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通过室内和室外养殖试验,探讨饲料中添加复合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Miers)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养殖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1‰(T1)和21‰(T2)的复合芽孢杆菌饲料组幼蟹的蜕壳率、成活率和增重率均高于对照组(T0);摄食率随着芽孢杆菌浓度上升而呈现下降趋势;T1和T2组分别降低幼蟹饲料系数为15.38%和18.80%.芽孢杆菌添加显著影响胃、胰蛋白酶以及肝胰腺脂肪酶活性,但淀粉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室外池塘养殖结果表明:商品饲料中添加2‰复合芽孢杆菌的饲料组(D2)平均产量最高,比只投喂商品饲料组(D1)增产14.4%;D2组起捕时蟹平均壳宽比D1组大3.4%.饲料系数方面,D1组和D2组差异不大.认为三疣梭子蟹养殖饲料中添加2‰的芽孢杆菌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三疣梭子蟹是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蟹类, 野生梭子蟹的暂养是一种高效利用梭子蟹自然资源的经济手段. 为探究适合野生三疣梭子蟹暂养的方法, 研究了野生三疣梭子蟹捕捞后不绑螯堆积式暂存(M1)、绑螯单个体式暂存(M2)两种暂存方式以及橡皮筋绑螯堆叠盛放于塑料筐中运输(T1)、不绑螯单个盛放于单体盒中运输(T2)两种运输方式分别对其暂养存活的影响, 并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血糖、皮质醇、热休克蛋白(HSP70)几种生理指标了解其生理响应特征. 结果显示: (1)不同暂存方式对野生三疣梭子蟹暂养的影响中, M2方式暂存的蟹暂养累积存活率为91.4%, 显著高于M1 (P<0.05), M1组蟹累积存活率为70.0%; 根据对M1、M2组蟹血淋巴中几种生理指标的检测, 引起两组蟹存活率差异的原因可能是M1暂存方式对蟹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胁迫, 抗氧化及应激能力显著降低, 生理机能和免疫防御能力受损. (2)不同运输方式对野生三疣梭子蟹暂养的影响中, T2方式运输的蟹暂养累积存活率为41.5%, 略高于T1 (P>0.05), T1组蟹累积存活率为30.8%; 根据对T1、T2组的蟹血淋巴中几种生理指标的检测, 引起两组蟹存活率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以T1方式运输的蟹受到挤压胁迫, 抗氧化及应激能力略低于T2. 综上分析, 以绑螯单个体式的暂存方式和不绑螯单个盛放于单体盒中的运输方式获取的野生三疣梭子蟹更适合暂养.  相似文献   

3.
研究评估了6种养殖容器颜色(红、黄、绿、蓝、黑和白)对拟穴青蟹幼蟹生长、应激及甲壳颜色的影响. 结果表明, 黄色和蓝色容器中幼蟹存活率和生长率较高, 红色存活率最低. 在应激方面, 红色和黄色组的皮质醇水平较高(P<0.05); 黄色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红色组的丙二醛(MDA)水平较高(P<0.05); 蓝色组的己糖激酶(HK)水平较低(P<0.05). 养殖容器颜色还显著影响了幼蟹的甲壳颜色, 幼蟹壳色会趋近养殖容器颜色. 线性回归方程表明养殖容器颜色对壳色的L*、a*、b*值的贡献分别为80.17%、41.28%、19.13%.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蓝色容器能够提高拟穴青蟹幼蟹的存活率和生长率, 且其应激较低, 因此蓝色容器更适合于拟穴青蟹幼蟹的中间培育.  相似文献   

4.
