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核的多体理论出发考虑了(p-1h)和2p-2h之间的耦合,计算了~(40)Ca的同位旋标量巨单极共振和巨四极共振的强度函数。计算结果可初步解释相应的实验事实。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不同的两体力对Pb208的1-态及其E1跃迁做了粒子空穴计算,对Hg200、Pt194、W184等核,以BCS波函数为基矢也做了同样的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在总的趋势上是相符的。此外,计算指出了低l组态的E1跃迁从巨共振的退耦合和低能处的自旋-同位旋振荡以及表明了自旋轨道耦合力对矮共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粒子空穴组态与八极集体振荡声子耦合,然后对角化的方法计算了铅(208)1+态能谱和跃迁几率的展布情况.计算表明铅(208)磁偶极巨共振的精细结构随粒子声子间耦合常数交化较大.  相似文献   

4.
对于自旋巨偶极共振,本文考虑了核场(Y0δ11v和γ2(Y2δ11v之间的耦合项的影响,这种耦合形式可以从张量算符给出.对于λ≥2的自旋巨共振,本文考虑了核场γλ+1(Yλ+1δ1)λv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P(α,α′)πN反应的几种反应机制中研究N*(1440)激发, 利用蒙特卡罗模拟的办法重现N*(1440)共振峰的位置, 我们在给定入射能量情况下模拟出末态各出射粒子的动量, 角分布情况. 计算结果可以在πN的不变质量谱中观察到明显的N*(1440)共振峰, 同时达里兹图中在πN系统能量平方为2100MeV2附近事件分布密集, 而别的组态却没有观察到这些情况, 这都说明了πN共振粒子N*(1440)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凌有光  赵玄 《中国物理 C》1984,8(2):227-234
本文有略去α集团外核子与α内核子交换的共振群方法计算了n+6Li系统的弹性散射相移和微分截面, 并通过这些计算研究了6Li的d+α集团结构和反对称交换效应. 所得的结果表明, 6Li的d+α集团结构显著, 因此合理地选取6Li的d+α集团波函数, 特别是d与α的相对运动波函数是很重要的; 由于6Li的d+α集团结构显著, 且α束缚得委紧, 所以略去了α与n和d之间的反对称交换能得到与冗长的标准共振群方法相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我们建议测量过程 e+e-→τ+τ-→e+π-(p--)+中微子中的级联π、ρ的能谱,以决定由于电磁和弱作用干涉引起的宇称破坏效应.在重窄共振处进行这种观察是特别合适的.从经验上我们猜测下一个这样的共振的质量大约是28—31 GeV/c2.  相似文献   

8.
计算了强激光场引起的低能中子的p波辐射俘获过程, 目的在于探测中子结合能附近的中子p波共振能级——它们在通常的低能中子核反应中无法被观察到. 用二阶微扰论计算这一截面, 结果表示为核矩阵元和激光电场强度的函数. 数量级估算表明, 为了观察到这一效应, 激光的电场强度需要大于105或108V/cm, 前者对应于在入射道中间时存在另一s波共振能级.  相似文献   

