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乙酸钯和2,2’-联吡啶组成的催化剂体系催化一氧化碳和苯乙烯交替共聚制备聚(1-氧代-2-苯基丙撑),考察了组成催化剂的2,2‘-联吡啶和对甲苯磺酸与钯(Ⅱ)的摩尔比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甲醇用量,溶剂,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对该催化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钯-稀土催化一氧化碳和苯乙烯交替共聚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稀土钇盐或钕盐和乙酸钯组成的催化体系催化一氧化碳和苯乙烯共聚,合成了聚(1-氧代-2-苯基丙撑). 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示差扫描量热、热重分析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方法对共聚产物进行了表征. 测试结果表明,共聚物为一氧化碳和苯乙烯的线性交替共聚产物,其玻璃化温度为235 ℃,熔点为250 ℃,分解温度为325 ℃,且用XPS未检测到聚合物中含有残留的金属. 同时考察了催化剂组分2,2′-联吡啶、对甲苯磺酸和对苯醌及溶剂甲醇等的用量对共聚反应的影响,并对聚合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 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稀土与钯组成的复合催化剂对一氧化碳和苯乙烯交替共聚的催化活性可达1200 g/(g·h).  相似文献   

3.
王海君  王来来 《分子催化》2005,19(3):230-239,i004
乙烯与一氧化碳交替共聚合成的聚酮是一类新型的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Shell和Bp公司已将聚酮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过程工业化,商品名分别为Carilon和Ketonex,其中Carilon是一种由乙烯,丙烯和Co交替三聚合成的聚酮高分子.聚酮高分子已被加工成纤维,膜,黏合剂,抗蚀剂。包装材料等,应用于汽车、电子、生活用品领域.与传统的烯烃聚合物塑料相比,  相似文献   

4.
乙烯/一氧化碳交替共聚产物由于熔点高、溶解性差,在材料加工和应用上存在较大困难。通过催化剂的设计可以实现乙烯/一氧化碳的非交替共聚,降低聚合物中羰基含量,从而改善材料的加工性能。本文综合评述了中性过渡金属催化剂、阳离子过渡金属催化剂以及金属羰基化合物在应用于乙烯/一氧化碳非交替共聚的研究进展,最后还对新型可光降解塑料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王海君  李成  王来来 《分子催化》2006,20(3):193-197
BF3·Et2O助催化剂加速了[L2]Pd (OAC)2(L:手性双瞵配体)催化的丙烯与一氧化碳立体选择性交替共聚反应,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合成了手性聚酮高分子,13C NMR和1H NMR,及摩尔旋光度证实产物具有较高的区域规整度和立构规整度,红外光谱指出产物同时具有螺旋缩酮和交替聚酮结构,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产物具有较低的分子量和宽的聚合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α,α′-联吡啶对H_2O_2氧化靛红的褪色反应的催化作用,本文建立了测定α,α′-联吡啶的新催化光度法,灵敏度为2.25×10 ̄(-9)mol·L ̄(-1),测定范围为0~4×10 ̄(-8)mol/25mL。  相似文献   

7.
用阳离子钯-手性配体DDPPI(1,4-3,6-dianhydro-2,5-dideoxy-2,5-dis(diphenylphosphino)-L-iditol)催化剂,实现了一氧化碳与1-辛烯的对映选择性交替共聚。实验证明,手性配体对共聚具有非常好的手性诱导效应。旋光度、元素分析、碳谱、氢谱、红外光谱分析证明,所合成的1-辛烯-一氧化碳共聚物具有旋光活性及全同、交替共聚(1,4-酮)结构。  相似文献   

8.
聚酮是一种新型光降解材料,近二十年来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兴趣,世界上许多大化学公司对开发聚酮新产品投入了极大的热情,Shell公司和BP公司都相继实现了工业化,其核心技术是催化剂,其中Shell公司在八十年代初期开发的钯(Ⅱ)-双膦催化剂是过渡金属催化剂研究上的一个突破性进展[1,2],而贵金属钯的昂贵价格限制了聚酮向大规模工业化发展,为此吸引了众多的学者对共聚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寻找物美价廉的催化剂,但由于反应体系的复杂性以及催化剂中间态难以捕捉和表征的特点,至今人们提出的反应机理依据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9.
 配体及配合物的结构对催化烯烃-CO完全交替共聚反应活性及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IR和XPS实验结果表明,5-硝基-1,10-菲咯啉的钯配合物催化苯乙烯-CO共聚的高活性与其结构的不对称性有关; 揭示了廉价的Cu金属双膦螯合物作为新型乙烯-CO交替共聚催化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探讨了配合物结构对烯烃-CO共聚反应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同时通过IR,1H NMR和13C NMR确认了所得交替共聚物聚酮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在吡啶的存在下和不同的醇溶剂中 ,一氧化碳、四氯化碳和 1 -辛烯在钯催化下的加成反应能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 ,反应生成共加成产物 2 - ( 2 ,2 ,2 -三氯乙基 )辛酸酯和简单加成产物 1 ,1 ,1 ,3-四氯壬烷  相似文献   

