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苯甲羟肟酸和水杨醛肟在白云石表面的吸附动力学、扩散模型和药剂的量化特性研究为切入点,系统探讨了药剂的同分异构效应对其吸附特性及吸附机理的影响。吸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苯甲羟肟酸和水杨醛肟在白云石表面的吸附量均随p H值的变化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苯甲羟肟酸的饱和吸附量远远大于水杨醛肟。动力学模型研究显示,二者在白云石表面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水杨醛肟的吸附动力学参数大于苯甲羟肟酸。药剂的量化特性研究表明,苯甲羟肟酸在白云石表面以五元螯合环的形式吸附,而水杨醛肟则以离子键的形式与矿物表面发生作用。研究结果为白云石矿物的高效浮选分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纯矿物浮选的方法,以松醇油为起泡剂,研究了氟碳铈矿在辛基羟肟酸钠为捕收剂体系下的浮选行为,在p H=7~11范围内,氟碳铈矿回收率大于96%,尤其在p H=9附近,氟碳铈矿的可浮性最好,回收率接近100%;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手段进行作用机制研究,红外光谱表明,辛基羟肟酸钠在氟碳铈矿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XPS结果表明,氟碳铈矿表面可能只存在-C=O-RE-O-N-一种五元环螯合物;结合La3+和Ce3+离子溶液化学和氟碳铈矿浮选行为,推测La(OH)2+,La(OH)2+,Ce(OH)2+和Ce(OH)2+是存在于氟碳铈矿表面的浮选活性点,并推测了辛基羟肟酸在氟碳铈矿表面作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自制新型螯合捕收剂ADTB对一水硬铝石、高岭石和伊利石的浮选行为。单矿物浮选试验表明,该捕收剂对一水硬铝石、铝硅矿物的捕收能力差别较大,能有效分离一水硬铝石与铝硅矿物。通过动电位测试实验研究了捕收剂对矿物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捕收剂在一水硬铝石表面可能是通过-COOH、-NHOH与Al-O形成双环螯合物的化学吸附,而在高岭石、伊利石表面主要是物理吸附。通过与捕收剂油酸进行比较,证明ADTB是一种较好的铝土矿正浮选捕收药剂。  相似文献   

4.
水杨羟肟酸对氟碳铈矿的捕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杨羟肟酸为捕收剂,通过浮选试验、溶液化学计算、动电位和红外光谱检测分析研究了氟碳铈矿的可浮性及药剂与矿物的作用机制。当水杨羟肟酸浓度为5×10-4mol·L-1时,氟碳铈矿在pH=7~10较宽的范围内有较好的可浮性,与矿物表面的稀土阳离子的水解产物种类及其浓度有关。pH=8~9范围内,稀土阳离子水解优势组分RE(OH)2+和RE(OH)+2吸附在氟碳铈矿表面是主要的正活性质点,有利于药剂的化学吸附。在pH=8.3时,水杨羟肟酸对氟碳铈矿捕收是化学吸附作用生成五元环螯合物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对比了C7~9羟肟酸、H205、L102和改性烷基羟肟酸对高泥铁复杂稀土的分选效果,其中改性烷基羟肟酸分选效果最好,稀土精矿品位与使用常规羟肟酸相近,回收率最高;以改性烷基羟肟酸为捕收剂,研究纯矿物氟碳铈矿在不同矿浆pH值下的浮选行为,在较宽的矿浆pH区间4~12内,可浮性较好,尤其pH=10,可浮性最好,氟碳铈矿浮选回收率为92.50%;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手段,研究了改性烷基羟肟酸对氟碳铈矿浮选的作用机制,矿物表面可能发生了化学反应,存在稀土脂肪酸盐和-C=O-RE-O-N五元环螯合物,而且存在大量疏水性C-C/C-H的吸附。  相似文献   

6.
基于表面化学性质,泡沫浮选已成为一种分离非均质固体混合物的有效手段,并被广泛应用于原矿分离及其他化学工业。在浮选过程中,捕收剂往往对矿物表面进行选择性吸附以调控矿物表面的亲疏水性。目前,大部分可溶盐的生产,尤其是钾盐工业生产,主要采用泡沫浮选的方法。尽管可溶盐实际浮选体系很复杂,但主要包含矿物晶体、捕收剂、气泡和高离子强度的饱和盐溶液四种组分。实际上,浮选能否完成是这四种组分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大量的可溶盐浮选机理研究工作都集中于浮选体系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对高离子强度下可溶盐浮选机理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可溶盐的溶液化学性质,捕收剂在饱和盐溶液中的胶体性质,捕收剂在矿物晶体表面的选择性吸附机制和吸附行为,矿物晶体/饱和盐溶液界面性质以及气泡在浮选过程中作用机理,并对高离子强度下可溶盐浮选机理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采用单矿物浮选试验、 Zeta-电位测量、吸附量测量、 FT-IR分析方法,结合浮选溶液化学,研究了氟碳铈矿和含钙脉石在H205(邻羟基萘甲羟肟酸)为捕收剂体系下的浮选机制。当H205浓度为4×10~(-4) mol·L~(-1)时,氟碳铈矿和萤石在pH=7~10范围内有较好的可浮性; Zeta-电位测量、吸附量测量表明H205吸附氟碳铈矿和萤石表面,使电位负移,萤石与H205可能有静电吸附; FT-IR分析表明氟碳铈矿与H205存在化学吸附。结合浮选溶液化学推测了H205在氟碳铈矿和含钙脉石表面作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白云鄂博微细粒稀土矿物回收效率低的问题,进行了常规单一抑制剂和新型组合抑制剂的浮选条件试验和一粗二精浮选对比试验.结果 表明:新型络合剂Y3可用于调控微细粒矿物表面并络合稳定矿浆中的难免金属离子,有利于微细粒稀土矿浮选分离,同时也提高了抑制剂和捕收剂在含钙脉石矿物和稀土矿物表面吸附的选择性.在一粗二精开路浮选试验...  相似文献   

