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本文以辽东裂谷中部青城子矿集区为基础,探讨岩相、矿源层、构造、岩浆岩及变质作用对矿床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总结矿床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建立辽东中部金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为区域成矿靶区预测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永梅坳陷带铜银矿床区域控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梅坳陷带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铁铜多金属成矿带.本文探讨了该成矿带中铜(伴生)银矿床的区域控矿规律及成矿模式.重点研究了沉积环境、岩相建造、不同类型构造、火山活动及热水活动对铜银成矿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铜银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各大地构造演化时期的裂陷拉张阶段,空间上分布于相应时期形成的坳陷盆地及其有关的沉积建造中,矿床定位于同沉积断层控制的次级洼地、层间破碎带及火山构造中,成矿作用与热水活动和火山活动具有密切关系,并显示出多阶段叠加和改造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吉林延边地区中生代火山岩金铜成矿系列及区域成矿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延边地区为我国东部滨太平洋的一个重要金、铜-(多金属)矿化集中区。成矿带在时、空和物质组成上主要受控于中生代火山-岩浆侵入作用,形成多种金、铜矿床类型组合的成矿带,在分析成矿带内不同矿床成因类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该成矿带的成矿系列,即斑岩铜钼、火山热液金银、次火山热液金银铅锌成矿系列,将成矿系列控矿条件和火山-岩浆侵入作用相结合,探讨成矿系列的构造环境和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5.
花岗岩型铀矿床的三种成矿模式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岗岩型铀矿床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作者认为可用“演化成矿”,“活化成矿”及“演化和活化混合成矿”三种成因模式概括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的成矿过程.对三种模式的成矿机理及找矿意义的研究表明,与不同成因系列产铀花岗岩有关的铀矿床成因专属性存在着差别.与改造型产铀花岗岩有关的铀矿床成因类型较多,上述三种成因模式均可见到,而与同熔型产铀花岗岩有关的铀矿床则以“演化成矿”为主.属不同成矿模式的铀矿床其铀富集机理和成矿过程也不尽相同,故其找矿判别标志也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6.
李凤国 《科技信息》2011,(10):I0275-I0277
东不拉格乌兰矿区属于陆相次火山岩型控制铅锌钼矿床。铅锌、钼两个矿种,为异地同生矿床。钼矿体受控于北东向深大断裂与北西向、北北东向火山岩断陷盆地的叠加复合部位控制,矿床水平分带为正向分带,钼矿床位于中心,属中高温矿物,随着矿化中心距离逐渐加大,依次见中低温铅锌矿物,围绕钼矿床位于中心外围分布。铅锌矿在地层内受北西向、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研究认为,主要与次火山活动最强烈时期形成的多期次浅成—超浅成相中酸性次火山侵入体与铅锌钼矿床的形成关系密切,硅化—弱钾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等交待型面状蚀变晕等是次火山岩型铅锌钼矿床主要找矿标志。东不拉格乌兰矿区铅锌钼矿的发现,是在1:20万化探异常基础及1:5万化探扫面在区内圈出了以Ag、Pb、Zn为主元素综合异常指导下。勘查区于2004年—2007年进行了预查、普查,2008—2009年经局部详查的探矿地质工作,已确定了综合异常多处,普查区中东部探明钼矿床现为中型,远景大型;铅锌小型,远景中—大型。笔者通过在矿区多年勘查实践,并翻阅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该矿床的成因及找矿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以期对该区域陆相火山岩地区今后的找矿模式和评价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胶东矿集区形成的构造体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过系统总结胶东矿集区构造体制及其相关的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研究进展,提出了待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及对策.认为胶东金矿尽管矿化类型、产出空间、地质背景各不相同,但都是中生代一次或几次统一的重大地质事件的结果;目前对该地质事件的时间演化和空间迁移序列、尤其是地球动力学机制,仍然缺乏必要研究.定量表述各构造体制的作用方式和时空结构,区分其相对成矿贡献,仍然是胶东矿集区成矿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认为基于区域构造解析和构造动力学的深入研究及矿化网络的全时空观测-探测,以多学科资料、现象的综合分析为约束,合理构建地质-物理-化学模型,进行构造-热-流体-化学反应全耦合成矿动力学仿真,是深入剖析胶东矿集区构造体制时空演化轨迹和深刻理解大规模成矿作用本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总结以往地质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对比,就五台县天和铝土矿区矿床特征和成矿规律进行了探讨,以提高矿床研究水平,指导普查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衡阳地区的地层、构造特别是基底断裂带、岩浆岩的特征及其与有色金属矿床成矿的关系,系统探讨了区域重力异常、航磁异常、有色金属元素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特征,分析了该地区有色金属矿床的成矿规律、找矿标志以及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从地质、物探、化探成果显示河南省栾川矿集区高温到低温共生组合成矿特征,形成了以钼,铅、锌,铜共生的复杂的立体成矿系统。栾川矿集区深部找矿前景巨大,其深部找矿突破不仅对于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综合异常的深入分析,更注重于对成矿系统,成矿分带性的立体解剖,并建立完善的立体成矿模型。