11.
钯(Ⅱ)催化CO/乙烯交替共聚溶剂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釜实验考察了在多种新溶剂中钯(Ⅱ)催化CO/乙烯共聚制备聚酮高分子的反应,并利用高分辨核磁共振1H NMR、13C NMR技术对在不同溶剂中制得产品的主链和端基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除甲醇外,在丙酮、丙醛、N,N 二甲基甲酰胺、N,N 二甲基乙酰胺、冰乙酸、二甲基亚砜等溶剂中,钯(Ⅱ) 双膦催化剂仍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尤其以冰乙酸为溶剂,在没有强酸阴离子存在的条件下,催化反应亦可顺利进行.实验结果同时表明适宜的溶剂除作为稀释剂外,还对中心金属钯(Ⅱ)具有适宜的稳定作用.产品端基分析结果表明在非醇类溶剂中共聚反应由乙烯插入Pd H键引发,在醇类溶剂中共聚反应主要由CO插入Pd OR键引发.  相似文献   

12.
使用化学共混法和机械共混法制备了三嵌段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BS)/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盐)热塑性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用透射电镜和动态力学方法研究了它们的形态和玻璃化转变行为.实验结果显示出,由母体形成IPN提高了体系的相容性,且化学共混方法明显好于机械共混法.IPN样品均呈微观相分离形态,具有两个分属于聚丁二烯相和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盐)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通过Budiansky方程和Kerner方程对动态模量数据的分析表明,IPN样品具有两相连续性,且随SBS(聚合物Ⅰ)组分含量的增加,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聚合物Ⅱ)的连续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3.
使用多核钯(Ⅱ)-镍(Ⅱ)(1:1)酞菁作催化剂催化Heck反应,得到12种较高产率的取代E-1,2-二苯乙烯、E-肉桂酸和E-甲基肉桂酸。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可与均相催化剂乙酸钯(Ⅱ)的催化活性相比。本文所用催化剂易制备且可重复使用14次左右。  相似文献   

14.
rac-Et(Ind)_2ZrCl_2/MAO催化丙烯/1-辛烯共聚合的研究李勇,邴娟松,谢光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0)关键词锆茂均相催化体系,丙烯,共聚合乙烯与长链一。烯烃共聚合制备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和极低密度聚乙烯(VL...  相似文献   

15.
rac-Et(Ind)_2ZrCl_2/MAO催化丙烯/1-辛烯共聚合的研究李勇,邴娟松,谢光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0)关键词锆茂均相催化体系,丙烯,共聚合乙烯与长链一。烯烃共聚合制备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和极低密度聚乙烯(VL...  相似文献   

16.
聚酮是一种新型光降解材料,近二十年来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兴趣,世界上许多大化学公司对开发聚酮新产品投入了极大的热情,Shell公司和BP公司都相继实现了工业化,其核心技术是催化剂,其中Shell公司在八十年代初期开发的钯(Ⅱ)双膦催化剂是过渡金属催化剂研究上的一个突破性进展[1,2],而贵金属钯的昂贵价格限制了聚酮向大规模工业化发展,为此吸引了众多的学者对共聚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寻找物美价廉的催化剂,但由于反应体系的复杂性以及催化剂中间态难以捕捉和表征的特点,至今人们提出的反应机理依据明显不足.对于在共聚反应状…  相似文献   

17.
王海君  王来来 《分子催化》2005,19(3):230-239
乙烯与一氧化碳交替共聚合成的聚酮是一类新型的热塑性高分子材料, 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18.
应用加温加压原位核磁技术,考察了不同配比的钯/膦催化剂在共聚反应条件下(C_2H_4/CO=1:1,2.0MPa)的~(31)P NMR谱.实验表明,在C_2H_4/CO共聚反应条件下,DPPP(1,3-双二苯基膦丙烷)与Pd(OAc)_2生成比较稳定的六元环螯合物,没有发现游离DPPP的~(31)P NMR信号.当反应温度高于100℃时,螯合物即开始分解;反应温度高于260℃时,螯合物完全分解.DPPP/Pd(OAc)_2=1时,在反应条件下生成有活性的螯合物(DPPP)Pd(OCOCF_3)_2;DPPP/Pd(OAc)_2≥2时,在反应条件下生成无活性螯合物(DPPP)_2Pd(OCOCF_3)_2.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离子对反相HPLC分离测定(E)-4,4′-二氨基二苯乙烯-2,2′二磺酸[(E)DAS]及其中间产物和杂质组分的方法。解决了测定的稳定性问题,且各组分线性范围宽,检测限低。已用于工业样品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离子对反相HPLC分离测定(E)-4,4′-二氨基二苯乙烯-2,2′二磺酸[(E)DAS]及其中间产物和杂质组分的方法。解决了测定的稳定性问题,且各组分线性范围宽,检测限低。已用于工业样品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