3种海产蟹类血淋巴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API ZYM试剂盒和酶活力测试盒检测了拟穴青蟹、三疣梭子蟹和日本好3种海产蟹血淋巴中的19种酶及血清中6种免疫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有5种酶在3种蟹血淋巴中含量较高,有3种酶在3种蟹血淋巴中含量较少或没有.血清中酚氧化酶(PO)和溶花菌酶(LZM)活力日本(虫寻)最高,拟穴青蟹最低,拟穴青蟹与其他 2种蟹差异显著(P<0.01),三疣梭子蟹和日本(虫寻)之间无明显差异;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力拟穴青蟹最高,三疣梭子蟹最低,拟穴青蟹与三疣梭子蟹差异显著(P<0.05),日本(虫寻)与其他2种蟹无明显差异;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在3种海蟹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采用双向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研究三疣梭子蟹交配与未交配雌性个体肝胰腺蛋白质表达.使用PDQuest软件分析双向电泳凝胶图像,结果显示:交配组和未交配组凝胶图像上分别能检测到(400±25)和(530±16)个蛋白点,其中共有15个蛋白点表达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未交配组相比,交配组三疣梭子蟹肝胰腺中6个蛋白点的表达量显著性上升.经质谱鉴定为:磷酸丙糖异构酶、磷酸丙酮酸水合酶、过氧化氢酶、δ-谷胱甘肽S-转移酶、ATP合酶α-亚基和胰凝乳蛋白酶.此外,交配组三疣梭子蟹肝胰腺中9个蛋白点的表达量显著性下降.经质谱鉴定为:延伸因子2、长链酰基CoA脱氢酶、假血蓝蛋白1、假血蓝蛋白2、异柠檬酸脱氢酶、线粒体乙醛脱氢酶X、转酮醇酶、血蓝蛋白α-亚基和腺苷高半胱氨酸酶A.该结果可为揭示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机理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低盐胁迫下γ-氨基丁酸(GABA)及其A型受体相关蛋白(GABARAP)在三疣梭子蟹渗透压调节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实验检测了低盐度10条件下,三疣梭子蟹在0, 3, 6, 9, 12, 24, 36,48 h的血清渗透压、血清氯离子(Cl-)浓度等指标,同时对鳃组织的GABA量以及GABARAP基因表达量变化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血清渗透压和血清Cl-浓度在12 h内显著下降(P0.05), 12 h后趋于稳定;相对0 h,血清Cl-浓度降低17.93%,血清渗透压降低24.46%,与外界海水渗透压的差值维持在(183.21±9.51)mOsm·kg~(-1). GABA量及GABARAP基因表达量波动上升, 12 h后基本维持稳定.研究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对低盐度条件的适应性调节在12 h内进行,之后基本维持稳定,GABA量以及GABARAP基因表达量在此过程中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血清Cl-浓度的调节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12 h后血清渗透压与外界海水渗透压维持在(183.21±9.51)mOsm·kg~(-1),保证各项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7.
以梭子蟹乳化病的病原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为抗原制备兔抗血清,利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羊抗兔血清建立了梭子蟹乳化病的间接荧光抗体快速诊断技术,并应用该技术对人工感染梭子蟹、养殖现场梭子蟹及养殖水体进行溶藻弧菌检测.结果表明:该技术检测溶藻弧菌有较高的灵敏度,最低检测量为105cfu·mL-1.人工感染24 h后,就能在梭子蟹鳃和血淋巴中检测到溶藻孤菌.现场检测显示表观有病蟹的阳性检出率为90%,表观健康蟹的阳性检出率为20%,说明间接荧光抗体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诊断已感染发病的梭子蟹,而且也可检测出带菌但病症不明显的梭子蟹.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苗种规格对虎斑乌贼(Sepia pharaonis)养殖效果的影响, 进行了放养3种不同规格乌贼苗种(胴长分别为(4.09±0.15)、(5.25±0.48)和(6.16±0.19)cm)的养殖实验. 结果表明 不同规格乌贼苗种的摄食量均波动上升, 饵料系数随养殖时间逐渐降低, 由8.00±1.01降至3.74±0.35. 乌贼苗种的特定生长率先增加, 在胴长左右时达到峰值, 后减少并稳定至4%左右. 3种规格乌贼苗种养殖30d后的存活率分别为(88.50±0.88)%、(92.00±0.60)%、(93.83±0.34)%. 大规格乌贼苗种的日均增重量、存活率显著(P<0.05)高于小规格乌贼苗种. 综上所述, 在虎斑乌贼养殖中苗种放养规格以胴长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藻弧菌(107 CFU.mL-1)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进行人工感染试验,于感染后0、24、48和72h分别观察蟹体的行动、体表及内部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测定血细胞密度(THCs)及血淋巴、肌肉、肝胰腺3种主要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感染溶藻弧菌24h后其行动、体表及内部器官组织等病理症状逐渐明显,肝胰腺、血淋巴、肌肉等3种主要组织中的AKP、ACP、POD活性和T-AOC水平及THCs变化显著,可作为疾病模型构建的指标.由于药物防治主要针对早期发病群体,因此,疾病模型构建的时间选择病原菌感染后24h.