁级。由综合评价可知,在所采集的11个土壤样品中,4个样处于安全级水平,5个样处于警戒级水平,2个样处于轻度污染状态。可见,交通运输和社区生活是引起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以金银花为试材,研究了叶面喷施稀土镧对金银花中重金属及药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以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为指标,确定以30 mg·L-1的甘氨酸镧水溶液叶面喷施效果较好。30 mg·L-1的甘氨酸镧水溶液处理的金银花中,Cd,Cu和As含量与对照相比明显下降,同时药效成分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分别增加了9.14%和43.86%。与药典标准相比,重金属含量和药效成分含量都明显优于2010版药典标准。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稀土镧对金银花吸收重金属元素有抑制作用,并且能促进其药效成分的合成,进而提高金银花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澜沧江中上游流域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澜沧江中上游流域矿区的开采和利用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通过选择对该矿区中3种重金属污染物Pb、Cd、Mn进行了调查和实验。确定澜沧江中上游流域的相应采样面,通过湿消化法处理样品,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重金属的含量,并作了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澜沧江中上游流域矿区土壤Cd平均值为21.89 mg/kg,超标率为100%,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为Cd,Mn,Pb,重金属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研究区土壤已经被严重污染,单项污染指数由高到低为Cd(21),Pb(0.87),Mn(0.81)。可见澜沧江中上游流域矿区土壤中Pb、Cd、Mn的污染已经呈现出了危害人群健康的趋势,其中Pb、Cd污染最严重,对于重金属污染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澜沧江中上游流域矿区的开采和利用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通过选择对该矿区中3种重金属污染物Pb、Cd、Mn进行了调查和实验.确定澜沧江中上游流域的相应采样面,通过湿消化法处理样品,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重金属的含量,并作了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澜沧江中上游流域矿区土壤Cd平均值为21.89 mg/kg,超标率为100%,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为Cd,Mn,Pb,重金属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研究区土壤已经被严重污染,单项污染指数由高到低为Cd(21),Pb(0.87),Mn(0.81).可见澜沧江中上游流域矿区土壤中Pb、Cd、Mn的污染已经呈现出了危害人群健康的趋势,其中Pb、Cd污染最严重,对于重金属污染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铅(Pb)、镉(Cd)、铜(Cu)、汞(Hg)和砷(As)污染条件下,温郁金和种植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分析了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能力。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污染物的投加量增强,Cu、Pb、Cd、As元素主要集中在根部,而Hg元素由于其极易挥发的特性,其块根中含量反而随着Hg投加量的增加而减小。温郁金对不同元素的吸收富集能力不同,对Cd的富集能力最强,对Hg的富集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15.
外施稀土在农田生态系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残留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选择已广泛使用稀土微肥的大兴县庞各庄小麦种植区内, 进行稀土喷施常规量、土施常规量及3倍常规量和对照4种处理的田间实验. 以各地块的耕层土壤为主体, 观测、收集和测定了与之相关各项源汇物质及它们所载带稀土的通量. 结果表明, 未施稀土的地块中, 由降雨、降雪、灌水、复合肥、尿素和降尘等主要源物质载带的稀土输入量极少, 每年共计仅有19.3 g·hm-2 左右; 而外施稀土的地块中, 稀土输入量显著增高. 喷施或土施常规量所输入的稀土分别为对照地块总输入量的9.7和106倍. 但在对照和施用不同量稀土的4个地块中, 由小麦植株的收获和雨水下渗所引起的稀土总输出量都很相近, 而且均以收获期的小麦植株为主要输出物质, 各部位的稀土输出量排序均为根>叶>茎>颍壳>籽粒. 由计算结果得知, 在对照地块的耕层土壤中稀土输出量与输入量基本平衡, 不会发生稀土累积; 而在外施稀土的地块中, 随着外施稀土量的增加, 耕层土壤中的稀土累积量有相应增高, 如果多年连续土施常规量稀土, 仅需159年就会使耕层土壤中稀土含量增加1倍, 发生环境污染有较大的潜在危险; 而采用喷施(常规量)的方法累积速度低得多, 需要2008年才能使耕层土壤中稀土含量增加1倍.  相似文献   

