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通过砂岩的三轴试验,发现:在常温下,随着围压增加,多孔砂岩由脆性破裂转化为韧性碎屑流动;围压和孔隙在此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砂岩脆性破裂是一个自组织过程,产生了分形的破裂面和分形分布的微破裂;砂岩的韧性碎屑流动是砂粒内的微破裂的连续滑动;砂岩的韧性碎屑流动导致了孔隙的破裂。  相似文献   

2.
围压对砂岩破碎的分形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砂岩碎屑的野外统计,发现碎屑分布具有分形特征;通过室内实验研究3,发现在不同围压作用下,砂岩碎屑的分布有很大的差别。在围压很小或没有围压的实验中,砂岩碎屑的分布不具朋分形特征;在设置主的实验中,出现了砂粒的压现象,砂岩碎屑的分布具有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3.
高地应力环境下地下洞室中的硬质围岩在开挖过程中极易发生时滞型岩爆.针对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压的实际应力状态,以细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应力水平下的时滞变形破坏试验,并基于分形理论定量描述了破坏后宏观碎屑和破坏断面微观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应力水平下砂岩表现出显著的时滞变形特征,时滞变形段持续时间随应力比增加呈下降趋势,两者间呈指数函数关系;基于分形理论,通过粒度-数量、质量-粒度、几何参数-数量、盒数维数法等方法计算宏微观分形维数可知,时滞变形破坏程度与分形特征相关性显著,宏微观分形维数随破坏程度增大呈线性增加.研究结果可为阐明岩体时滞变形破坏机理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构造变形特征等方面对韧性剪切带的识别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并结合实际工作,对韧性剪切带的构造变形史进行了探讨,尝试性地提出了其发育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表明,桃林断裂变质带中存在有糜棱岩和碎裂岩两个系列的断裂变质岩,并具分带性,说明该带经历了韧性和脆性两个不同机制的变形阶段。笔者认为该断裂变质带早期为一韧性剪切带,晚期叠加了脆性断层。  相似文献   

6.
江西九岭花岗岩体南缘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岭花岗岩体南缘剪切带中,各种韧性变形组构丰富,表明剪切带岩的变形主要为韧性变形机制所致;变形岩石类型为花岗质糜棱岩并具S-CI糜棱岩特征或部分为S-CI型糜棱岩。  相似文献   

7.
岩石脆性破裂断口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总结了岩石脆性破裂断口分维的计算方法及其局限性,指出岩石脆性破裂断口的分形研究应在宏观和微观层次上进行,同时应注意考察断口分维参数的物理意义,断口结构特征是岩石动态破坏过程的静态反映,蕴含着岩石断裂机制的各种信息,分维可作为断口定量描述的参数。  相似文献   

8.
对煤岩变形及破裂过程中得到的电磁辐射信号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表明,电磁辐射信号符合很好的统计分形规律,在受载煤岩的变形及破裂过程中,电磁辐射信号基本现逐渐增强趋势,这对于预测预报煤岩灾害动力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取汶马高速边坡砂岩预制裂隙后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并进行冻融循环全过程裂隙的应变量监测,得到了在一次冻融过程中裂隙的应变过程经历了6个阶段,发现了岩样在冻融循环中的裂隙扩展由弹性变形转变为塑性变形,最终产生了残余应变。每一次初始的应变值即为上一次的残余应变值,而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多裂隙越来越大,呈对数增长的趋势。裂隙砂岩在冻融循环过程中,随温度变化,岩石的裂隙会产生新增或原裂隙扩展,宏观上表现为冻融损伤。  相似文献   

10.
江西九岭花岗岩体南缘不同时期的花岗岩中,发育有规模不等的韧性剪切带,剪切带变形岩石主要类型为具S-C型组构的花岗质糜棱岩。剪切带岩石变形始于早古生代(410。79Ma),晚古生代(374.8Ma)是剪切带的主要变形时期,中生代(119.6Ma)至新生代仍有小规模的韧性变形。岩石的变形温度为605 ̄663℃。  相似文献   

11.
继前期工作,研究了一种中碳钢由加载速率引起的韧脆转化。在恒定的温度下,随速率增加,断裂韧性不断降低,该现象与降低温度引起的韧脆转化相同。通过热激活分析,断裂韧性可以分为两部分:非热分量Ja和热分量Jt,并获得了断裂韧性与温度、加载速率的定量化关系。对形变激活能与断裂激活能的关系以及与温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Coal samples from Qinshui Basin, Shanxi, China are experimentally deformed at temperatures and confining pressures of 200 - 500℃and 200 - 500 Mpa, strain rate of 0.5×10-5/s and total strain of 10%. 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of the coal samples varies from 3.04 to 1.79. It is shown that the strengths of the deformed samples change obviously with coeval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T/P). At the experimental range of T/P, the effects of increasing temperature predominate over that of increasing pressure. 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indicates a brittle to ductile transition under experimental T/P conditions from 200 to 300℃, and 200 to 300Mpa. Brittle deformation microstruc-tures include macroscopic fracture zones and penetrative fracture associations. Elongation, undulose or irregular extinction, deformation lamellae and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of grains are the main ductile deformation microstructures. The variation of de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experimentally deformed coal samples is related to both the components of coals and T/P conditions. At low T/P, fractures occur in both inertinite and vitrinite of the samples. At higher T/P, crystalline plastic deformations are observed in the inertinite only.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温度下研究了X70管线钢动态断裂韧度K1d,J1d和止裂韧度K1a以及夏氏V型缺口冲击韧度(CVN)。研究表明,断裂韧度受温度和加载速率的影响较为强烈;当温度由213K向193K逐渐降低而加载速率逐渐从0.01向1000mm/s增大时,断裂韧度逐渐减小;在恒温下,增大加载速率可以诱发韧-脆断裂转变,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小冲杆试验法及其在评定材料韧性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位研究者证明 ,作为微试样技术之一的小冲杆试验法可以代替传统试验方法测出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本文简要介绍了这种新型试验方法的工作原理 ,并详细介绍和分析了用小冲杆试验技术测定材料延脆性转变温度 ( DBTT或 FATT)及断裂韧性 ( KIC或 JIC)等韧性指标的研究工作 ,探讨了将此项微试样技术用于高温服役材料韧性评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金属断裂及断口分类的逻辑问题与修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剖析了一些文献中关于金属断裂及断口分类方面普遍存在的逻辑错误,提出了笔者的分类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16.
利用激光可实现对预制V型切口根部一定深度层内的淬硬,从而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屈服强度,降低了断裂韧性值K_(1c),减少了疲劳断裂周次;并且实现了塑性较好材料的韧性断裂到脆性断裂的转化,降低了断裂能耗,提高了断料效率和断口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应用S600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提取球墨铸铁断口纵剖面线,根据经典的Mandelbrot分形模型和Underwood修正分形模型对其分形特性进行了研究;为了揭示更丰富的断口特征信息,提出了纵剖面线分维谱模型及有关特征参数,在全尺度范围内研究了三种球墨铸铁断口纵剖面线分形分布的统计规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根据对射孔损害区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实验研究,分析该区形成机理及影响孔眼流动效率的因素; 方法 根据筛选粒度分析,在显微镜下测定岩石的岩性; 采用核磁共振实验对射孔后贝雷砂岩射孔损害区的岩石性能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 核磁共振实验可定量分析射孔孔眼流动效率; 结论 损害区内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下降,严重影响油井的生产流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