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方法, 采用Marcus电荷转移公式, 分别从几何和电子结构、 重组能、 转移积分及迁移率等方面研究了氟代寡聚噻吩系列衍生物中噻吩环个数、 全氟代苯位置的改变及F原子的引入对体系载流子传输性质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 化合物1b, 1c和1d的电子迁移率随着噻吩单元个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因此可以通过增加噻吩单元个数来提高其电子迁移率; 而对于化合物1d, 2a和2b而言, 氟代苯位置的改变对传输性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中化合物1d具有良好的平面性和π-π堆积, 传输性能最好, 有望成为良好的双极性传输材料; 比较化合物2b与3可以发现, F原子的引入增大了化合物2b的载流子迁移率, 为实验设计高迁移率的传输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运用平板模型对噻吩分子在Ni(111)表面的水平吸附进行了结构优化和能量计算.结果表明,hcpA位的吸附最稳定,以bridgeB吸附最不稳定;噻吩吸附在表面上时,S原子向上翘起,4个C原子与边面Ni原子的作用更紧密,表面原子与噻吩的匹配程度决定了吸附的强度和吸附后S—C键的活泼性;噻吩以bridgeA吸附时分子与表面之间的电子给予与反馈最多,分子最活泼,而hcpA位吸附后噻吩分子轨道上电子的能量变稳定,分子并不活泼.  相似文献   

3.
运用密度泛函DFT B3LYP/6-31G(d)方法对线型(a)和星型(b)平面噻吩类低聚物衍生物分别进行了几何构型优化,并采用含时密度泛函TD-DFT B3LYP/6-31G(d)方法计算了其紫外吸收光谱.计算结果表明:用TD-DFT.方法计算体系的紫外吸收光谱值与实验数据吻合;通过对噻吩类低聚物衍生物分子几何结构和前线分子轨道能级的分析,并从理论上解释了线型(a)和星型(b)衍生物光谱性质的差异:后者与前者相比较吸收光谱发生红移,这是由于星型结构使其相应HOMO能级升高,电离能(IP)降低,成为很好的电子给体和空穴传输材料.  相似文献   

4.
汽油烷基化脱硫反应中噻吩及其衍生物的烷基化性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噻吩、2-甲基噻吩、3-甲基噻吩和 2,5-二甲基噻吩等硫化物与己烯进行烷基化反应的性能. 结果发现,它们进行一次烷基化反应的能力都比较强,在实验条件下转化率几乎都达到了100%. 但噻吩衍生物与己烯进行二次以至多次烷基化反应的能力则随着噻吩环上支链的增加逐渐减弱,原因可能来自噻吩衍生物继续进行烷基化反应的热力学条件不利,以及环上已有侧链的空间位阻效应. 噻吩衍生物发生深度烷基化反应能力的减弱导致了另外两个并行竞争反应芳烃烷基化和烯烃烷基化(聚合)的反应程度增强,表现为芳烃转化率和己烯聚合量的升高,以及各自二次烷基化产物相对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噻吩在Au(111)面上的吸附模式, 并探讨了其在Au(111)面上可能的加氢脱硫反应机理, 对不同机理下各个基元反应的过渡态进行了筛选, 得到了各个步骤的能量变化及所需活化能.计算结果表明, 噻吩在Au(111)面上以S端倾斜吸附在Top位时最稳定.直接脱硫机理表明, 其所需活化能较低, 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脱硫反应产率, 但脱硫产物较难控制; 间接脱硫机理表明, 脱硫反应最可能按照加氢异构方式进行, 降低温度有利于脱硫反应产率的提高.随着反应的进行, 噻吩环中的C—S键键长逐渐增大, 键能逐渐减小, 有利于C—S键断裂, 具体步骤为:(1) C4H4S+H2α,α-C4H6S; (2) α,α-C4H6S+H2C4H8S; (3) C4H8S+H2C4H10+S, 其中S原子的脱去步骤所需活化能最高, 为反应的限速步骤.  相似文献   

6.
徐坤  冯杰  褚绮  张丽丽  李文英 《物理化学学报》2014,30(11):2063-2070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γ-Mo2N(100)表面上的噻吩加氢脱硫(HDS)过程.噻吩在γ-Mo2N(100)表面上不同作用形式的结构优化结果显示,η5-Mo2N吸附构型最稳定,具有最大的吸附能(-0.56 eV),此时噻吩通过S原子与Mo2原子相连平行表面吸附在四重空位(hcp位).H原子和噻吩在hcp位发生稳定共吸附,hcp位是噻吩HDS的活性位点.噻吩在γ-Mo2N(100)表面进行直接脱硫反应,HDS过程分为S原子脱除和C4产物加氢饱和两部分.过渡态搜索确定了HDS最可能的反应机理及中间产物,首个H原子的反应需要最大的活化能(1.69 eV),是噻吩加氢脱硫的控速步骤.伴随H原子的不断加入,噻吩在γ-Mo2N(100)表面上优先生成―SH和丁二烯,随后―SH加氢生成H2S,丁二烯加氢饱和生成2-丁烯和丁烷.由于较弱的吸附,H2S、2-丁烯和丁烷很容易在γ-Mo2N(100)表面脱附成为产物.  相似文献   

