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用不保护或少保护的糖基受体合成寡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繁祚 《化学进展》2003,15(4):295-318
用不保护或少保护的葡萄糖、甘露糖、鼠李糖作为糖基受体,经由糖原酸酯的中间体,能高区选和立体选地合成寡糖. α-(1→6)-连接的甘露寡糖、β-(1→6)-连接的葡萄寡糖、3,6-支化的甘露寡糖及葡萄寡糖用此方法能用很简单步骤合成,如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寡糖植保素激活剂葡萄六糖、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香菇多糖的活性片段,以及一些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多糖的重复单元等.本文同时简述了用少保护的半乳糖和氨基葡萄糖为糖基受体合成寡糖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纳米壳寡糖-铁配合物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进  汪世龙  孙晓宇  张蕤  姚思德 《化学学报》2006,64(15):1570-1574
用分子量为5000的壳寡糖与FeCl3反应制得纳米壳寡糖-铁配合物, 并通过FTIR, UV, DTA, TEM, PCS等手段对其结构与形态进行了表征. 同时用紫外光谱法和凝胶电泳法对纳米壳寡糖以及纳米壳寡糖-铁配合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纳米壳寡糖-铁配合物是以静电嵌插的方式与质粒DNA进行结合, 而致使DNA损伤.  相似文献   

3.
寡糖合成中的“预活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轶群  叶新山 《化学进展》2007,19(12):1896-1902
寡糖及其缀合物因其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糖链结构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寡糖的化学合成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为了减少合成及分离步骤,提高寡糖合成的效率,糖基化策略十分重要。"一釜合成法"由于进行多个连续的糖基化反应但不需分离中间体而具有很大优势,但传统"一釜法"在设计单糖模块时需要进行精细复杂的保护基操作和离去基调整而影响其合成效率。"预活化"寡糖合成策略不依赖于糖基供体与糖基受体的活性差异,无需复杂的保护基操作,所有偶联反应在同一条件下一釜完成,实现了寡糖的高效、快速合成。本文在简要介绍传统"一釜合成法"的基础上,对"预活化"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预活化"策略的基本原理,发展过程及其在生物活性寡糖合成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猪肠黏膜来源低抗凝肝素为原料,采用苄酯碱水解法制备了寡糖.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多角激光光散射法(MALLs)联用、核磁共振波谱(NMR)和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对所制备寡糖的分子量分布及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以该寡糖对活化X因子(FXa)及人凝血酶(FⅡa)活性的抑制作用评价了其抗凝血活性,并通过测定其对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及NO释放量的影响评价其免疫活性.结果表明,所制备寡糖的聚合度分布于2~22之间,平均分子质量为5300,无明显的抗凝血活性,但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活性.  相似文献   

5.
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s,COS)是聚合度为2-20的低聚β-(1,4)-2-脱氧-2-氨基葡萄糖,具有抑菌[1][2]、植物诱抗[3]、提高免疫力[4]、抑制肿瘤[5]、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6]和降血脂[7][8]等多种生物功能。壳寡糖可生物降解、无毒,其诱导抗病活性已成功应用于多种植物病害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化学合成手段得到一定量的具有特殊活性的寡糖或其缀合物,及其改变结构的类似物不但有助于阐明糖基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亦对有机合成化学提出了挑战,对生命科学和有机化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我们实验室运用己有的和发展了的合成方法学对若干具有重要活性的复杂寡糖和中药活性成分的皂甙进行了合成,在这里报导了三个目标分子的工作结果。  相似文献   

7.
用壳寡糖分别与硝酸铕和硝酸铽反应, 制备了壳寡糖-铕、壳寡糖-铽两种配合物. 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 荧光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以吩嗪硫酸甲酯(PMS)-还原型辅酶Ⅰ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硝基四氮唑蓝(NBT)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来研究壳寡糖和壳寡糖稀土金属配合物对·O-2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结果表明: 壳寡糖与Eu3 或Tb3 形成了配合物, 壳寡糖-铕、壳寡糖-铽配合物中不仅壳寡糖氨基上的N原子参与了配位, 同时仲羟基的O原子也参与了配位. 壳寡糖和壳寡糖稀土金属配合物对·O-2均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 配合物与壳寡糖相比对·O-2具有更高的清除活性.  相似文献   

