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中化学新课程苏教版选修教材《实验化学》专题2“物质的性质探究”课题1“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中有一个实验“铝配合物的生成”,其中“Al^3+与F^-形成配离子的实验”,其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现象不符,我们对现象作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初步得出了一些结论,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
氯水和溴化钾、碘化钾溶液反应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志贵 《化学教育》2009,30(3):65-66
对氯水与碘化钾溶液、溴化钾溶液反应出现的现象通过实验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氯水和KI溶液反应后的溶液用CCl4萃取生成的碘时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做好氯水与碘化钾溶液反应实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杨帆  张凤桂  袁廷新 《化学教育》2009,30(10):60-61
用铜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是苏教版《实验化学》教材中专题5的一个拓展实验,该实验选自于刘怀乐老师的《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趣味实验》^[1],实验中用铜丝作阳极,产生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但笔者用教材所给的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不利于有些现象的观察。在对电解产生的沉淀物进行实验探究时,出现的现象与刘老师的叙述并不一样。  相似文献   

4.
钠与乙醇反应实验,按照传统的方法来做,氢气燃烧现象不明显且火焰呈黄色,而不是应呈现的淡蓝色。为此笔者自制了一种简便实用的微型洗气瓶,排除了杂质对氢气燃烧实验现象的干扰,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分子材料合成实验是高分子专业的核心实验课程之一,如何建立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有效衔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活学活用,是本课程的主要目标。为此,笔者和教学团队提出:在同一个实验中改变某个实验变量,在教学班中引入对比实验,通过这些改变引起的不同实验现象和由此产生的材料性能的迥然差异,引导学生从现象出发,联系理论课堂知识进行深入分析。这种尝试有效改变了以往实验教学中所有教学班千篇一律的操作和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现象与结果,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年的实验教学反馈表明,“对比实验的引入”和“现象驱动的知识挖掘”帮助学生有效巩固了理论课堂的知识点,做到了活学活用。  相似文献   

6.
中学化学教材中只对H2和CO2与空气密度的大小比较安排了探究实验[1].我们设计了一种演示多种气体与空气密度的大小比较的实验装置,经过多次实验,现象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7.
尝试利用高吸水树脂对“酸碱中和反应、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稀盐酸反应、探究分子运动现象”这3个实验进行创新改进,充分利用了高吸水树脂特殊的结构作用,使3个实验的现象更加显著。改进实验操作简便,高效简洁,值得推广到一线化学课堂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  相似文献   

8.
罗鹏 《化学教育》2015,36(13):69-70
通过简单的实验方法, 证实稀溶液蒸气压降低的现象。并从微观角度, 对此现象加以解释。理论解释与实验现象结合, 能使学生对溶液的相关性质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罗仁达 《化学教育》2014,35(3):80-81
从缩小玻璃管的孔径来放大实验现象,并与生活经验联系来改变实验的浸泡液、增大混合粉末与空气的接触面、使用常规仪器来加快铁的吸氧腐蚀速率,取得了理想的实验效果。大大缩短实验现象出现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教材中检测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介绍了改进后实验装置的电路图、装置图,并对整个实验装置的准备、实验的操作与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作了一个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一滴紫甘蓝汁的微型电解实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凯  龙琪  张丽娜 《化学教育》2008,29(8):65-67
该系列实验以一滴紫甘蓝汁液作为电解对象,紫甘蓝汁液还兼作实验中的酸碱指示剂。结合文献和现象对实验中的一些特殊现象作出了讨论,充分体现了微型化学实验的优点以及探究实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刘庆丰 《化学教育》2022,43(9):52-57
传统实验方法较难判断干冰能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更无法呈现其反应的过程。通过验证生成物的实验可以判断干冰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成功实现将无明显现象反应变成有明显现象反应。运用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将“不可见”的化学实验现象转化为“可观测”的数据与曲线图像,以及探究反应产物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关系,从而实现对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3.
新人教版必修1中“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该实验装置虽简单易操作,但实验成功率很低,故笔者对该实验装置进行了小改进,设计了一种实验装置同样简单易操作,但实验现象更明显,实验成功率更高的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14.
张耀山 《化学教育》1981,2(4):30-32
统编高中化学教材关于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选取了在注射器中做N2O4和NO2混和气体的颜色随压强改变的实验.对于这个实验选择得是否合适,实验现象与教材所写是否相符,说法不少.但经过实践,我认为这个实验是可以说明问题的.实验现象是否与教材所说相符,关键在于是从注射器的顶面观察还是从侧面观察.  相似文献   

15.
FeCl2、KI分别与双氧水反应,生成Fe(OH)3沉淀和I2吗?通过实验对2个反应的复杂性进行了探索,并对实验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中学化学教材中氨催化氧化演示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根据化学原理对反应用的药品、用量及实验装置进行了适合课堂教学实验效果的探究,避免了以往实验装置和操作的复杂及实验现象出现的不确定性,可以在短时间内轻松操作就获得明显、准确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7.
对钠与乙醇反应装置进行了改进,省略验纯气体的步骤,实现对生成氢气的快速检验。实验现象明显,装置简易,操作方便,实验时间短。此装置也同样适用于钠与水的反应。  相似文献   

18.
“多现象演示实验”就是一个演示实验出现几种可观察的现象,例如,在做NH3的喷泉实验时,伴随发光和喷烟现象。多现象演示实验数目不多,大多集中在颜色的变化范围内,即同一演示实验出现不同颜色。笔者查阅了有关国内外文献[1,2],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了采用组合设计法来设计多现象演示实验。1 组合设计法的思路顾名思义,就是将产生单一实验现象的装置,通过改进组合到同一演示实验装置中。现以两个实验来说明。NH3的喷泉喷烟实验。将NH3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置(如下图Ⅰ)跟NH3与HCl反应出现白烟实验装置(如下图…  相似文献   

19.
针对“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及平衡移动方向”的实验探究问题,改进了原人教版教材中实验的不足,通过相同体积空气与二氧化氮,在相同条件下减压之后体积变化的不同,使实验中出现了明显的可对比现象,增强了实验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20.
在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Liesegang图案实验,并对实验不断改进,将实验操作、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使学生认识沉淀反应中与树年轮、玛瑙石纹理和结石图案等类似的有序现象,初步了解非平衡自组织的基本现象和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