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蔡少辉 《物理》2006,35(9):754-758
于敏院士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核武器专家。今年8月16日是他80华诞喜庆,于敏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在原子核理论、核武器的基础理论、等离子体和自由电子激光理论研究等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在此,我祝于敏院士健康长寿、家庭幸福、学术生命长青!  相似文献   

2.
《强激光与粒子束》2015,(1):I0001-I0002
2015年1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奖章获得者、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敏是中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他在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倡导、推动我国高科技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强激光与粒子束》2015,(3):I0001-I0002
2015年1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奖章获得者、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敏是中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他在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倡导、推动我国高科技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4.
<正>黄祖洽先生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氢弹研制的探路先锋,我国战略核武器物理问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和彭桓武先生同称为中国核反应堆理论和设计的奠基人.黄祖洽先生为中国核科学事业和战略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立下了不朽功勋.可以说,如果没有像黄祖洽先生等为代表的卓越的理论先行工作,我国‘两弹’的研制就不会那么快,‘两弹’的质量也不会那么高.黄祖洽先生科学生涯的后30年,是在基础科学研究方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奖章获得者、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敏是中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他在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倡导、推动我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我国氢弹研制的探路先锋和我国核武器物理问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曾任中国原子能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副所长、我们尊敬的黄祖洽院士于2014年9月7日与世长逝,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深感十分悲痛.黄祖洽院士是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和战略核武器设计立下不朽功勋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和彭桓武先生一起奠定了我国核反应堆理论和设计的基础;为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1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奖章获得者、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敏是中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他在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倡导、惟动我国高科技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1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奖章获得者,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敏是中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他在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倡导、推动我国高科技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  相似文献   

9.
朱祖良 《物理》2006,35(9):764-766
从1960年底开始,于敏积极投身我国氢弹原理探索研究,四十多年来他为我国核武器事业殚精竭虑、奋斗不息,建立了卓尔不凡的功勋,1965年在我院理论部兵分几路全面探索氢弹理论方案的基础上,于敏带领一批科研人员赴上海,利用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J501计算机,对加强型原子弹深入开展了大量系统的计算和物理粗估工作,细致地进行分析,逐步找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所在。接着以原子弹引爆氢弹为新的原理方案,分解物理过程,反复计算和分析论证,终于揭开了突破氢弹原理和技术途径的奥秘,经过全院各方面集思广益,密切配合,氢弹理论设计从原理到材料、结构的完整方案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0.
孙锦山  曹菊珍 《物理》2006,35(9):766-768
于敏先生是我国核科技事业的卓越指挥者,是为“两弹一星”研制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我们认识他并在他指导下工作是在氢弹突破之后的20世纪60年代末,我跟着他参加过几个大项目的理论设计研究工作。在工作中,需要用计算机对设计方案进行物理验证,一个方案需经反复验证,多次修改才能方案定型.通常初步计算结果出来之后,搞物理的找出问题所在,迅速做出修改,并交由计算工作者修改程序,再上机,在理论设计比较成熟的基础上,通过冷实验加以验证,得出结果后再做物理分析,再上机计算,最终由热试验加以检验。这一过程有点像在涌浪波涛间行船,能够最终抵达彼岸需要经历许多困难和曲折。  相似文献   

11.
《物理》2007,36(5):I0001-I0006
王淦昌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物理学教育家,两弹元勋。他是我国核科学奠基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激光核聚变概念的物理学家之一。王淦昌先生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月,创造性地提出探测中微子的实验方案,为证实中微子的存在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建立后,王先生首先领导建立了云南落雪山高山宇宙线实验室,之后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他领导的研究小组首先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享誉国际。上世纪60年代初,王淦昌先生“以身许国”,参与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发展,为我国国防现代化立下卓越功勋。王淦昌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晚年大力提倡高新技术发展,坚持科研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王先生为国献身的精神是我国科学界公认的楷模,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纪念。2007年5月,恰逢王淦昌先生百年诞辰,本刊特组织纪念专题,纪念这位品德高尚、功勋卓著的前辈物理学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核武器的成功研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最重大的成就之一,它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对巩固我国的大国地位和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核武器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中国核武器发展的辉煌历程是成千上万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集体成就,然而谁也无法否认杰出科学家在武器物理关键技术突破中所发挥的重要引领作用。于敏先生就是我国从事核武器事业的璀璨科学家群体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之一,是我国核武器研究与国防高科技发展中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和技术核心,他为我国核武器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当之无愧是中国最杰出的物理大师之一。  相似文献   

