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克拉玛依油田形成中石油运移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石油和岩石之间在非烃、沥青质、甾烷和萜烷组成上的差别,揭示了克拉玛依油田形成中鲜明的运移地球化学现象。对油源区与油田之间深井中欠压实带和烃类亏损现象的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油气运移的条件。结果表明,油气经长距离侧向运移,而后在大型隆起带上聚集起来,并沿克-乌大断裂重新分配,是这个大油田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煤微孔隙特征及其与油气运移储集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意大利Carlo-Erba 2000型压汞仪测定了孔隙半径为37.5—75000■(×10~(-8)cm)范围内煤的微孔隙特征(包括煤微孔隙体积、孔隙通道分布、孔隙结构、孔隙突破压力等内容),研究表明煤微孔隙性与煤的性质、煤的含烃性(油气)、煤层油气储集性、煤体破坏以及煤变质程度等地质因素有关。根据我国煤微孔特征进行了分类,它们与煤层油气运移和采矿安全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有机包裹体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87,自引:0,他引:87  
本文结合我国实例,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机包裹体的形成机制及地质意义,研究方法以及与油气的关系。有机包裹体是烃类原生运移及次生运移聚集与演化的直接标志。作者介绍了利用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显微冷热台、成分分析等手段,研究及识别有机包裹体的方法及结果。  相似文献   

4.
异常地层压力在我国不仅发现于海相地层,于陆相沉积盆地中也有广泛分布。它在第三系中最为发育,也存在于中生界及古生界,剩余压力依层位变老而减弱。其成因依各地地质条件而异,压实作用不平衡和烃类生成作用是主要起因;后期地壳抬升及粘士矿物转化为次要原因。实际资料说明了异常地层压力为油气初次运移提供动力、通道条件,在储层中则是影响流体势分布,从而决定油气运移方向、储集场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伴生水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油气伴生水的稀土元素含量明显偏高,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油气伴生水普遍形成强度不等的Eu和Ce负异常,表明其主要形成于还原环境,但在后期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氧化环境的改造,并与围岩发生过相互作用,且受后期改造程度较高.该油气伴生水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具有4种基本模式,其中,SH-4样品的稀土总量∑REE极高,稀土总量介于上地幔和下地壳的岩石之间,稀土模式图及稀土比值特征接近下地壳,显示其中有深部物质加入.在基底断裂发育、构造活动相对强烈的区域所赋存的油气伴生水中,深部物质组分相对较多,表明其在运移过程中可能与深部岩石有过相互作用,抑或有深都流体物质加入.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石油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鄂尔多斯盆地石油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具有3种模式,分别与富钙花岗岩、下地壳和上地壳岩石特征相似,反映了石油与这些岩石具有某种成因联系。其中,位于基底断裂带和构造热活动相对强烈的区域,石油的稀土模式与富钙花岗岩、下地壳岩石特征相似,显示这些成油的流体在运移过程中可能与深部岩石有过相互作用,抑或有深部流体物质的直接加入;在基底断裂不发育且构造稳定的区域,石油的稀土模式具有与上地壳沉积岩相似的特征。由此反映了不同构造区域,石油的物质成分来源不同,尤其是在基底断裂带和构造热活动相对强烈区,所赋存的油气田中有深部物质组分的运移和加入。  相似文献   

7.
烷烃组份是原油和沉积岩普遍含有的稳定成分之一,它的组成特点与石油原始有机质的性质密切相关,并随有机质的成熟演化而明显地呈现规律性变化。因此,借助色谱分析技术,对它的组成特点进行研究,对于在油气勘探中搞清有机质的性质和成熟演化特点,鉴别生油岩,对比油源及研究油气运移,均可提供宝贵的资料。目前,饱和烃色  相似文献   

8.
咔唑类含氮化合物是原油中非烃类化合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作为油气运移、油气成熟度和油源对比的有效指标[1-3].  相似文献   

9.
马庄天然气藏气源岩为Ⅲ型有机质,具有有机质丰富、还原环境、低演化阶段等特点。气藏天然气生成快、运移快、生储盖组合快。凹陷下降时天然气生成,上升时扩散为主,运移为长期的和阶段性的。天然气的扩散作用使马庄气藏形成了多气层,气藏一直处于不断扩大和缩小的动态平衡中,只有天然气生成量和盖层阻滞量大于天然气散失量,气藏才能形成升降运动对形成生物低温热解气田有利,大型三角洲和水下扇是形成这种气藏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0.
三维全扫描荧光法在油田单井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信息量大的三维全扫描荧光法,以发射、激发波长和荧光强度三维空间荧光图和荧光强度等高线图描述样品中的芳烃含量。以总荧光强度、特征荧光强度及R值来研究芳烃含量随井深的变化情况和油气运移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特定流域的水化学特征及其运移和转化的历史,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分析了小流域雎水河的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雎水河流域主要是大气降水补给的地矿化度的溶滤水。(2)雎水河全线都是地下水补给地表水。(3)部分泉点矿化度相对较高与SO24-较高有关,可能是因为流经了含煤地层。  相似文献   