该区多年积累的大量可靠的地物化资料对深部寻找到大型钼矿为主的多金属矿床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research advances of the tectonic regime in Jiaodong ore cluster area and the related tectonic regime transformation in Mesozoic era in the eastern region of North China, in this paper, we first summarize some key problems required to be studied further on. Then we suggest an approach to dealing with these problems. It is known that the gold deposits in Jiaodong ore cluster area, which are of different mineralization styles, 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geological settings, might be as a result from one or more geologic events in Mesozoic. Till now, this kind of research on the temporal evolution and spatial migration sequence, especially on the geo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above events, is far from sufficient. Moreover, quantitatively describing the action mode and the temporal?spatial framework of tectonic dynamic regimes and formulating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every tectonic dynamic regime for the metallogensis are still challenges to the geologists studying on the formation of Jiaodong ore cluster area. According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gional tectonic analysis, the structural dynamics, the observation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ineralization network, we propose a geological?physical?chemical model with some constraints originated from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e then use this model to simulate the coupled processes of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thermal transport, fluid flow and the chemical reaction. The obtain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odel is efficient in further analyzing the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al trail of the tectonic regime in Jiaodong ore cluster area and in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the mass metallogensis.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东昆仑造山带发现的夏日哈木超大型铜镍钴硫化物矿床,是全国第二大镍矿,其发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综述国内学者对该矿床的研究进展,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资料,建立夏日哈木岩浆熔离-贯入型铜镍钴硫化物典型矿床地物化综合信息图。补充和完善东昆仑造山带夏日哈木型铜镍矿成岩-成矿模式图。总结出控制该类矿床的7个有利找矿标志。建立了祁漫塔格地区区域经验找矿模型,并根据找矿模型进行了成矿潜力评价,共圈定出9个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3.
在鲁西地区沂沭断裂带中发育有BIF型铁矿,其赋矿地层为新太古代泰山岩群柳杭组,铁矿体呈包体状残留于新太古代侵入岩中;但由于铁矿床规模较小,前人一直未将之作为一个独立矿床式进行分类。作者通过对该区铁矿进行研究认为,区内该类型铁矿含矿建造独特、赋矿环境迥异而具有代表性,以其品位较高、埋藏较浅、易于开采、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和勘查前景,且与鲁西地区已有铁矿类型具有不同的成矿地质条件为特征,故将该类型铁矿命名为“杨庄式”铁矿,使鲁西地区赋存的BIF型铁矿增加到三个矿床类型,即“苍峄式”铁矿、“杨庄式”铁矿和“济宁式”铁矿。区内找矿模型主要是以地质和地球物理模型为主,以其磁场特征与含矿建造特征及其矿体规模形态高度吻合为表现形式。本文对区内该类型铁矿预测模型(包括区域成矿环境、成矿特征、地球物理特征等)和找矿标志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区域成矿预测工作显示在崔岜峪铁矿远景区、磨山河铁矿远景区、北躲庄铁矿远景区和酿泉官庄铁矿远景区具有“杨庄式”铁矿找矿前景;通过对其预测模型和找矿标志的综合利用可对相关地区铁矿开展调查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世界砂岩型铀矿特征、产铀盆地模式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世界主要国家砂岩型铀矿的分布、基本地质特征及产铀盆地模式。方法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与目前实际研究成果相结合。结果研究总结得出了世界主要国家砂岩型铀矿的地质特征、主要的产铀盆地模式及其演化。结论世界主要国家砂岩型铀矿可基本分为6种产铀盆地模式,并呈有机-无机地质成矿作用相互演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河南南召水洞岭锌铜矿床的类型及成矿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洞岭锌铜矿床是北秦岭造山带中铜矿远景区的典型黑矿型矿床,形成于二郎坪弧后盆地,时代为早古生代.成矿期间成矿流体以高K+/Na+、F-/Cl-比值和低CO/CO2比值为特征;形成温度为197~330℃,fO2为3×10-31~8.1×10-33Pa,形成时的环境压力为77.97×105Pa,pH值为5.73~6.12(300℃).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为下伏火山岩,且具有混合硫源(岩浆和海水硫)共同来源,岩浆热液对成矿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云南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特征及成矿模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普朗斑岩铜矿床位于义敦岛弧带南端,是中国目前可以确定的印支期斑岩铜矿床的典型代表.矿床产于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小岩株组成的复式岩体中,通过野外观察和典型地质体的辉钼矿Re-Os年龄、黑云母Ar/Ar年龄和K-Ar年龄测定,确定成矿年龄为(213±3.8)~(216.0±1) Ma,为晚三叠世诺利期,表明普朗斑岩铜矿床的成矿作用在印支期完成.含矿岩体蚀变分带明显,由中心向外发育强硅化带(局部)→钾长石、黑云母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青磐岩化带(局部发育伊利石-碳酸岩化带).工业矿体主要产于石英二长斑岩中的钾长石、黑云母化带和石英、绢云母化带.矿床具有斑岩铜矿中下部细粒状浸染、中上部细网脉状浸染和顶部围岩中产出大脉状矿体的"三层楼"模式.其斑岩体、元素组合及矿化特征与蒙古的欧玉·陶勒盖斑岩铜矿可以对比,资源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7.
