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表面活性荧光探针分子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两种表面活性荧光探针分子2-(对-十二烷基氨基)苯基-3,3-二甲基-5-乙酯基-3H-吲哚基-甲基-二-十六烷基碘化铵(1)和2-(对-十二烷基氨基)苯基-3,3-二甲基-5-乙酯基-3H-吲哚基-二甲基-十八烷基碘化铵(2)与牛血清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结合反应的温度效应求得热力学函数并推断探针分子与BSA结合的作用力类型;分子1和2与牛血清蛋白之间存在能量转移现象,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得到给体-受体之间的距离分别为2.90和4.02 nm。  相似文献   

2.
以荧光技术研究一种新型探针分子--2-(对-氨基苯基)-3,3-二甲基-3H-吲哚(A)与牛血清蛋白(BSA)结合反应的特征,测定了结合常数(K=1.82×105L/mol).依据Foe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授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r=2.34nm)和能量转移效率,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A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用光谱法研究了荧光分子2-(对-己基胺基)苯基-3, 3-二甲基-5-乙酯基-3H-吲哚基-甲基-二-十八烷基碘化铵(A)与Triton X-100/正庚烷/正己醇/水反胶束间的相互作用。分别测定了A在Triton X-100反胶束体系中所处环境的微极性、各向异性参数和pH效应,此外还通过红外吸收光谱考察了水在反胶束中的状态。由以上实验结果得到了有关Triton X-100反胶束的结构信息,初步推测了A在该体系中的大致位置。  相似文献   

4.
新型水溶性花菁双嵌染料荧光测定蛋白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蛋白质对双嵌花菁染料具有良好的荧光增强作用,以新型水溶性碳菁染1,1’-丙磺酸-3,3,3’,3’-四甲基吲哚三次甲基碳菁-5,5’-二磺酸钾为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新的蛋白质荧光检测体系。实验考察了探针的荧光特征、浓度、缓冲体系pH、盐浓度和乙醇有机试剂等参数对体系荧光的影响。当pH2.0,花菁染料最大荧光激发波长为548 nm,发射波长为562 nm,血清蛋白与探针作用随着探针浓度的增加而加强,荧光增强值逐渐上升;当探针浓度为1.00×10-6mol·L-1时,牛血清蛋白BSA和人血清蛋白HSA对花菁探针荧光增强作用最为明显,体系荧光强度与蛋白质浓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BSA和HSA线性响应浓度范围分别为0.20~15.00μg·mL-1和0.20~12.00μg·mL-1, 检测限(3σ/K)为0.01μg·mL-1。测定了血清蛋白BSA的合成样品,当BSA浓度为4.00,6.00,8.00μg·mL-1时,回收率为94.5%~103.3%。  相似文献   

5.
基于蛋白质对双嵌吲哚染料具有良好的荧光增强作用,以新型水溶性吲哚基同型二聚体探针I,建立了一种灵敏的蛋白质同步荧光分析体系。实验考察了吲哚探针的荧光特征、吲哚探针浓度、缓冲体系pH、盐浓度等参数对体系荧光的影响。在酸性条件下,蛋白质分子与探针I发生结合作用,同步荧光明显增强并向长波方向发生红移,且同步荧光强度与蛋白质浓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在最优条件下,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线性响应范围5.00×10-7~2.50×10-5 g·mL-1,检测限(3σ/K)为3 ×10-8 g·mL-1;测定了血清蛋白BSA的合成样品,不同浓度BSA样品回收率为98.6%~103.0%,相对标准偏差1.1%~1.9%;与蛋白质紫外标准测定法比较,测定偏差为0.4%~3.9%。  相似文献   

