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文章一开篇,就写了眉间尺和老鼠的故事。他时而觉得老鼠可恶,要杀了它,时而觉得老鼠可怜,要放了它。老鼠死后,“他又觉得很可冷,仿佛自己做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足见那份善良优柔。  相似文献   

2.
鲁迅 《青年科学》2010,(3):22-22
精彩片段一——眉间尺偶遇黑色人,性命仇恨两托付 人迹绝了许久之后,忽然从城里闪出那一个黑色的人来。“走罢,眉间尺!国王在捉你了!”他说,声音好像鸱枭。  相似文献   

3.
鲁迅《野草》是一部爱情散文诗集,含蓄委婉地记录着鲁许之恋的历程和心理流程,从中概括出鲁迅的三种爱情心理:怕爱而不敢爱的悲观心理、对攻击者的反击与复仇心理以及要爱而坚定地爱的心理。通过文本的解读分析,不难发现悲观情绪构成了《野草》的一大主流爱情心理,渗透在鲁许之恋的各个阶段中。随着爱情的发展,悲观情绪发生积极向上的变化,寄予着希望与决心。  相似文献   

4.
鲁迅写于1925年的《伤逝》向人们指出了“五四”时期个人解放的困境,也未免是他对个人生活的一种拟想。厦门时期,鲁迅对新生爱情的疑虑仍然存在,然而,如果说《伤逝》揭示了当时险恶的外在环境对个人生存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那么,此时他所关注的是现代爱情更为内部的问题。经由一系列关于“牺牲”的讨论后,鲁迅和许广平终于走到一起。之后,许广平一直陪伴在鲁迅身边,除了现实的需要外,也未尝不是一种觋代人酌白矗承担.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中期,徐炳昶和李宗侗主编的<猛进>周刊是当时一种有进步倾向的政论性周刊,它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对新报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除了在群众运动中同青年站在一起外,还写了<通讯>、<并非闲话(二)>、<十四年的"读经">、<碎话>等杂文,支持他们反对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的斗争.杂文内容包含了重新提倡"思想革命",寄希望于知识青年,揭露和批判了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正人君子"的嘴脸等,这在鲁迅思想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中期,徐炳昶和李宗侗主编的《猛进》周刊是当时一种有进步倾向的政论性周刊,它与鲁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鲁迅对新报刊给予了实际的支持,除了在群众运动中同青年站在一起外,还写了《通讯》、《并非闲话(二)》、《十四年的“读经”》、《碎话》等杂文,支持他们反对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的斗争。杂文内容包含了重新提倡“思想革命”,寄希望于知识青年,揭露和批判了胡适、章士钊、陈西滢等人“正人君子”的嘴脸等,这在鲁迅思想发展上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华新报>是民国时期著名报刊之一,该报是政学会的机关报.早期言论进步,后期转为保守,反对新文化运动.身为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的鲁迅反对该报的言论,鲁迅曾撰文批判该报所刊载文章的观点和内容.本文试图梳理鲁迅与<中华新报>的关系,思考影响现代传媒与现代知识分子互动的因素,彰显其历史价值和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摩罗诗力”和“现实战斗精神”是鲁迅文艺思想之核心,它们既是鲁迅在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影响和新文学发展实际基础上的独特创造,也是对《文心雕龙》中“风骨”这一民族审美理想的继承和发展。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存在相通之处,证明现代文学批评与传统文论之间具有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9.
《河南》杂志是晚清时期留学于日本的河南籍学生创办的一种综合性期刊,时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其上相继发表了六篇作品。鲁迅当时发表文章为何选择了《河南》杂志,鲁迅与《河南》杂志有何渊源,已成为研究者所期待廓清的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10.
《现代》杂志先后由施蛰存、杜衡、汪馥泉任主编。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刊物,其与鲁迅有着紧密的联系。鲁迅不仅时刻关注着它的发展,还积极为其撰稿:积极开展对“第三种人”、“小品文”的文艺论争;借萧伯纳访华,揭露文化界的伪善;通过翻译外国文学的实践表达自己的翻译现;悼念“左联”五烈士,控诉国民党的恶行。《现代》显示着它的独特性,与现代文学、作家一同丰富着文学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中的封建礼教叛逆者在进行了短暂的"突外"行动后,在社会现实中纷纷"归化".这体现了鲁迅对健全社会、理想人性、个人责任、文化批评等问题的深刻认知,也体现了他敢于直面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2.
鲁迅杂文的社会性历来为研究者所看重,但我以为真正能够体现鲁迅杂文的历史价值和美学意义的应该是其“个人性”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强烈的抒情色彩使鲁迅杂文成为诗与政论的结合,坦诚地抒写自我内心世界更带上鲜明的作家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3.
鲁迅首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之先河 ,并在其白话小说创作的叙述方式方面作了有益尝试 ,使其小说具有某些散文化的特色。具体表现在 :在叙述角度方面 ,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在情节展示中 ,注重以典型场面和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刻画人物性格 ;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结合并用  相似文献   

14.
梳理了鲁迅的编辑生涯,并对鲁迅的编辑风格与编辑思想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中主人公在思维中出现的逻辑混乱、矛盾和错误的分析,指出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善于运用人物自身在言行和思想上的逻辑错误与逻辑矛盾来揭示人物思维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善于把小说人物置身于充满矛盾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中,揭示造成人物性格的社会根源,从而试图说明抽象思维在文学创造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仅介绍了鲁迅在提倡和发扬现代戏剧艺术方面曾作过的大量工作,同时阐述了他对戏剧艺术的独特见解,涉及到戏剧的许多根本问题,如戏剧的社会功用,戏剧和生活的关系,表演和欣赏等,至今仍可以给人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向中国的旧制度旧思想作彻底批判的同时,终其一生关注着妇女问题。鲁迅极力反对古代圣人的节烈观,并在众多作品中,痛斥节烈观的泯灭人性,呼吁让每个女性都生活在自然的天空中。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以其理性与睿智洞察着社会历史,深刻、集中地再现了生活中的美与丑,通过感性的艺术形式、作家情感体验的多重刺激向社会、读者传递了丰富多彩的审美信息,体现了独特的审美信息内涵及特点。  相似文献   

19.
鲁迅对台湾现代文学有重大影响.其形成方式以台湾作家自觉积极谋求为主,也有鲁迅对彼岸文学的热情关注和有力支持.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精神人格和文学思想两个方面,对彼岸文学的前行方向与品格风貌有重要作用.台湾作家的“鲁迅情结”是对大陆新文学向心力的具象表现,是两岸新文学强韧的内在纽带,也是推动彼岸文学在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河床里向前奔流的强大内驱力量.  相似文献   

20.
鲁迅以历史“中间物”的文化视角,清醒地认识并批判了中心意识下的民族自大病,礼治文化下的主奴根性,“仁”学框架下的个体与群体,以及传统文化中“静”的精神等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心理特点,这对中国人走向真正意义上的自强、自立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