9.
硫氰酸铵—结晶紫—H2O体系浮选分离铜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研究了硫氰酸铵-结晶紫-H2O体系浮选分离铜的行为及其与常见离子分离的条件。试验表明,在水溶液中Cu(Ⅱ)与硫氰酸铵、结晶紫形成不溶于水的三元缔合物,经过滤,此三元缔合物沉淀和水完全分离。在一定条件下,控制pH3.0-4.0,能使Cu( Ⅱ)与常见离子Zn(Ⅱ)、Fe( Ⅲ)、Al(Ⅲ)、Cd(Ⅱ)、 Ni(Ⅱ)、Mn(Ⅱ)分离。  相似文献   

10.
碱性染料阳离子与铂族金属络阴离子形成显色离子缔合物的反应,应用于铂族金属的萃取光度和浮选光度法测定已有一些文献报导。文献的研究表明,在过量卤离子(X~-)存在下的氢卤酸介质中,卤化亚锡与铂形成〔PtX_2(SnX_3)_2〕~(2-)络阴离子,Marczenko采用结晶紫(CV~+)阳离子与〔PtCl_2(SnCl_3)2〕~(2-)络阴离子形成离子缔合物用苯浮选,沉淀溶于乙醇后作光度测定铂,摩尔吸光系数可达2×10~5l·mol~(-1)·cm~(-1)。文献采用明胶使此类难溶于水的离子缔合物胶束增溶,在溶液中直接光度测定铂族  相似文献   

11.
硝酸钠-硫氰酸铵-乙基紫体系浮选分离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硝酸钠-硫氰酸铵-乙基紫体系浮选分离汞的行为及其常见离子的分离条件。在水溶液中Hg(Ⅱ)与硫氰酸铵、乙基紫形成不溶于水的三元缔合物,在少量硝酸钠存在下此三元缔合物沉淀于水相上层并与水分成界面清晰的两相,分相过程中Hg(Ⅱ)被定量浮选,控制pH1-3,能使Hg(Ⅱ)与Ni(Ⅱ)、Fe(Ⅲ)、Mn(Ⅱ)、Al(Ⅲ)、Cd(Ⅱ)等常用离子分离。  相似文献   

12.
可溶性钡盐毒性较大,人的口服致死量约为0.8g.我国有的地区自然水中含有可溶性钡盐,食用过量会引起中毒。为了确保野外工作人员的饮水安全,需要一种灵敏、简便的钡离子检定方法。我们经过研究建立了一种改进的玫瑰红酸钠检定饮水中钡离子的方法,灵敏度可达2μg/ml,能满足实际需要,方法灵敏、可靠,操作简便、快速。其原理系水中的钡离子在弱酸溶液中同玫瑰红酸钠生成玫瑰红酸钡沉淀,然后用氯仿作为浮选剂进行浮选、浓缩,则在水溶液与有机溶剂的界面间形成一层红色的玫瑰红酸钡薄膜,可目视直接观察。本文用酷酸代替矿物酸,严格限制反应液的pH值;用固体玫瑰红酸钠代替本试剂的溶液,提高了灵敏度。  相似文献   

13.
分子有序组合体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Wo.Ostwald称之为“被遗忘了尺寸的世界”的胶体中,由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构成的缔合胶体是最具特色的一类。它与高分子溶液一起同属于亲液胶体.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胶体质点即为高分子物本身,而缔合胶体质点则由许多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自相组合、聚集而成,并与溶液中的单体成平衡。此种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的聚集体称为胶团;胶团溶液即为缔合胶体体系.表面活性剂胶团的概念是本世纪初发展、建立起来的,但非一帆风顺.当J.W.McBain 1925年在伦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胶态电解质(即离子胶团)概念时,仅有的讨论竟是会议主席的一句话:“胡说,McBain!”大量研究表明,热力学稳定的缔合胶体(胶团)存在是肯定的事实,而且胶团有多采多姿的缔合结构,有各式各样的独特性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
利用红外、拉曼光谱技术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高浓度四氟硼酸钠/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中的离子溶剂化和离子缔合现象。红外和拉曼光谱分析表明,Na^ 与DMSO分子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破坏了DMSO分子间的缔合,改变了DMSO分子的微观结构,使DMSO分子的谱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Na^ 与DMSO分子相互作用的溶剂化构型的量子化学计算表明,Na^ 与DMSO分子的相互作用是通过S-O基团上的氧原子进行的,钠离子的溶剂化数为4.另外,BF4^-离子的v1谱带的分裂表明,溶液中存在着直接接触离子对,形成的Na^ BF4^-离子对具有Cs构型.  相似文献   