8.
天然木葡聚糖类寡糖是一类对植物生长具有调节作用的寡糖, 本文以3个单糖组分为原料, 经5步合成了一种木葡聚糖三糖(1)(总产率15%), 以及该三糖的糖苷缀合物1a及其异构体1b. 利用糖基化立体选择性原则, 一步偶联反应同时得到所需的α,β连接产物, 整个合成路线高效简捷. 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3种目标寡糖在1 mg/L浓度下, 对烟草的生长均显示出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明所合成的3种寡糖有望发展成为植物生长促进剂.  相似文献   

9.
用壳寡糖分别与硝酸铕和硝酸铽反应,制备了壳寡糖-铕、壳寡糖-铽两种配合物。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测试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以吩嗪硫酸甲酯(PMS)-还原型辅酶Ⅰ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硝基四氮唑蓝(NBT)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来研究壳寡糖和壳寡糖稀土金属配合物对·O2^-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壳寡糖与Eu^3+或Tb^3+形成了配合物,壳寡糖-铕、壳寡糖-铽配合物中不仅壳寡糖氨基上的N原子参与了配位,同时仲羟基的O原子也参与了配位。壳寡糖和壳寡糖稀土金属配合物对·O2^-均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配合物与壳寡糖相比对·O2^-具有更高的清除活性。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种极谱免疫法测定人血清补体活性的新方法,利用补体作用下的免疫溶血反应释放出的具有拟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血红蛋白,催化邻苯二胺和H2O2的反应,通过酶促产物2,2′-二氨基偶氮苯的极谱检测来确定补体的活性。测定范围为0.10-1.00CH50unit/mL,检出限为0.08CH50unit/mL。灵敏度比分光光度法高10倍,一次可分析25份血样,已用于正常人和病人血清中补体活性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3个羟基蒽醌衍生物的质子核磁共振研究, 观察了不同取代类型羟基的化学位移范围;讨论了酚羟基乙酰化对芳环质子的化学位移影响, 为羟基取代位置的确定及芳环质子谱线归属提供了某种判据.此外, 还用HMO 法探讨了各类取代羟基的氢键强度及羰基迫位仅有一个羟基的内氢键强度与给予原子电荷密度的关系.本文报道一系列新型冠醚N,N'-双取代-1,7-二氧杂-12-冠-4(1~6), N,N' -双取代-1, 7-二氮杂-15冠-5(7~10) 及N,N'-双取代-1,10-二氮杂-18-冠-6(11~14)的质谱. 借助联动扫描和去焦技术对它们的开裂机理作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激发因子是X射线荧光强度理论计算中的重要参数。对目前常用的四种激发因子算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并设计了一种评价激发因子算法的实验方法,即用人工合成试样测定了八对能量接近的X射线特征谱线的强度比,然后根据不同的激发因子算法用理论方法计算出这些谱线对的强度比值,以两者的接近程度来判断这四种激发因子算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使用NRLXRF程序修改版中的激发因子算法计算出来的理论强度比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偏差最小。  相似文献   

13.
孙小玲  吴毓林 《化学学报》1997,55(6):600-604
我们在合成鞘氨醇3时,成功地分离到一对环亚硫酸酯1由于硫原子手性形成的非对映异构体,通过氢核磁共振谱分析和分子力学计算,确定了它们手性硫原子的绝对构型。  相似文献   

