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观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科学发展。二者共同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发展,共同贯穿着同一主线——以人为本,共同体现同一种方法——统筹兼顾,共同体现了同一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在经济政策方面,体现于坚持经济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在政治政策方面,体现于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实践中;在社会政策方面,体现于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和关注民生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和谐社会保持文化认同的一股重要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古代、近代、当代文化的辩证统一,体现在“和合”、“五常”、“自强”等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现代化之中。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凝聚、激励、教化等功能的一种活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4.
儒家德行观与民族精神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德行观以儒学的“仁爱”为核心,是体现并贯穿在其义利观、和谐观、国家观、人本观诸方面的道德思想与实践。义利观是其基础,和谐观是精髓,国家观是归属,人本观是出发点,四相辅相成、内在统一。这四方面不仅完整体现了儒家德行观的精神实质,而且也构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之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民族精神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括了社会主义民族精神的内涵,认为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应该是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切人点,并提出了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五千年而历久不衰.在漫漫五千年文化的熏陶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五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火种。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世世代代加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宽容精神是一种智慧和美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一个宽容、宽松的人文环境,实现社会和谐,要用宽容取代狭隘。宽容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弘扬公民的宽容精神,理解、谅解、化解是培植宽容精神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陈妮 《山西科技》2010,25(5):24-26
阐释了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涵义,归纳出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基本方略"与"基本任务"具有统一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项重大基本国策的自然延续和必然结果,是依法治国的目标。二者在本质上不仅不相矛盾,反而是吻合一致的,是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程鹏  吕世坤 《科技资讯》2010,(17):218-218
本文分析了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探讨了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奠基于市民社会基础之上的契约伦理精神无疑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伦理精神;制度正义则事实上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契约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契约伦理精神的实践转向则有赖于制度创新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2.
何芳 《枣庄师专学报》2007,24(6):101-104
和谐的精神文化和文化境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和灵魂。从文化的整体视野中来理解和把握:平衡和充满生机的机制,人与自然、社会和人际氛围的和谐关系,身心平衡的个体,这些系统的和谐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引导与支撑,它们相互依存并相互补充,构成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两种基本精神力量,引导人们在自由创造中,实现和谐发展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历来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继承丰富的传统和谐文化。包括继承传统和谐的思维方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及个人身心和谐等内容,还有通过完善人格、实施仁政、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诚实守信等达到和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是人们选择现代化道路的前提,并且在社会变革中赋予现代性成长以生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要求在现代化中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自强不息、中庸和合、“天人合一”等思想,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赋予其现代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是人们选择现代化道路的前提,并且在社会变革中赋予现代性成长以生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要求在现代化中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自强不息、中庸和合、“天人合一等思想,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赋予其现代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张芮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9):F0002-F0002,66
介绍了高校图书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探讨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校图书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宗族伦理与古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创造了长期悠久的光辉历史文化,是和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和谐、稳定、凝聚、统一的条件分不开的。宗法制度和宗族伦理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文章论述传统宗族的孝友礼义、亲亲尊尊等伦理在构建古代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特点和影响,并探讨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