7.
徐坤  冯杰  褚绮  张丽丽  李文英 《物理化学学报》2015,30(11):2063-2070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γ-Mo2N(100)表面上的噻吩加氢脱硫(HDS)过程. 噻吩在γ-Mo2N(100)表面上不同作用形式的结构优化结果显示, η5-Mo2N吸附构型最稳定, 具有最大的吸附能(-0.56 eV), 此时噻吩通过S原子与Mo2原子相连平行表面吸附在四重空位(hcp 位). H原子和噻吩在hcp位发生稳定共吸附, hcp位是噻吩HDS的活性位点. 噻吩在γ-Mo2N(100)表面进行直接脱硫反应, HDS过程分为S原子脱除和C4产物加氢饱和两部分. 过渡态搜索确定了HDS最可能的反应机理及中间产物, 首个H原子的反应需要最大的活化能(1.69 eV),是噻吩加氢脱硫的控速步骤. 伴随H原子的不断加入, 噻吩在γ-Mo2N(100)表面上优先生成―SH和丁二烯, 随后―SH加氢生成H2S, 丁二烯加氢饱和生成2-丁烯和丁烷. 由于较弱的吸附, H2S、2-丁烯和丁烷很容易在γ-Mo2N(100)表面脱附成为产物.  相似文献   

8.
采用B3LYP方法在6-31G^*水平上优化了12种α位取代噻吩衍生物的几何构型,采用TD-DFT方法计算了它们的前线轨道能级和电子光谱.结果表明,a,f和1分子比它们的同分异构体要稳定;噻吩衍生物与苯、吡啶相比,也具有很好的共轭性;随着分子中所连接基团数目的增多,特别是-CN的增加,分子的偶极距增大,前线轨道能级差减小,分子的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对于具有相同共轭链的同分异构体,c,g,k分子的偶极距较大,而前线轨道能级差最小的分别为b,e,1分子,相应的最大吸收波长也较大.这些结论对分子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模型簇法研究了噻吩和沸石分子筛桥羟基和硅羟基的相互作用.对噻吩吸附在硅羟基H3SiOH可能的两种配位方式及吸附在沸石模型簇H3Si(OH)Al(OH)2OSiH3桥羟基B酸上可能的两种配位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所有模型簇采用B3LYP混合方法对氢原子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硅原子、铝原子、氧原子、碳原子、硫原子在6-31 G(d)基组水平上进行了全优化和频率分析.着重考察了噻吩与硅羟基及分子筛桥羟基模型簇不同配位方式所形成的配合物的结构及能量变化.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在形成沸石-噻吩和硅羟基-噻吩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变化不明显,所以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范德华作用力.从噻吩在沸石分子筛的桥羟基和硅羟基与噻吩的相互作用的吸附热可以推断,噻吩优先吸附在桥羟基上,只有桥羟基吸附饱和后方吸附在硅羟基上.由频率分析结果和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可以证明所推测吸附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用DFT 和TDDFT方法对大环炔基噻吩衍生物的结构和UV-Vis光谱进行了理论研究. 对分子不同的对称性结构(C1, C5, C5v)进行了优化, 得到了稳定的几何构型.以优化构型为基础计算了分子的UV-Vis光谱, 结果表明, C5,C5v对称性下丁基取代的分子构型(C[3T_DA]5-Bu)都是较稳定的; 当分子构型具有C5对称性时, 得到的光谱数据与实验值符合的较好. 对于大环噻吩C[3T_DA]5衍生物, 性质相同取代基的体积大小及分子对称性都将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方法(DFT)在B3LYP/6-31G(d)水平上对有机二阶非线性光学生色团(E)-2-(5-(4-(双(4-甲氧苯基)氨基)苯乙烯基)噻唑-5)三氰乙烯(TPA-Ti2-TCV)(1)和(E)-2-(5-(4-(双(4-甲氧苯基)氨基)苯乙烯基)噻唑-2)三氰乙烯(TPA-Ti5-TCV)(2)进行几何构型的完全优化, 在优化所得构型的基础上, 采用含时密度泛函方法(TDDFT)在6-31G(d)基组水平上计算了电子吸收光谱的跃迁性质. 再采用有限场法(FF)在B3LYP/6-31G(d)水平上计算了分子的一阶超极化率β. 计算结果表明, 三芳胺在噻唑环上取代C5比取代C2有更大的一阶超极化率, 这是由于噻唑的区域化学性导致ΔEHOMO-LUMO(TPA-Ti2-TCV)比ΔEHOMO-LUMO(TPA-Ti5-TCV)大很多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The molecular geometries, frontier molecular orbital properties, and absorption and emission properties of three 4-phenoxy-1,8-naphthalimide derivatives, namely 4-phenoxy-N-(2-hydroxyethyl)-1,8-naphthalimide(1),4-(2-tert-butylphenoxy)-N-(2-hydroxyethyl)-1,8-naphthalimide(2), and 4-[2,4-di(tert-butyl)]phenoxy-N-(2-hydroxyethyl)-1,8-naphthalimide(3), are investigated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and 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TD-DFT) calculations in conjunction with polarizable continuum models(PCMs). Four functionals and ten basis sets are employed for 1 to calculate the electron transition energies, which we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B3LYP/6-311+G(d,p) method is the best choice to reproduce the experimental spectra. Moreover, the effects of substituents on the molecular geometries, electronic structures, absorption and emission spectra are also studied at the B3LYP/6-311+G(d,p) level. We find that the gap between the 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HOMO) and the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LUMO)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tert-butyl substituents onto the phenoxy groups, suggesting red-shift of the absorption and emission bands. This is related to the increase of conjugation from 1 to 2 and 3. Our calculation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   