14.
缪振春  蔡定国 《有机化学》1992,12(5):503-509
本文从峨眉千里光中分得二个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经测定,一个为阔叶千里光碱,另一个为新阔叶千里光碱.采用选择性远程^13CDEPT技术对这二个化合物的结构及其^1H和^13CNMR谱峰归属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石凤  庄文德  孝延文  倪嘉缵 《化学学报》1987,45(11):1091-1095
研究了从Sm^3^+到Lu^3^+(Gd^3^+除外)九个稀土单酞菁化合物的^1H NMR化学位移.发现对重稀土化合物,酞菁环上α、β质子诱导位移符号的变化呈现"三个一组效应".即,"Tb^3^+、Dy^3^+、Ho^3^+化合物,^1H共振谱线移向高场,而对Er^3^+、Tm^+^3、Yb^3^+化合物,则移向低场.化学位移的最大变化发生在4f^8构型(Tb^3^+)处.所得结果与Bleaney理论一致.测得部分稀土单酞菁化合物的^1^3C NMR谱,讨论了化学位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由天花粉蛋白的水和重水溶液的激光拉曼光谱,测得酰胺III谱带1240cm[-1]和酰胺I谱带1632,1660cm[-1]对CH2弯曲模式1448cm[-1]的强度比值,按Lippert等建立的方程组作定量计算,求得天花粉蛋白的二级结构含量为α-螺旋43.5%,β-折叠31.3%和无序25.2%,它们与4A分辨率天花粉蛋白单晶X射线衍射法的结果相一致,同时,研究了上述溶液的冻干粉状固体的二级结构,经过冻干,使其中约10%的β-折叠转变成无序构象,而α-螺旋含量无明显变化,在水溶液中,由测得的I850/I830比值计算,天花粉蛋白中的酪氨酸残基约有805呈"暴露式"。  相似文献   

17.
从翠雀花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两个新的C~2二萜生物碱:翠雀花定(1)和乙酰翠雀花定(2)经谱图分析(IR, ^1H和^13C NMR, )推定了它们的结构。迄今报告的C~20二萜生物碱中, 1和2在结构上是具有含氧了取代基最多的两例药理试验表明,2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祝明松 《化学学报》1983,41(10):974-976
谢德龄研制出一种新的农用抗生素,具有防治农作物真菌病害的显著效果.由不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产生.经离子交换法,从中分离出三个组分,均系碱性水溶性抗生素.其中之一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熔点200~205℃,[α]_D~(20) 54.9(c.1,H_2O). 对上述抗生素样品作了电子轰击(EI)质谱和场解吸(FD)质谱分析.从EI质谱的碎片峰m/z 67(C_3H_3N_2~ )、68(C_3H_4N_2~ )、69(C_3H_5N_2~ )及111(C_4H_5N_3O~ )推断,分子结构中存在一个胞嘧啶(cytosine)核甙组分;由FD质谱m/z 444(M H)~ 峰确定分子量  相似文献   

19.
方景礼 《化学学报》1983,41(6):505-513
In the previous paper, it was reported that a sudden decrease down to -0.6V and lower in stationary potential was observed from the stationary potential-time curve and the reaction of electroless nickeling could be induced by metallic iron catalyst when it was in contact with substrate metallic copper. In this paper, AES and XPS surface analysis and depth profile technique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surface and depth distribution of Ni, Cu, Fe and P in the nickel coating deposited on the substrate meta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thin adsorption layer consisting of C, S and Cl. The pure electroless nickel deposition, its Ni/P ratio being about two, existed under the adsorption layer. A layer with rapidly changed Ni/P ratio occurred close to the surface of substrate metal, under this layer the substrate metal was alloyed with Ni and P, thus becoming Cu-Ni-P alloy. The ratio of components in this alloy was found to be Cu:Ni:P=56:36:5. This fact explained why the electroless nickel deposition can preferably adhered to the substrate metal. In inducing process, Fe was not detected by AES from the substrate metal and nickel deposition. Thus it showed that the inducing reaction takes place without the deposition of inducing metal.  相似文献   

20.
张韫宏  梁映秋 《化学学报》1994,52(9):838-846
本文研究了BSF中染料BY和MO分子的取向问题, 建立了三点式数据采集方法,测得各种入射角θ下BSF中BY和MO分子的-N=N-对称伸缩振动谱带的Raman偏振比R~1和R~2, 分别用单轴唯一角取向模型和取向分布模型, 讨论偏振比R~1和R~2与入射角θ的关系。单轴唯一角取向模型处理上述偏振数据的结果表明, BY以较大的倾角(约80°)斜躺在BSF的膜壁上; 凝胶相的BSF中, MO取向角约为70°, 随温度升高,BSF转变为液晶相对, MO的取向角减小到65°。用取向分布模型处理, 得到染料分子的取向分布图象, BY和MO在BSF中均以90°取向几率为最大, 但其它各方向亦有一定的取向几率, BSF的相变导致MO分子的取向分布图象由较为集中型转变为更加弥散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