安徽铜陵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野外露头对铜陵地区的上石炭统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上石炭统分为A、B、C 3个沉积层序,分别相当于黄龙组的下部、中上部和船山组.其中层序A、C属于Ⅰ类层型界面,层序B属于Ⅱ类层型界面.与Ⅱ类界面相比,Ⅰ类界面比较清晰易辨.区内缺乏低位域,层序由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域(HST)组成,并且海侵体系域不甚发育,高位域组成了层序的主体.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层序的演变,但局部构造沉降则影响了沉积物的厚度.  相似文献   

18.
郝兴中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3):13552-13558
鲁西地区齐河地区近年来在铁矿勘查过程中发现了多个接触交代型铁矿,该区铁矿经勘查显示有集中分布、厚度大、品位高、埋深大的特点。研究区大张、李屯和潘店地区物探异常查证工作表明铁矿形态多样,呈层状、似层状、囊状、脉状等。该区铁矿体具有明显的“地层、侵入岩和构造”控矿特征;在铁矿体赋存位置方面,地层控矿表现为部分铁矿体赋存于奥陶纪(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中、侵入岩控矿表现为部分铁矿产于闪长岩体中,接触带控矿则表现为地层和岩体间接触带是主要铁矿赋存地段。矿床成因研究表明:在燕山晚期研究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在深源岩浆向上侵位过程中不断演化分异,形成了闪长质岩浆,在与奥陶纪灰岩接触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闪长质岩浆析出大量铁质成分,形成含铁富矿热液,并在有利赋矿部位形成铁矿体。研究区接触交代型铁矿的形成与保存是中生代区域性构造—岩浆—热液活动事件和区内地层、岩浆及构造等各种成矿要素有机耦合的结果,该区铁矿具有十分重要的勘查研究和社会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9.
Inpastdecades,sulfide(melt)inclusionswithinmineralmegacrystsandmantlerockxenolithsfromCe-nozoicbasaltshavebeenmuchstudied,andtheoriginandevolutionofsulfide(melt)inclusionswerepreliminaryfocused[1—14].Thereportedsulfidephasesareusuallyrichinnickelandtendtooccurwithinolivineandpyroxeneortheirintergranularholes.However,sulfideexsolutionphasesinmegacrysts(especiallyamphibole)andbasicxenolithsoriginatedfromthelowercrustandhostedbyintermediate-acidplutonsarelessreported,exceptforavarietyofexsolvedN…  相似文献   

20.
安徽铜陵白芒山辉石闪长岩体的成因:Sr-Nd-Pb-O同位素制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白芒山辉石闪长岩体位于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内,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系,形成时代为燕山晚期.运用Sr、Nd、Pb和O同位素综合示踪技术,探讨了该岩体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白芒山辉石闪长岩锶同位素初始值(ISr)变化于0.707291~0.707315之间;εNd(t)值变化于-13.04~-14.01之间;全岩δ18O值为10.2‰~11.7‰;初始铅同位素组成(t=142.9Ma)为:(206Pb/204Pb)i=17.9790~18.3267,(207Pb/204Pb)i=15.5125~15.6578,(208Pb/204Pb)i=38.1000~38.2117.结合安徽沿江地区岩浆岩研究资料可以看出,白芒山辉石闪长岩体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成岩物质起源于扬子下地壳和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是富集岩石圈地幔和扬子下地壳物质混合的产物,成岩过程后期经历了上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影响.其中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主要与俯冲洋壳与陆壳析出流体的混染与交代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