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煤浆气化炉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水煤 浆气化炉气化过程的三区模型为基础,提出了计算气化炉出口煤气组成的混合模型,计算值与工厂测定值吻合良好。以A、M、N三种不同组成的煤为例,预测了煤种、气化压力、氧碳比、水煤浆浓度、热损失等因素对气化结果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气化炉热损失显著影响煤气出口温度与级,适宜的氧碳比约为0.88左右,适宜的水煤浆浓度约为65%。  相似文献   

2.
水煤浆气化系统数学模拟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对水煤浆气化系统进行了过程分析,建立了气化炉、激冷室、洗涤塔等主要单元设备的数学模型,运用序贯模块法对该系统进行了稳态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际值吻合良好。其中气化炉出口温度相对误差小于2%,其余物流温度相对误差小于9%,流量相对误差在1%以内。同时,还给出了微量组分在系统中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了两种不同飞灰,以二氧化碳,水蒸汽及其混合物为气化介质,于热天平上900-1000℃条件下进行气化动力学的研究。结果发现,飞灰的气化速率随转化率的增大而降低,吾直线关系,提高温度20℃或气体发压0.2MPa,反应速率相应提高1倍左右及0.1-0.3倍。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两种不同的神府焦,以二氧化碳,水蒸汽及其混合物为气化介质,于热天平上在900-1000℃条件下进行气化反应对比实验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以C+CO2反应情况下,中试流化床气化炉捕集的飞灰反应活性要高于实验室自制焦的反应活性,有水蒸汽参与的反应,C+H2O,C+CO2+H2O反应,自制伙的反应性大于飞灰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5.
氧碳原子比和水煤浆质量分数对水煤浆气化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数值方法模拟了水煤浆气化过程中氧碳原子比和水煤浆质量分数对气化过程和出口煤气成分以及碳转化率的影响规律。总结了在具有复杂化学反应的高温、高压容器中,对水煤浆气化过程的数值模拟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得到了气化炉内的温度场、流场、浓度场以及出口粗煤气成分,其结果与工程实际相比非常接近;并利用得到的结果分析了影响水煤浆气化过程和出口煤气成分的主要因素:氧碳原子比、水煤浆质量分数等,提出了提高出口煤气有效成分(CO+H2)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热天平考察了流化床气化炉半焦细粉的水蒸气再气化特性及其动力学,并与相应的自制半焦及脱灰半焦细粉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半焦细粉的再气化反应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与自制热解半焦相比,半焦细粉的反应性较高,这主要取决于比表面积的影响,而不同细粉的气化反应性差异还与其石墨化程度和灰含量有关.在此基础上,利用缩核模型对半焦细粉的再气化行为进行了模型拟合并得到了动力学参数,从而为细粉的再气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频热解装置对神府烟煤水煤浆及其原煤进行了600~1 200 ℃条件下的快速热解实验,考察了两者快速热解后的煤焦产率、焦-C产率随热解温度的变化规律.利用XRD、氮气气体吸附法、SEM等测试手段对比分析了水煤浆及煤粉热解后煤焦的微晶结构、孔隙特征及表观结构;在热重分析仪上进行CO2气化反应活性的测定,对比了水煤浆和煤粉热解后煤焦的气化活性.实验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水煤浆和煤粉的热解焦产率、焦-C产率均逐渐降低,热解温度低于900 ℃时,两者热解焦产率、焦-C产率趋于一致,热解温度高于900 ℃时,水煤浆热解焦产率和焦-C产率明显低于煤粉热解焦;高温热解条件下,水煤浆热解焦的微晶有序化程度比煤粉热解焦略高,比表面积明显高于煤粉热解焦,水煤浆热解焦的气化活性优于煤粉热解焦.  相似文献   

8.
