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热带印度洋是最强最稳定的江淮持续性暴雨中期海温信号区.在此基础上,利用28年气候逐候资料,根据该信号区海温与后期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场和环流场的相关分析以及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合成分析,初步探究了其对江淮持续性暴雨形成的中期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前期信号区海温异常可通过以下3种途径对江淮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发生产生影响.过程发生前5候至前4候热带印度洋偏高的海温及其引起的热带对流异常,导致热带偏北印度洋至热带西太平洋上异常的准纬向环流形成,削弱印度洋上的Walker环流和西南季风,有利于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偏高的海温有利于过程发生前4候北大西洋急流出口区右侧脊发展,还可影响此异常波动的东传,对欧亚波列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过程发生前3~2候,该波列东传所伴随的环流调整导致南亚高压加强、中国东部槽发展、西太平洋副高加强.另外偏高的海温还有利于过程发生前2~1候110~140°E经向异常环流的形成,该异常环流削弱热带季风经圈环流,使南海-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偏南,有利于副高西伸.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近十年来浙江省七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时和发生前的干暖盖特征和形成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强对流往往发生在对流层低层温度露点差水平梯度最大并有暖脊相配合的区域;(2)东南沿海干暖盖的形成主要是由副热带高压坝内对流层中低层的暖干空气由南海和两广地区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向东北平移的结果;(3)副热带高压西侧边缘的下沉气流有利于到达东南沿海的干暖盖增强.分析低层南海及沿海区域的暖干空气以及西风带槽线的演变,对预报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海气相互作用的若干时频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交叉谱分析方法分析了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以及印度洋六个海区与500百帕四个大气活动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它们之间的时空特点.进而分析了中低纬度海气相互作用的时频特点,并对三大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得到了一些有意叉的结果.这给利用海气关系进行长期天气过程分析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0~2004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SMIP2海温资料和我国160站逐月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考虑到大气在从低纬到中高纬地区的能量传播的桥梁作用,首先对冬季印度洋海温距平场与同期北半球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进行奇异值分解(SVD),然后分析印度洋海温异常与我国冬季气温和降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冬季印度洋海温距平场第1奇异向量(SVD1)是全区一致的单极型分布形势,与我国冬季气温和东南地区降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当冬季印度洋海温距平场第1奇异向量处于正位相时,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对应的500 hPa高度场是一个类太平洋 北美型(Pacific North American,PNA)的空间分布形式.同时,500 hPa位势高度场在东亚大陆上空是显著的正异常,使得东亚大槽减弱;地面上西伯利亚高压和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异常偏弱,对应着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弱.东亚冬季风偏弱会导致低层异常偏强的南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在我国东南地区形成辐合,使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异常南风还导致我国东部地区气温异常偏高.  相似文献   

5.
2003年夏季江南异常高温天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ECP1948-2003年月平均资料,主要分析了2003年夏季长江流域以南高温天气形成过程的天气特征和物理过程,对比分析了膏藏高压和海温两个异常因子与夏季江南高温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高层青藏高压的稳定、持续、加强和向东、西的不断扩张,有利于长江流域以南和华南地区产生高温天气,可作为一个异常强信号来预测江南高温干旱短期气候变化;副热带中太平洋和赤道东太平洋关键区在高温发生前一冬季海温有异常加热,尤其是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说明关键区海温与江南地区高温呈6个月的相关;东亚季风指数与江南夏季地面温度距平呈负相关,即当东亚夏季风偏弱时,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夏季地面温度呈正距平。  相似文献   

6.
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状况初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江淮流域5个持续性暴雨过程,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对水汽通量进行分析,结合HYSPLIT模式中空气质点倒退运动轨迹的计算,揭示此类强降水事件中海量水汽的源地、输送通道的统计特征和通道建立的天气系统条件:水汽多起源于南印度洋低纬度地区,越赤道气流、阿拉伯海急流、孟加拉湾急流和我国东南沿海低空急流在输送过程不同时期对于输送路径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亚洲夏季风系统的印度季风低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也影响着输送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形成该类过程的水汽输送条件的初步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7.
从描述空间冷等离子体波动的双流体动力学方程出发,模拟了低纬电离层顶部的周期场向电流脉冲激发的阿尔芬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过程,分析了阿尔芬波在低纬电离层中的反射和耦合.结果表明,在谐振器下边界沿磁力线方向传播的剪切阿尔芬波会发生明显反射(反射系数(R)≥0.6),当剪切阿尔芬波频率位于谐振器共振频率附近时,剪切阿尔芬波在反射过程中将激发垂直于背景磁场传播的压缩阿尔芬波,其扰动磁场将可能形成当地观测的短周期地磁脉动.该结果为从理论上解释地磁脉动现象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2005年9月3、4日在浙江昌化地区发生的特大暴雨是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雨强极大,且位于大范围的暴雨区之外.对此次特大暴雨成因进行分析,得到一些结论:“昌化暴雨”的影响系统较为复杂,由“泰利”台风、“彩蝶”台风外围低空急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上升气流、西风槽这些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特殊地形的热力和动力强迫作用有利于α-小尺度垂直次级环流的形成.东低西高的盆地地形有利于在盆地内形成一个东侧下沉,西侧上升的α-小尺度垂直次级环流.天目山脉阻挡了冷空气,但边界层内弱冷空气却沿河谷侵入盆地,形成盆地周围小尺度的能量锋区,从而激发出远离暴雨区的孤立的强对流天气.台风“彩蝶”第2象限的东风和副高底部的东风叠加形成的东风急流是本次暴雨重要的水汽来源.昌化地区近地面存在风向风速的辐合,并且长时间维持,造成雨团的停滞.高层高位涡区与暴雨环流的高位涡区上下连通,使得高层的高住涡向低层补充,引起低层正涡度发展,为超强降水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暴雨发生在高湿高能的环境下,是不稳定的强对流降水,与“泰利”低压的层结稳定降水性质不同.  相似文献   