采用上述方法构建的三疣梭子蟹溶藻弧菌疾病模型在相同条件下可重复性较强,并便于观测感染前后蟹体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定精子的激活率、运动时间及寿命研究了盐度、pH、离子及葡萄糖等因子对大弹涂鱼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弹涂鱼精子在盐度10~25范围内,精子激活率≥(81.67±5.69)%,其中盐度为20时精子活力最好,精子激活率、运动时间和寿命分别达(94.33±4.04)%、(87.67±8.02)min及(115.33±9.24)min;在pH6.0~9.0范围内精子激活率≥(80.33±4.51)%,运动时间≥(63±4)min,寿命≥(80±4.36)min,其中pH为8时,精子活力最好.NaCl浓度在150mmol·L-1、KCl及MgCl2浓度在300mmol·L-1、CaCl2及NaH2PO4浓度在100mmol·L-1及葡萄糖浓度在400mmol·L-1时,精子激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体外培养及变态稚贝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纯水为对照,利用普通温控培养箱,在(24.0±1.0)℃条件下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进行了15d的体外培养实验.结果显示:钩介幼虫排出体外24h内存活率显著下降为50.7%(p=0.006);A组(MEM高糖)、B组(RPMI1640)、C组(MEM 199)幼虫变态率分别为(7.5±3.9)%、(13.3±12.0)%、(42.1±10.0)%;D组(L-15)的幼虫变态率最高,为(66.1±3.8)%,极显著高于C组(p=0.007).相关分析表明,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与钩介幼虫变态率存在显著负相关(r=-0.886).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体外培养变态发育的稚贝形态观察发现:稚贝双壳表面圆形凹陷数量和深度比幼虫显著减少,双壳边缘外套膜增厚,在外套膜、斧足表面分布有大量乳状突起,但形态不同.体外培养稚贝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完成了变态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温度,盐度及其交互作用对细巧华哲水蚤24h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种适温范围1-27度,最适温度为15-20度,适盐范围0-29.3‰,最适盐度为12.4-18.9方差分析显示了温度,盐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存活率均有极显著影响,依贡献大小为温度>盐度>交互作用,当培养条件接近自然海区的温度或盐度时,细巧华哲水蚤具有最大的适盐,适温范围。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褐菖仔鱼在饥饿条件下的存活与生长, 对其仔鱼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以及延迟投喂下仔鱼的存活及生长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16~18℃下, 仔鱼产出当日开口摄食, 4日龄仔鱼初次摄食率最高, 达(93.33±9.43)%, 饥饿不可逆点为7.2日龄; 投喂组仔鱼卵黄囊消耗较饥饿组快, 前者卵黄囊于5日龄基本耗尽, 后者维持到8日龄; 延迟投喂1~5d各组, 其10日龄仔鱼存活率在70%以上, 显著高于延迟投喂6~9d各组(P<0.05); 初产仔鱼平均全长为(4.15±0.10) mm, 饥饿3d内, 全长平均日增长量为8.3×10-2 mm?d-1, 第4天后出现负增长; 延迟投喂0~3d各组的20日龄仔鱼全长及特殊增长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但延迟4d后各投喂组, 各指标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 因此认为, 褐菖仔鱼最佳投喂时间为4日龄, 对其以后的生长、存活最有利.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缢蛏育苗过程中光强的控制幅度, 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缢蛏稚贝生长的影响. 试验分别选择1mm和5mm不同附着基厚度和4组不同光照强度试验, 时间为10d, 平均光强分别为A: (12244±5290)lx、B: (3792±2105)lx、C: (380±145)lx、D: (14±11)lx(光暗比12h:12h). 当附着基厚度为1mm时, 初始大小(0.26±0.02)mm缢蛏稚贝在A、B、C、D组的生长大小和成活率分别为(1.17±0.11)mm和(72.2±3.9)%、(1.25±0.12)mm和(84.6±4.1)%、(1.55±0.13)mm和(89.7± 4.5)%, (1.32±0.11)mm和(82.1±3.6)%. C组缢蛏稚贝生长大小和成活率都最大, 各组差异显著. 当附着基厚度为5mm时, 缢蛏稚贝在A、B、C、D组的生长大小和成活率分别为(1.48±0.12)mm和(86.3±3.7)%、(1.52±0.13)mm和(89.6±3.9)%、(1.62±0.14)mm和(88.4±4.0)%, (1.41±0.11)mm和(84.3±3.9)%. C组缢蛏稚贝生长大小和成活率都最大, 但是各组没有显著差异. 当实验对象换成较大(1.45±0.16)mm缢蛏稚贝, 光照强度对于薄附着基内稚贝的生长的影响更为明显. 结果表明: 光照强度对缢蛏稚贝生长有明显影响, 稚贝生长过程中最适的光照强度为(380±145)lx, 高于或低于此光照范围, 稚贝的生长率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适当增加附着基厚度有利于高光强下大规格稚贝的发育生长.  相似文献   

15.
采用急性致死、单个体和群体培养实验,研究紫外线照射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运动、存活分布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照射时间的增长(0~30min),轮虫的运动能力下降并产生急性致死效应,死亡率与照射时间关系符合Sigmoid模型.紫外线照射下(0~120s),轮虫的生存数据符合weibull分布,紫外线使各处理组轮虫寿命(1.7~8.8d)、生殖期(0~5.3d)、生殖期的平均繁殖率(0~2.0ind·(female·d)^-1)显著下降(P〈0.001),种群增长特征参数rm、R0、λ和T也呈下降趋势.群体培养与单个体培养结果相似,卵密度、幼体密度和种群增长率均随照射时间(0~120s)的延长而呈显著的下降(P〈0.001).  相似文献   

16.
绞股蓝对明矾诱发遗传物质损伤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次遗传毒理实验以绞股蓝为材料,以明矾为诱变剂,以小白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作为DNA损伤的指标。结果含10%的绞股蓝饲料使明矾诱变的微核率从8.83±1.7‰降到3.67±0.52‰(P<0.001),染色体畸变率从14.17±0.98%降至5.67±1.37%(P<0.001)。表明绞股蓝对明矾诱发的DNA损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绞股蓝具有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