6.
色氨酸衍生物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作位点特异性的非天然氨基酸红外和荧光探针.其中,4-氰基色氨酸的荧光在可见光范围,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的非天然氨基酸蓝色荧光探针.本研究组致力于发展其它小型的基于吲哚或色氨酸衍生物的蓝色、绿色和红色荧光探针.本文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稳态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系统测量了酯基取代的六种吲哚衍生物在不同溶剂中的光谱.发现吲哚-4-甲酸甲酯的荧光在450 nm,并且具有较长的荧光寿命,有望被用作新型的非天然氨基酸荧光探针.本文的研究不仅为选择合适的吲哚衍生物进行实际应用提供了指导,并且为计算吲哚不同位置的取代对电子跃迁的影响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段炼  范善伟  孙玥 《光谱实验室》2013,30(4):2024-2027
设计合成了荧光探针1,2,2,3-四甲基-4,5-苯并吲哚啉,通过荧光光谱研究了其与CN-的识别和传感作用,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对CN-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同时引起荧光光谱比率的变化。Job曲线表明该探针与CN-是以1∶1计量比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其与CN-的作用模式和荧光变化机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三维荧光技术已经成为常用的化学分析技术,但有些结构相近的荧光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光谱十分相似,可能导致分析结果错误。因此,如何精准区分具有相似三维荧光光谱的有机物是十分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荧光量子产率和荧光寿命是荧光有机物两个重要的光学参数,对于分子结构的差异更灵敏。对吲哚、 3-甲基吲哚和L-色氨酸的三维荧光光谱、荧光量子产率和荧光寿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三维荧光光谱都出现两个荧光峰,且荧光峰位置十分接近。吲哚和L-色氨酸的荧光峰大致位于[激发波长,发射波长]=[275, 340~350]和[220, 340~350] nm附近,3-甲基吲哚的荧光峰位于[激发波长,发射波长]=[280, 365]和[225, 365] nm附近。在相同浓度下,三种有机物在激发波长为275~280 nm处的最高荧光强度依次为:吲哚>3-甲基吲哚>L-色氨酸。利用绝对量子产率测量技术测得吲哚、 3-甲基吲哚和L-色氨酸的荧光量子产率分别约为0.264、 0.347和0.145;利用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技术测得吲哚、 3-甲基吲哚和L-色氨酸的荧光寿命分别约为4.149、 7.89...  相似文献   

9.
铽-甲基吲哚乙酰丙酮三元配合物发光过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衡毅  黄世华 《发光学报》1995,16(2):119-123
测定和分析了RE.L1.L2(RE=Tb(Ⅲ)、Gd(Ⅲ),L1=3M(3甲基吲哚-1-乙酰基丙酮),L2=TPPO、Phen、Dipy)三元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磷光光谱、磷光寿命及变温荧光光谱等。讨论了Tb(Ⅲ)与配体之间的能级匹配和L1与L2的三重态之间传能的问题,说明了影响这些三元配合物荧光效率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光过程。  相似文献   

10.
采用荧光光谱研究3-羟基-6-[(4-羧基苯基)偶氮]-苯甲酸(HCPAB)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通过测定298K和310K下HCPAB与BSA的荧光猝灭光谱,计算得到荧光猝灭常数、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得出这种荧光猝灭机理符合静态猝灭;由Foerster能量转移机理,计算了当BSA与HCPAB比例为1∶1时分子间距离r=3.18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23,并由同步荧光光谱显示HCPAB与BSA的结合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  相似文献   

11.
磺酰脲除草剂与过氧化氢酶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氯磺隆、甲磺隆、苄嘧磺隆与过氧化氢酶分子间的结合反应。结果表明,3种除草剂对过氧化氢酶的荧光均有较强的猝灭作用,且形成复合物所产生的静态猝灭是引起过氧化氢酶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根据荧光猝灭结果确定了除草剂-酶复合物的形成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氯磺隆:K=8.69×105 L·mol-1, n=1.16;甲磺隆:K=1.01×106 L·mol-1, n=1.21;苄嘧磺隆:K=3.52×103 L·mol-1, n=0.77。由此可见,3种除草剂与过氧化氢酶的结合作用:甲磺隆>氯磺隆>苄嘧磺隆。  相似文献   

12.
光谱法研究异丙甲草胺及其S-对映体与脲酶的相互作用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紫外差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酰胺类除草剂异丙甲草胺及其S 异构体与脲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 ,随着除草剂浓度的增加 (0 0~ 1 6 μmol·L-1 ) ,脲酶的紫外吸收光谱发生红移 ,吸收强度减弱。除草剂对脲酶的荧光均有猝灭作用 ,且静态猝灭是引起脲酶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从荧光猝灭结果求出了除草剂和脲酶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异丙甲草胺 :K =1 4 9× 1 0 3 L·mol-1 ,n =0 84 ;S 异丙甲草胺 :K =2 2 2× 1 0 3 L·mol-1 ,n =0 89。  相似文献   

13.
紫外差光谱测定Gd(Ⅲ), Yb(Ⅲ)与HBED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0.01 mol·L-1 N-2-羟乙基哌嗪-N'-2-乙磺酸(Hepes), pH 7.4, 室温条件下, 应用紫外差光谱滴定观察了Gd(Ⅲ), Yb(Ⅲ)与N, N'-二(2-羟苄基)乙二胺-N, N'-二乙酸(HBED)的结合. 结果表明 Gd(Ⅲ), Yb(Ⅲ)与HBED均形成1∶1的配合物, 其紫外差光谱均于237和291 nm处出现吸收峰, 在237 nm处配合物Gd-HBED与Yb-HBED的摩尔吸光系数分别为 ΔεGd=(22.52±0.20)×103 cm-1·mol-1·L, ΔεYb=(27.15±0.11)×103 cm-1·mol-1·L; 配合物Gd-HBED与Yb-HBED的条件稳定常数分别为 lgKGd-HBED=13.56±0.28, lgKYb-HBED=16.06±0.03, 符合线性自由能关系.  相似文献   