12.
油气化探样品芳烃分析中干扰因素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继梅  黄建军 《化学通报》2004,67(9):695-699,694
通过对全国各大油田典型油气的分析,提出各种油气的三维荧光光谱和固定波长同步荧光光谱特征峰和共性峰。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可以判断油气的属性,油气性质的精细分析尚要依靠同步荧光光谱。钻井过程常常加入磺化沥青或原油,三维荧光光谱可以进行很好的干扰识别;钻遇煤层或含煤层段,根据煤的三维荧光等值线图加以判断。人类活动、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均能造成芳烃的污染,在取样和处理分析数据时应该进行校正。湖相和海相沉积物含有丰富的多环芳烃,采用固定能量同步荧光光谱分析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云南元江岔河铜矿床成矿流体特征,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研究发现,岔河铜矿床流体包裹体分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表明,成矿期石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94~371℃之间,平均值为176℃,盐度(Na Cl的质量分数)介于10.62%~19.62%之间,说明成矿流体主要以中-低温、中等盐度为特征。从石英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发现,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以N2为主,CO2、H2O、O2次之的特点,与任何单一流体成分均不相似,说明成矿流体可能为一种混合流体;结合地质特征,认为变质水应为主要成矿流体,液相成分以SO2-4为主,Cl-次之,F-与Cl-比值很低,说明成矿流体具有大气降水特征;Na+/K+值在1附近波动,说明成矿流体可能有岩浆水参与。因此,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认为岔河铜矿床成矿流体为一种混合流体,可能为变质水、岩浆水和大气降水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石油烃特征比值的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原油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原油中有生源意义的生物标志物及原油特征多环芳烃的特征比值,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渤海3个不同区块的4种原油,以及其中1种原油风化7d、15d和30d的风化油样和陆地油田1和陆地油田2各1种原油进行鉴别。结果显示: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以实现大量油样的快速分类鉴别,不仅可以对差异较大的原油进行区分,还可以对原始原油及其风化原油进行很好分辨,但对差异较小的原油,两种分析方法的分辨能力仍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化学分析和生物活性评价考察丹参药材的品质差异,探讨丹参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活性的主要贡献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建立丹参药材HPLC指纹图谱,以抗血小板聚集相对效价作为指标,评价不同产地不同批次丹参药材的品质差异,构建基于化学表征及生物效价测定的评价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批次丹参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很高(相似度0.930~0.998),而其抗血小板聚集相对效价相差10倍,提示化学指纹图谱难以反映丹参的活性和质量差异.通过化学指纹图谱与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效价进行谱效相关分析,筛选出与生物活性相关系数大于0.5的6个色谱峰: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及2个未知化合物.对上述4种已知化合物单体进行活性验证发现,隐丹参酮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最强,而其它3种丹参酮类化合物几乎没有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进一步比较丹参中高含量成分丹酚酸B与低含量成分隐丹参酮的活性贡献,结果表明,两者的活性贡献基本相当,说明隐丹参酮是丹参中低含量高活性成分,对评价丹参质量具有重要贡献度.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一种新型支化侧链型偶氮聚电解质PMAPB6P-AA.以偶氮生色团为探针,研究了这类聚电解质在混合溶剂中的H-聚集,以及H-聚集对偶氮生色团光响应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PMAPB6P-AA在水体积分数大于11%的DMF/H2O混合溶剂中形成H-聚集.偶氮苯离域电子的色散力是形成H-聚集的主要动力.与偶氮小分子MAPB6和MAPB6P相比,PMAPB6P-AA表现出更强的H-聚集能力,表明疏水作用和聚合物链的束缚作用等也是影响偶氮苯基团H-聚集能力的重要因素.H-聚集对PMAPB6P-AA光响应影响的明显特征是光响应速率减慢和光致顺反异构的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以水为介质、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为乳化剂的苯胺乳液聚合过程进行监测,发现苯胺在水体系中与DBSA反应形成DBSA-苯胺盐的棒状聚集结构,讨论了DBSA、苯胺、氧化剂的配比及浓度对聚合过程中棒状聚集结构的长度和数量及生成聚苯胺的电导率的影响,提出苯胺在DBSA/水体系中的乳液聚合反应是在胶束表面进行的,而棒状聚集结构中的DBSA-苯胺盐单体经水相扩散到乳胶粒子中,形成颗粒状的聚苯胺.  相似文献   

18.
油气吸附分离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油气回收的吸附剂筛选为出发点。研究了93号汽油在不同系列吸附剂上的吸附、脱附性能,以及活性炭微孔结构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与美国类似吸附剂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所用吸附剂的吸附容量自欺欺人优于一般市售活性炭,可望应用于国内炼油厂,加油站和油田的油气吸附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19.
老山汉墓土遗址中可溶-微溶盐导致遗址表面酥碱、起甲、泛白和块状脱落等病害较为严重.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离子色谱(IC)等方法测定了老山汉墓遗址不同取样位置及距遗址表面不同深度处可溶盐的成分及含量,并分析了盐分对遗址破坏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该遗址的主要有可溶盐有Na2SO4、Na2SO4·10H2O、Na Cl、Na12Mg7(SO4)13·15H2O,微溶盐有Ca SO4、Ca SO4·2H2O,此外还含有少量的Ca Cl2、KNO3、KCl、Mg Cl2、K2SO4、Mg SO4等盐分.随着取样深度增加,各盐分的种类及含量有所减少,此分布规律可能与可溶盐的赋存环境及水分运移有关.试验结果对于老山汉墓土遗址的保护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二水草酸钙(COD)是泌尿系结石的主要成分之一,其成核、生长和聚集过程与尿石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结合我们近年来的工作,综述了生物膜及其模拟膜对COD的调控作用,尿大分子、焦磷酸盐、多磷酸盐、柠檬酸、酒石酸及表面活性剂等尿小分子的诱导作用,过饱和度、化学计量条件、pH值、离子强度、温度等体系参数对COD形成的影响;讨论了COD的形貌、晶面电荷及其与细胞膜粘附的研究进展。从临床上预防和治疗草酸钙结石的角度,综述了有利于COD形成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