14.
季铵盐相转移催化氧化噻吩脱硫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验证季铵盐相转移催化氧化噻吩脱硫符合Starks循环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噻吩氧化脱硫的反应历程. 反应历程主要包括氧化活性组分从水相向有机相的转移和有机相中的离子反应两个基本阶段, 通过理论计算得到了季铵盐阳离子的萃取平衡常数、阴离子的亲核性以及决定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能的离子有效半径, 筛选出了与实验结果一致的具有良好的相转移催化效果的四丁基溴化铵, 脱硫率最高可达到86.36%; 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 以四丁基溴化铵作为相转移催化剂(PTC), H2O2/HCOOH氧化噻吩脱硫为一级反应.  相似文献   

15.
噻吩在猝冷骨架Ni上吸附脱硫的XPS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室温下噻吩在猝冷骨架Ni吸附剂上的吸附及受热分解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 298 K时噻吩首先在吸附剂表面发生C—S键断裂, 生成原子硫及含金属的有机环状化合物. 当吸附剂表面完全被解离物种覆盖后, 发生噻吩的多层物理吸附. 加热至373 K, 大部分物理吸附的噻吩直接脱附, 其余部分在碳物种脱附后暴露的Ni表面上发生解离. 473 K时表面的碳物种消失, 而残留在样品上的硫均转化为硫化镍.   相似文献   

16.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was used to optimize structures of different methylaluminoxane nanotubes with general formula [(AlOMe)2]n, [(AlOMe)3]n and [(AlOMe)4]n cycle unit, where n ranges from 1 to 10. To explore the stability of nanotubes, the binding energies and total energies a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lOMe)3]n and [(AlOMe)4]n have the stable structure of nanotubes. When n is 3, they have the most stable structure in all systems. Moreover, [(Al5O5)]n and [(Al7O7)]n are also considered, but their dimers have irregular and distorted structures. So [(Al5O5)]n and [(Al7O7)]n nanotubes are impossible to exist.  相似文献   

17.
含噻吩环恶二唑衍生物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合成了新的化合物2,5-双「2,2′-双(5-取代苯基)-1,3,4-恶二唑」噻吩(R-OXD)(R=H,CH3O,CH3,F,CN),用^1H NMR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同时,采用循环伏安法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除了F-OXD外,这一系列化合物的电子亲和势高于常用电子传输材料PBD,说明它们的电子传输材料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Pi(π) conjugated polymers have received exten-sive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attention because oftheir fascinating electron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1—3].Recently, many new experiment results[4—6]have re-vealed that the inter-chain inter…  相似文献   

19.
7-氮杂吲哚衍生物分子基态和激发态性质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从头算HF和密度泛函B3LYP方法对7-氮杂吲哚衍生物1,3-二(N-7-氮杂吲哚基)苯、1,3,5 三(N-7-氮杂吲哚基)苯和4,4′-二(N-7-氮杂吲哚基)联苯进行全优化, 计算分子的电离势IP和电子亲和势EA等相关能量, 并用ZINDO和TDDFT方法计算吸收光谱, 用CIS优化三种化合物分子的S1激发态结构, 并分析其能量与发射光谱的关系, 计算溶剂中分子的吸收和发射光谱, 并与实验结果对照. 计算结果表明, 从7-氮杂吲哚到上述三种衍生物依次愈来愈容易接受空穴, 吸收和发射光谱红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