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探讨池蝶蚌非繁殖期和繁殖期鳃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取池蝶蚌的鳃制作组织学切片,对非繁殖期和繁殖期的鳃进行组织学形态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池蝶蚌内、外鳃的鳃丝上密布纤毛,鳃丝从外到内,其结构可以分为:上皮、基膜和结缔组织。繁殖期与非繁殖期比较,雄性池蝶蚌的内、外  相似文献   

2.
利用扫描电镜首次对龙骨蛏蚌的消化管、外套膜和鳃进行了观察研究,消化管包括唇瓣、食道、胃、盘旋肠、直肠以及肛门。消化管各段内表面均具有纤毛,纤毛密集细长;盘旋肠和直肠内表面还具有微绒毛;在食道、胃和盘旋肠内表面可见分泌细胞;分泌细胞夹杂在纤毛柱状细胞之间,呈棒状突起。外套膜内表皮呈不规则的板块状结构,具沟和嵴,沟嵴上分布有纤毛和微绒毛,纤毛柱状细胞间夹杂较多的分泌细胞;外表皮表面相对平滑,无明显的沟嵴,表面仅分布有微绒毛,未见大量分泌细胞和球状颗粒。鳃表面布满纤毛,每条鳃丝由前纤毛、前侧纤毛和侧纤毛组成,这些结构在食物的选择与运输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对进一步了解龙骨蛏蚌的摄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壬基酚对三角帆蚌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获得三角帆蚌在壬基酚溶液中的安全浓度;在安全浓度范围内设定了2个浓度的实验组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并取蚌的鳃、肝脏、性腺进行石蜡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壬基酚对三角帆蚌的急性毒性24、48、72、96h的LC50分别为65.924、45.182、27.374和16.226mg·L-1,安全浓度为1.623mg·L-1。利用0.5和1.0mg·L-1壬基酚浓度进行慢性毒性试验21d后,三角帆蚌鳃和肝组织的损伤随壬基酚浓度增加而加深;而2种浓度壬基酚处理的精巢症状基本相似,表现为精原细胞破裂,精子外泄且大多数死亡,精子细胞数目减少,细胞排列紊乱,说明NP对三角帆蚌精巢的损伤比其它组织严重。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三角帆蚌对水体Cr,Pb和Cd的净化与吸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对水体Cr,Pb,Cd污染有明显的净化能力,持续处理12d,能使水体Cr,Pb,Cd含量分别下降83%,77.6%和72%。蚌体的斧足、鳃、外磁膜、体表粘液、肝脏、肠道和生殖腺等组织对3种污染物的吸收和富集作用不尽相同,其中分别以体表粘液、鳃和肝脏最为显著。3种污染物进入蚌体的速度很快,其组织吸收量一般在第3天即可达到较高水平。进入蚌体的污染物,可在组织转移和重新分布。研究结果为生物治理Cr,Pb,Cd等重金属污染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尾草履虫非分裂时期和分裂期间虫体皮层表面的形态结构。尾草履虫全身表面约有10000个网格,每一网格中部伸出一根纤毛.网格沿子午线成规则的纵行排列,形状有六角形、正方形、矩形、长方形和鱼鳞状。在背面有圆环形的伸缩泡开口。腹面中部的口前庭也有网格和纤毛,其纤毛相互汇聚在前庭周缘,比体表其他部位的纤毛要密集得多。虫体分裂时,身体伸长变细。在中部赤道区域,形成分裂沟,此外网格拉长呈细长方形,其长度增加而宽度缩小。最后其中一横列的网格,被拉断而形成两个仔虫。前仔虫的后端和后仔虫的前端网格呈细长方形。  相似文献   

6.
淡水蚌类发育过程中的钩介幼虫需要寄生在鱼鳃或鳍上,由于幼虫体型微小,依据其形态鉴定蚌种较困难,因此难以准确确定蚌类寄主鱼种类。通过提取寄生在黄颡鱼鳃上的已知蚌种三角帆蚌钩介幼虫DNA,扩增线粒体COI基因并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寄生的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和三角帆蚌聚为一支,置信度为100%,且种内分支明显小于种间分支长度。种内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38,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79.3倍。说明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分子标记,能够正确鉴定寄生钩介幼虫蚌种,为确定淡水蚌类寄主鱼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对鄱阳湖地区4种蚌螨在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内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褶纹冠蚌内弯弓蚌螨(Unionicola arcuata)种群数量最大,丰盛度为20.26±50.00;丫纹蚌螨(U.ypsilophora)种群数量最小,丰盛度为0.29±1.28。弯弓蚌螨和丫纹蚌螨在外鳃分布数量最多,分别为9.031 7±20.153和0.206 3±0.975 4;簇刺蚌螨(U.penicillatus)在内鳃分布数量最多,为0.688 5±6.764;敏捷蚌螨(U.agilex)则在斧足上分布较多,为0.615 1±0.443 9。弯弓蚌螨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为0.240 7;敏捷蚌螨的宽度值最小,为0.099 6。簇刺蚌螨与弯弓蚌螨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为5.221 2;簇刺蚌螨与敏捷蚌螨之间没有时间生态位重叠。敏捷蚌螨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为0.526 7;丫纹蚌螨的宽度值最小,为0.287 8。弯弓蚌螨与丫纹蚌螨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为2.649 4;丫纹蚌螨与敏捷蚌螨的重叠值最小,为1.910 0。弯弓蚌螨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为0.103 8;敏捷蚌螨的宽度值最小,为0.052 8。簇刺蚌螨与弯弓蚌螨的时-空二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为11.598 9;簇刺蚌螨与敏捷蚌螨之间没有时-空二维生态位重叠。褶纹冠蚌内4种蚌螨对资源的竞争可能集中在时间上;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弯弓蚌螨较适宜在褶纹冠蚌内生存,簇刺蚌螨有可能与之发生竞争。  相似文献   

8.
蚌科贝壳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对蚌科10种蚌贝壳的细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贝壳棱柱层的厚度在各类群中较为稳定,其角柱状结构随种类不同而有单层和复层之分;珍珠层“砖块”状结构的大小及排列方式也表现出多样性,这些差异很可能具分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运用兼并引物结合RT-PCR方法从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血细胞中克隆出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cDNA序列.用半定量PCR方法研究了HSP70 mRNA在褶纹冠蚌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HSP70cDNA全长为2664 bp,5’非编码区364个核苷酸,3’非编码区383个核苷酸,开放阅读框为1917 bp,编码63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该蛋白理论等电点为5.61,分子量为70.3 kD.HSP70基因不含内含子.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含有HSP70家族的3个标签序列(I10 DLGTTYS17,V198 FDLGGGTFDVSIL211和V336VLVGGSTRIPKV QK35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显示HSP70与紫贻贝(Mytihcs galloprovincialis)和美洲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9.47%和77%.半定量PCR分析显示在正常褶纹冠蚌血液、外套膜、鳃、闭壳肌和肝胰腺5种组织中均能检测到HSP70的基因表达.经过热休克或病原菌刺激后,蚌各组织中HSP70 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其中热休克处理后,蚌的鳃和血液中HSP70 mRNA表达量增加最为显著;而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后蚌的肌肉和鳃组织中HSP70 mRNA表达量增加最明显.  相似文献   

10.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赤链华游蛇消化道粘膜上皮表面细微结构的特征。结果表明,其食道前段粘膜上皮由纤毛细胞、柱状细胞组成,后段为假复层上皮细胞组成;胃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细胞表面无微绒毛;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同时,还讨论了这些结构与机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