9.
单极巨共振的相对论平均场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岩松  法列  龙桂鲁 《中国物理 C》2004,28(12):1302-1306
利用最近完成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的计算程序,研究了原子核单极巨共振.计算了16O,40Ca和208Pb的同位旋标量和同位旋矢量单极巨共振.得到的结果与实验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给出了计算共振区平均中子俘获r能谱的方案。主要考虑了三种反应机制:统计过程、位阱俘获与复弹性道中的俘获脚。具体计算了3s共振区几个核素51V,52Cr,55Mn的热中子俘获r能谱和r光子多重数。结果表明,包括了复弹性道中的俘获这一过程后,理论与实验的符合得到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对能谱的高能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工作[1]中得到的结果, 即6Li集团结构显著和可以略去与α集团的反对称交换效应, 计算了d+6Li的弹性散射相移和微分截面. 这个工作表明, 在d+6Li弹性散射中, 也可以忽略与α集团的反对称交换效应, 而得到与严格的共振群方法基本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相对论量子场论(QHD)的框架下,得到了相对论线性Vlasov方程.基此计算了球形核16O、40Ca、90Zr及208Pb的巨偶极共振的强度函数分布.计算得到的巨共振中心能量,与实验结果比较有较好的符合.对计算结果作了简要的讨论,发现核子有效质量m*和平均场自旋轨道耦合力对巨共振能量有着重要的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光锥代数的基础上,用层子模型中核子的波函数和计算方法,由vW2P的实验曲线定出参数,并计算了 vG1、v2G2的值,得到了具有一定自旋取向的价层子的分布函数 h(?)(x).其中波函数中的时空函数取类谐振子的形式.文中对具有 SU(6)对称和不具有 SU(6)对称的两种旋量结构进行了讨论.计算得到的 A1P×vW2P 的理论值与实验相符合,对 SU(6)对称情况得到6 integral from 0 to 1{vG1P-vG1n}dx=-1.16,实验支持 SU(6)对称的波函数.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S矩阵理论给出:研究直接过程与复合共振过程相干机制的方法及计算公式;并用它分析了1.63MeVd<2.05MeV能区12C(d,d)12C、12C(d,p113C*12C(d,p213C*反应的机制.结果表明:在此能区内,两种反应机制相干是存在的;并给出了他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还定出各种直接过程和复合共振过程参数,特别是确定了Ed=1.726,1.767,1.792及1.86MeV 4个共振态的参数.  相似文献   

15.
用Glauber多次散射理论和相干涨落核模型,计算了能量在(3,3)共振区的π+介子在16O和18O靶核上引起的双电荷交换反应截面。理论计算的18O(π+-18Neg.s.16O(π+-16Neg.s.反应截面的比值,很好的符合实验值。理论预言了18O(π+-18Neg.s.微分截面角分布在角度为23°附近有极小值,实验表明了这个极小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简要回顾了实验小组在过去8年中获得的实验结果, 即采用氦喷嘴快速带传输系统 +“p-γ”符合方法, 在稀土区质子滴线附近首次观测了9种新核素的β缓发质子衰变, 在A=90核区的N=Z线附近获得了5种核素的β缓发质子衰变的新数据. 并把这14种核素的半衰期, 自旋宇称, 形变以及生成反应截面的实验值与流行的核模型理论预言进行了系统地对比讨论. 从中看出:(1)85Mo, 92Rh以及“等待点”核89Ru和93Pd半衰期的实验值比近期Moller等人的宏观-微观理论预言值[At. Data Nucl Data Tables, 66, 131(1997)]长5—10倍, 因而明显地影响天体rp过程生成的核素丰度;(2)实验指认的质子滴线核142Ho和128Pm的自旋宇称与流行理论预言不符, 但用Woods-Saxon-Strutinsky方法可以计算得到相符的位能面;(3)实验估计的9种稀土核的生成截面比通用的Alice和HIVAP程序的计算值要小1—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7.
李国强  徐躬耦 《中国物理 C》1990,14(10):931-939
从同一扩展Skyrme力出发,用自洽半经典方法确定球形核基态密度分布ρπ和ρp,用Sum rule方法计算强度函数矩m-1,m1和m3,从而具体计算了isovector巨单极,巨偶极和巨四极共振的平均激发能量,以及isoscalar巨单极和巨四极共振的宽度,部分结果同实验事实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π核光学位中的泡利修正项与密度矩阵密切相关. 本文分别用均匀费米气体模型、定域费米气体模型、修正的定域费米气体模型和壳模型谐振子波函数计算了O18的密度矩阵, 并由此研究了在Δ33共振区(π分子动能为50~300MeV的区域)二级π核光学位中的泡利修正项. 对四种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9.
李铭  宋宏秋 《中国物理 C》1991,15(2):140-149
用含温度的Heartree-Fock方程及线性响应理论计算了208Pb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偶极和电四极巨共振的强度分布.结果表明,随着核温度的升高,巨共振峰展宽并向低能端移动.  相似文献   

20.
蔡延璜 《中国物理 C》1993,17(9):839-844
在微观Vlasov方程的框架下,研究了11Li核的巨偶极共振.正常的及软巨偶极共振的计算结果都与实验值较好地符合.这两种模式对平均场自旋-轨道耦合力的依赖都十分敏感.而11Li中子晕的分布仅对软巨偶极共振有着十分重要的效应.同时也讨论了中子分离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