煤的模型化合物混合燃料气流床气化中N的迁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吡啶配入柴油中模拟煤中氮的存在形式,考察了混合燃料在四喷嘴对置式气化炉中,轴径向位置HCN、NH3、NO和N2的浓度分布。结果表明:氮污染物(HCN、NH3、NO)在喷嘴平面处即产生且浓度最高,远离喷嘴平面时其浓度大幅降低,N2也裂解参与了气化反应,且出口浓度N2>HCN>NH3>NO;氧燃料比增高,NO、N2增加;氧燃料比1.3时HCN、NH3浓度最高,0.9和1.7时浓度较低;流场的分布使靠近出口处径向浓度基本一致,而上部各平面位置浓度靠近炉壁处最低;水汽的加入使HCN、NH3浓度增高而NO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两种不同的神府焦,以二氧化碳、水蒸汽及其混合物为气化介质,于热天平上在900~1000℃条件下进行气化反应性对比实验的结果。研究结果发现:在C+CO_2反应情况下,中试流化床气化炉捕集的飞灰反应活性要高于实验室自制焦的反应活性,有水蒸汽参与的反应,C+H_2O,C+CO_2+H_2O(0.06MPa,0.04MPa)反应,自制焦的反应性大于飞灰的反应性。结合两种反应的不同反应过程,从微观结构特征上分析了微孔表面积同反应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氮气为吸附质,测定了部分气化石油焦的比表面积、孔容及其随孔径的分布,研究了石油焦的孔隙结构在气化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气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油焦的孔主要由微孔组成;水蒸气条件下气化时石油焦的比表面积、孔容随碳转化率增加而不断增大;不同孔隙率和比表面积的石油焦,其气化反应速率曲线变化趋势不同;石油焦的比气化反应速率与孔隙结构有着紧密的关系,比气化反应速率和有效比表面积之间有着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利用已建立的流化床煤气化模型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气化方案下的流化床煤气化性能,包括空气气化、空气/蒸气气化、空气/二氧化碳气化、氧气/水蒸气气化、氧气/二氧化碳气化5个气化方案,结果表明:空气/水蒸气和氧气/水蒸气方案具有较优的气化效率和较高的煤气品质,氧气/蒸气气化方案在煤气组分、气化效率和热效率等方面比空气/蒸气气化方案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不同气化方案对常压流化床气化的影响,从化学动力学角度并结合化学平衡建立了流化床气化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煤热解和气化所经历的各反应过程。模型预测结果与文献报道的试验数据吻合较好,气化组分的平方误差和在10%左右,表明该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各种气化方案对常压流化床气化的气化过程、生成煤气组分和气化效率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流化床中生物质热解气化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对水蒸汽和氮气流化条件下,流化床内生物质热解气化生成的纯煤气产率及低位热值随反应温度的变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在五种生物质原料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流化床内生物质热解气化生成气体产物的反应动力学模型,得到了纯煤气产率和热值的计算公式,并推荐了循环流化床条件下生物质热解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用于煤气化CO2还原反应的一种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太原东山煤地下气化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地下气化模型试验,获得了东山煤地下气化过程的一般规律。进行了东山煤空气气化及纯氧-水蒸气气化试验,研究了鼓风量及气氧比对煤气组成的影响、气化过程的稳定性以及试验条件下的煤层气化速率变化,进行了纯氧-水蒸气地下气化的物料衡算。试验结果表明,东山煤空气气化可以生产低热值空气煤气,鼓风量会影响空气煤气的组成;纯氧-水蒸气地下气化可以获得合格的二甲醚合成原料气,但需根据气化工作面的移动及煤气组成变化,采用移动点供风气化维持气化过程连续稳定进行。气化过程的物料衡算可以用来预测气化煤气的基本组成。气氧比影响煤气组成变化,试验条件下适宜的气氧比范围为1.8~2.2。气化工作面扩展速率在供风点附近出现最大值,变化平稳,瘦煤地下气化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急倾斜煤层地下气化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煤炭地下气化产气过程与气化炉体的温度分布和渗流条件密切相关。根据急倾斜煤层赋存条件和气化过程的特点,建立了急倾斜煤层地下气化数学模型。介绍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采用控制容积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并在模型实验的基础上,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从温度场分布来看,计算值略高于实测值,各测点相对误差基本均在10%以内。根据模拟计算结果,随着气化通道长度增加,煤气热值提高,但在还原区以后,提高的幅度减小,温度场对煤气热值产生显著影响。由于受温度的影响,在高温区,煤气组分浓度场实测值的变化梯度大于计算值。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验值能够较好地相吻合,说明对急倾斜煤层地下气化温度场和浓度场的数值模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分布活化能模型所做的理论分析,给出了失重过程中活化能的解析表达式,阐明了失重实验中升温速率影响失重曲线的基本原理。按照本文给出的活化能求解方法,对大同煤半焦的空气气化动力学和煤焦油馏分的模拟蒸馏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半焦气化过程和模拟蒸馏过程的活化能变化曲线,与常规动力学分析结果的对比表明,新的DAEM方法能够很好地应用于简单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18.
石油焦水蒸气气化反应特性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在常压,900 ℃~1 050 ℃,20%~100%水蒸气分压范围内,在热天平上研究了两种石油焦的气化反应特性。实验表明,在水蒸气气氛下石油焦具有较好的气化反应活性,气化过程中反应速率R=dx/dt在转化率0.2附近有一最大值,而比气化反应速率M=dx/dt/(1-x)则处于单调递增状态。通过对石油焦气化过程中有效比表面积随碳转化率变化的实验表明,以实际碳基为基准的有效比表面积Se随反应的进行不断增大,M和Se的变化趋势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