15.
硫酸铵-碘化钾-溴化十六烷基吡啶体系浮选分离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文英  邢云  李全民 《分析化学》2001,29(12):1453-1456
研究了硫酸铵 碘化钾 溴化十六烷基吡啶体系浮选分离铅的行为及其与常见离子的分离条件。实验表明 :Pb2 + 与I- 形成的PbI2 -4能与溴化十六烷基吡啶 (CPB+ )形成浮于盐水相上层且不溶于水的三元缔合物 (PbI2 -4)·(CPB+ ) 2 。当碘化钾 (0 .5 0mol L)和CPB+ (1.0× 10 - 2 mol L)溶液的用量分别为 1.5 0mL和 2 .0 0mL时 ,Pb 可被完全浮选 ,控制pH =4 .0 ,该浮选体系能使Pb 与Zn 、Fe(Ⅲ )、Co 、Ni 、Mn 、Al(Ⅲ )等常见离子分离  相似文献   

16.
4,7二苯基-邻二氮菲-荧光桃红-OP光度法测定微量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离子缔合物萃取光度法一直应用得很广泛。如能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代替有机溶剂,使这些不溶性多元离子缔合物在水相中显色,则对实际应用更为有利。文献曾用邻菲啰啉-桃红氯仿萃取光度法测定镍。本文对 Ni(Ⅱ)-4,7 二苯基-邻二氮菲(BP)-荧光桃红(phlo)-OP体系进行了研究,测定了钢铁和废水中的镍,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溶剂浮选光度法测定印染废水中的活性艳红X-3B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溶剂浮选光度法测定水中活性艳红X-3B时的影响因素,并优化了溶剂浮选条件。实验表明,本法的浮选率大于96%,当染料含量在50~2 500μg/50mL范围时与离子缔合物的吸光度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8,RSD为1.4%。该法与溶剂萃取法相比,分离富集效果更好,并已成功用于实际印染废水中活性艳红X-3B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镧系β-二酮-吡啶衍生物三元体系中f-f跃迁光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Pr~(3 )、Nd~(3 )、Ho~(3 )、Er~(3 )四种离子在乙醇介质中与噻吩甲酰三氟丙酮(TTA)、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酮—5(PMBP)、乙酰丙酮(AA)、二苯甲酰甲烷(DBM)或者苯甲酰丙酮(BA)所形成的二元配合物,以及这些二元配合物与吡啶衍生物所形成的三元配合物的吸收光谱,根据Judd—Ofelt方程计算了各跃迁的振子强度以及方程中的强度参数T_2、T_4及T_8,对Nd~(3 )、Ho~(3 )、Er~(3 )的各个体系而言,超灵敏跃迁的振子强度与参数T_2明显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92—0.99,符合P=aT_2 b直线方程,而Pr~(3 )则例外。根据配合物吸收峰的红移,计算了Ln~(3 )—TTA—吡啶衍生物体系的共价参数。  相似文献   

19.
壳聚糖衍生物对Zn(Ⅱ)的吸附动力学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萍  黄可龙  李桂银 《化学通报》2006,69(7):503-507
利用吸附体系研究了Zn(Ⅱ)与壳聚糖衍生物的吸附行为。评价了Zn(Ⅱ)在壳聚糖衍生物上的吸附能力。探讨了壳聚糖衍生物对Zn(Ⅱ)的吸附动力学行为,动力学实验数据与二级动力学模型相吻合,表明化学吸附过程为速率控制步骤。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了壳聚糖衍生物与Zn2 的配位机理。结果表明,配合物中Zn2 与α-酮戊二酸缩壳聚糖中羧基氧原子和氨基氮原子配位,与羟胺α-酮戊二酸缩壳聚糖配位的配位原子为—NH—中的氮原子、羟肟酸中的氧原子及羰基中的氧原子。  相似文献   

20.
利用双水相液-液萃取体系^[1]分离金属离子我们已有报道^[2,3]。本文研究发现,在水溶液中Zn(Ⅱ)与硫氰酸铵,氯化十四 基二甲基苄基铵形成不溶于水的三元缔合物,在少量氯化钠存在下此三元缔合物沉淀浮于水相上层并与水分成界面清晰的两相,分相过程中Zn(Ⅱ)被定量浮选,而Fe(Ⅱ),Co(Ⅱ),Ni(Ⅱ),Mn(Ⅱ)等离子在该体系中不能被浮选,借此可实现Zn(Ⅱ)与这些离子的分离。该体系 最显著的优点是不需要使用有毒的有机萃取溶剂,且分离效果十分令人满意,因而是一种无毒且简便,经济,快速的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