14.
荧光猝灭法对肉桂酸与人血清白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蛋白是血液循环系统中最丰富的一种蛋白质,能与许多物质结合,并起着运输蛋白的作用。文章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中药有效成分肉桂酸与人血清蛋白间的非共价结合特性。研究表明,在pH7.4作用液、286nm激发波长条件下,肉桂酸对人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发射有较强猝灭作用。当作用温度为37和47℃时,肉桂酸与人血清蛋白间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1.2767×103和3.4041×103L.mol-1,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7586和0.8356,表明温度升高有利于两者的结合;同时,根据不同作用温度时非共价结合复合物的热力学参数变化,证明肉桂酸与人血清白蛋白分子间的结合力主要是疏水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肉桂酸的药理作用,尤其是对血浆蛋白构像的影响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运用光谱学方法研究了在生理pH值条件下盐酸非那吡啶(PHE)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作用。通过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确定了盐酸非那吡啶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理。依据Scatchard方程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热力学方程讨论了两者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结合同步荧光光谱分析了盐酸非那吡啶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盐酸非那吡啶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在15, 25, 37℃时盐酸非那吡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b分别为2.47×107, 9.15×106, 4.36×106 L·mol-1,它们之间平均结合位点数n为1。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为ΔH=-71.2 kJ·mol-1,ΔS=124.8 J·mol-1·K-1。热力学函数计算结果表明,该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Gibbs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依据Frster能量转移理论确定PHE与BSA间的结合距离为1.61 nm。两者结合的主要作用力类型是静电作用力。盐酸非那吡啶在体内能够被血清蛋白存储和转运,但结合时对蛋白构象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芦丁与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热力学研究(I)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生理pH值条件下,研究了芦丁与牛血清白蛋白和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作用。通过荧光法确定了芦丁与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根据热力学方程讨论了两者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芦丁对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确定了不同温度下该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并根据热力学方程求得了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两者结合的主要作用力类型是氢键和Vander Waals力。芦丁在体内能够被血清白蛋白存储和转运,且结合时对蛋白质构象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应用UV光谱法研究在pH 4.20的酸性溶液中,枯草杆菌蛋白酶(BSP)与茜素氨羧络合剂(ALC)的相互作用。测得生成的缔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为510 nm,与试剂相比红移85 nm。应用平衡透析法、摩尔比法和双波长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B=6.68×103 L·mol-1·cm-1,表观结合常数K=7.25×106 L·mol-1,平均结合数n=10,与BSP的活性部位基本吻合。研究发现,该反应基本符合Scatchard模型,认为是BSP与ALC之间以电荷力为主、疏水力为辅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以溴化乙锭(EB)为荧光探针,研究了7-羟基黄酮及磷酰化7-羟基黄酮与DNA的弱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化合物与DNA间均存在弱相互作用,但与7-羟基黄酮相比,磷酰化7-羟基黄酮对DNA更具亲和力。随着温度的升高,7-羟基黄酮及磷酰化7-羟基黄酮对DNA-EB体系的荧光猝灭常数降低,两种化合物均可与DNA形成复合物,此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根据Stern-Volmer方程和Scatchard方程,常温下7-羟基黄酮及磷酰化7-羟基黄酮对DNA-EB体系的荧光猝灭常数和它们与DNA的固有的结合常数分别为:Kq1=601 L·mol-1,Kq2=1 381 L·mol-1;K1=2.07×104 L ·mol-1,K2=3.19×104 L·mol-1。  相似文献   

19.
曙红Y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曙红Y(EOSY)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作用的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实验证明EOSY具有较强地猝灭BSA荧光强度的能力,分别用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等处理试验数据,得到了25 ℃时反应的结合常数为3.601×105 L·mol-1,反应的ΔHθ,ΔGθ和ΔSθ分别为-20.66,-31.70 kJ·mol-1和37.06 J·K-1, 为研究在人体生理条件下EOSY与BSA的结合方式、EOSY对BSA构象影响和细胞染色机理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0.
Liu N  Jia CM  Zhang Q  Yuan WB  Dai XQ  Wu JB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30(12):3343-3346
合成了新型仲胺类配体L(N,N’-二(4-甲基苄基)乙二胺)及其四种过渡金属的硝酸盐配合物,[ML2(H2O)2]2+.2NO3-(M=CuⅡ,CoⅡ,NiⅡ,ZnⅡ),利用元素分析、红外、1H NMR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其中用X-ray单晶衍射解析了Cu-L单晶结构,为波谱分析推测的分子结构进行了验证。通过紫外、荧光光谱研究了该四种金属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均为静电结合,Cu-L,Co-L,Ni-L,Zn-L与DN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67×103,2.5×103,1.35×103和9.85×1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