13.
刘寄星 《物理》2005,34(5):324-331
时间过得真快,1995年在香山举行的《理论物理与生命科学》会上刚为彭桓武先生祝贺过80寿辰,一转眼他的90寿辰又要到了.彭先生是为国家繁荣富强立下不朽功绩的科学家,也是影响了我国几代理论物理学家成长的物理大师,他的道德学问一直是我们这辈人学习的楷模.值先生90华诞之际,把与先生接触中印象最深的几件事写出来,以为贺寿.  相似文献   

14.
王正行 《物理》2012,41(7):436-450
王竹溪先生是享誉国际的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他是我国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也是我国理论物理学研究和教学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从抗日战火纷飞的1938年回国直至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王竹溪先生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地献给了祖国的物理教育和研究事业,他培养的一代又一代学生为我国的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教育事业创立了丰功伟绩;他的学术名著《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导论》、《特殊函数概论》(与郭敦仁合著)至今仍为后学者释疑解惑;他为我国物理学期刊建设、物理学名词标准化所付出的宝贵心血依然浇灌着我国的物理出版物,令人长久铭记.2011年12月31日,我国物理学界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了"王竹溪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会上王先生的多代弟子纷纷发言,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高度赞扬了王先生的学术成就和道德人品,表达了对先生的无限怀念之情.为纪念王竹溪先生对中国物理学发展所做出的不朽功绩和继承他正直无私、献身科学的高贵品质,我们特邀请部分发言者及其他学者撰写纪念文章,以王竹溪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题的形式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     
《大学物理》2015,(2):1
<正>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氢弹研制的探路先锋和我国核武器物理问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黄祖洽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9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在上世纪50年代黄祖洽先生领导并参与了我国核潜艇用反应堆的初步理论设计,组织领导了多种类型反应堆的理论探索,培养了我国第一代反应堆理论人才.他是中国核反应堆理论和设计当之无愧的奠基者之一.在上世纪50到60年代,黄祖洽先生与我国最有才能的一批物理学家一起,日夜攻关,为我国战  相似文献   

16.
孙小礼 《物理》2006,35(6):514-516
原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郭敦仁先生,是为我国物理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的的理论物理学家,于2000年逝世,为了纪念他,本刊去年(2005年)约请与郭先生一起工作过的孙小礼、钟毓澍二位教授撰写了纪念文章,计划在郭先生逝世5周年之际刊出,因故延至本期,中国物理学会为纪念2005年世界物理年出版的系列图片《推动人类文明与进步的物理学》结束语中指出:“现代物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物理学工作者,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攀登,为现代物理学在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和成长献出了全部精力,奠定了我国物理学教育、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郭敦仁先生便是这些人中普通而又杰出的一位,他为中国物理学教育水平提高所作出的贡献,当为后人永久纪念,为了促进我国物理学的发展,《物理》杂志“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栏目欢迎有更多表彰我国物理学教育工作者功绩的来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今年10月2日,是黄祖洽院士的八十寿辰,黄先生以其毕生的精力和智慧贡献给祖国的核事业,在原子核反应堆理论,核武器设计等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我们在此祝愿他老人家健康、幸福、长寿!黄祖洽院士如何以其敏捷的思维、孜孜的追求、顽强的毅力、高度的自信和独到的治学精神,由普通的学子成长为一位知名科学家,已有文章介绍;黄祖洽院士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巨大贡献,已有文章给了很高评价。我们都是黄先生的学生,谨以他领导下在原子能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多年研究工作的亲身经历写下此文以表达我们的敬意和祝贺。  相似文献   

18.
<正>于敏院士是当代中国杰出的科学家,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近代物理所(1956年改为原子能研究所,即现在原子能研究院和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前身)从事原子核理论的研究工作,1961年调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事核武器的研制。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氢弹原理爆炸试验成功仅用了两年零两个月,那是我国核武器发展最为  相似文献   

19.
<正>曾经,北京师范大学的讲台上有这样一位师者,他虽已年届九旬,却仍然坚守在本科教学的讲台上;他虽已重病住院,却仍然从医院请假回来给学生上课.他就是敬爱的黄祖洽先生.黄祖洽先生是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和战略核武器设计立下不朽功勋的理论物理学家,是为我国物理学基础教学和研究殚思极虑,锐意开拓,广育人才,无私奉献的教育家.1980年黄祖洽先生调入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近十几年来,耄耋之年的黄祖洽先生一  相似文献   

20.
《应用声学》2012,(5):399-400
马大猷先生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声学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不幸于2012年7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马大猷先生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的声学事业。70多年的科学生涯,在声学的诸多领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硕果累累,著述等身,桃李满天下,他一生的为人和为学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纪念马大猷先生对中国声学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不朽功绩,为继承他爱国敬业、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与精神,我们特在此刊登了"马大猷先生(1915-2012)生平"(《声学学报》编辑委员会供稿),以高山仰止之情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