16.
农业环境重金属污染会带来潜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不同品种的作物在重金属积累能力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种植低富集品种可以一定程度阻断有毒重金属向人体转移的途径。西藏“一江两河”流域部分农田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是当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青稞是西藏地区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因此本研究选用目前“一江两河”流域广泛种植的9种不同的青稞品种为筛选对象,以汞(Hg)、铬(Cr)、砷(As)、铅(Pb)、镉(Cd)为主要参数对象,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进行检测。通过该流域土壤中As的高含量证实了该地区存在的重金属污染情况,利用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分析分别筛选出一些低富集或低转运能力的青稞品种,最后结合聚类分析,确定藏青320品种是最适合“一江两河”流域推广种植,且具备根部重金属高积累,茎、叶、籽粒低积累特性的青稞品种。  相似文献   

17.
香根草在离子型稀土堆浸矿场的修复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香根草对离子型稀土堆浸矿场开展修复试验,研究香根草对土壤中氨氮、总氮及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及香根草茎叶和根系对稀土元素的富集能力.结果 显示,在0.5和1m深土壤中,氨氮、总氮均显著降低;对重金属Se,Sb去除率在95%以上,Pb去除率在50%~70%之间,Cd去除率在32%~45%之间;香根草根部和茎叶对稀土元素均...  相似文献   

18.
湛江湾红树林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湛江湾红树林湿地土壤中8种重金属(As、Cu、Cd、Cr、Hg、Ni、Pb、Zn)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探讨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除Ni外,其余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平均值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但Ni、Zn、Cu、Hg、As和Cd元素均超过广东砖红壤环境背景值,其中As、Ni、Hg和Zn元素超标情况严重。8种重金属元素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为0.373~22.576,平均值为3.378,整体处于重度污染;单因子污染指数依次为Ni>Hg>Zn>Cd>As>Cu>Pb>Cr。单个重金属元素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与内梅罗综合污染评价相一致,均显示红树林土壤中Hg、Zn和Ni元素污染严重,是影响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从站位看,位于湾内北部的北涯村、观海长廊以及西部的世乔村站位污染较严重,高污染站位约占总站位数的33%,主要为Cd、Hg和Zn。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除Ni外,湛江湾红树林土壤中7种重金属元素之间显著相关;结合实地调查结果推测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工业污染、船舶排污、养殖排污、生活排污及农业面源污染等人为活动的输入,其次为自然因子的输入。  相似文献   

19.
利用海藻中的碘培育富碘蔬菜防治IDD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培育“绿色”富碘蔬菜,提高碘的土壤背景值,防治IDD病为目标,利用海带中的碘作为碘肥原料,进行了4种蔬菜的施碘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施加硅藻土海藻碘肥,可培育出含碘量4~120mg/kg的叶菜类蔬菜(菠菜和白菜)和2~30mg/kg的果实类蔬菜(西红柿和萝卜)。不同作物对碘的富集能力不同,其由大到小顺序为:白菜,菠菜,西红柿和萝卜;不同部位对碘的吸收能力也不相同:叶子大于果实和根部。作物通过叶面从空气中吸收碘的能力和通过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碘的能力相当。土壤对碘的保持能力有限,从低施肥量到高施肥量,碘在土壤中的残留率从50%下降到13%。就培育日常食用性蔬菜而言,适宜的施碘量为5~10mg/kg。  相似文献   

20.
基于秦皇岛滨海湿地人工种植耐高盐碱蓬修复工程试验,通过分析湿地土壤沉积物及耐高盐碱蓬中不同金属元素的含量与变化,研究了耐高盐碱蓬对金属元素的富集特征。结果显示:湿地沉积物中Fe、Mn、Cr、Pb和Zn的浓度较高,分别为8 210. 94、110. 04、8. 78、8. 25、10. 95 mg/kg,Cd的浓度最低,平均值为0. 022 mg/kg,湿地试验区土壤中同一金属元素变异程度较小,分布较均匀。碱蓬体内重金属含量根据采集地点的不同有差异,但与各站位中土壤的重金属分布特征存在正相关性;其中碱蓬内Fe、Mn、Zn、Cu的平均含量相对较高,且Fe、Mn、Ni、Cu、As、Cd、Pb元素在碱蓬根中的平均含量高于茎叶,而Cr在茎中的平均含量最高,Zn和Mo在叶中的含量最高。碱蓬的根、茎、叶对Cd的富集效果最好,其次为Mo、Cu,对Fe、Mn、Zn、As和Pb的富集效果相对较差,说明碱蓬对沉积物中不同金属元素的富集移出率存在差异。金属元素在碱蓬中的转移系数研究表明,Mo、Zn、Cd和Mn等元素可由根部转移到叶中,而Fe、Ni、Pb、As和Cu等金属元素固定在根部,该研究可为利用碱蓬修复湿地重金属污染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