9.
基于种群生态学概念论大黄鱼种群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种群生态学概念, 对我国沿海分布的大黄鱼地理种群划分进行了论述. 以是否有地理隔离作为划分必要条件, 其他作为辅助参考. 经分析论证认为: 大黄鱼分布区域的天然屏障的地理隔离并不存在. 黄海、东海由台湾暖流和沿岸流形成的环流, 台湾海峡、南海由季风形成的环流, 在我国沿海形成了完全分隔的海流体系, 作为海流形成的区域性的地理屏障, 将南北大黄鱼隔离形成南黄海-东海以及台湾海峡-南海2个地理种群. 南黄海-东海地理种群由朝鲜西南部、中国的吕泗洋、岱衢洋、大目洋、猫头洋、洞头洋、官井洋和东引列岛等8个产卵群体组成; 台湾海峡-南海地理种群由牛山岛、九龙江外诸岛屿、南澳岛、汕尾外海、硇州岛附近海区和徐闻海区等6个产卵群体组成.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71~2013年永嘉县夏季高温资料,建立高温过程的时间序列,分析了夏季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并对出现危害性高温时的预警指标作了进一步探讨.研究表明:永嘉县夏季高温天气具有显著的局地性特征,且高温多集中在7月中下旬和8月上旬;副热带高压是影响本地夏季高温的主要天气系统,当本站处在副高脊线附近,高空下沉气流明显,低层在暖脊或暖中心附近,中高层为西南(或偏西)气流时,容易出现危害性高温;危害性高温出现时,天况稳定、云量偏少、日照时数较长、能见度较好、风速较小,且以西南风居多.  相似文献   

11.
运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并结合欧拉方法,分析了江淮、江南和华南3个不同区域多个PHR过程期间的水汽通道和水汽输送特征以及通道建立和维持的天气学条件.不同区域PHR过程发生时,水汽通道及其贡献率、异常环流特征等都不同,且这些差异主要集中在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从水汽收支来看,华南与另外2个区域的差异较大.从水汽通道和异常环流的角度上看,江南与另外2个区域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对光磁共振实验中各反常共振信号对应的射频信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反常共振信号的判断方法.利用傅立叶级数展开,对反常射频信号各谐波分量的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反常共振信号是由射频信号中的谐波所引起,而非多量子跃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状态转换图的555单稳态触发器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555时基电路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间具有时序特征.根据反映时序特征的状态转换图及单稳态触发器的工作特点,系统地研究了555单稳态触发器的设计方法,分析了外加触发信号的输入方式、电平幅度、持续时间要求、RC电路定时单元的接法及电容的充放电过程,并发现了一些新的设计方案.Multisim仿真及实际硬件验证证明了所提出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在对于混合矩阵的秩知道一些先验信息的条件下,对于检测信号少于盲信号的问题,从理论上给出了提取盲信号的充分与必要条件,根据这个条件,从检测信号中能够提取出某些盲信号,并具体给出了用于提取盲信号的神经网络的结构和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非协作通信中同频线性调制混合的PCMA信号盲恢复问题,基于Turbo迭代处理算法思想,建立了PCMA基带接收系统模型,提出了一种联合解调和译码实现PCMA信号中各路源信号盲恢复算法.通过分析和推导,给出了一种混合信号解映射的方法.该算法不需要进行混合信号分离,而是直接从接收信号中估计出每路发送的信息序列,一步完成混合信号的分离、解调和译码.仿真结果表明,无论对于无码间干扰的AWGN信道还是ISI信道,算法都能得到较低的BER(Bit Error Rate,误码率),算法对等功率混合信号和不等功率混合信号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6.
小波变换在奇变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小波变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给出了实现小波分解与重构的塔式快速算法.基于小波变换用于奇变信号的检测原理,对奇变信号的小波时频分析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一个工程实例,说明了小波变换在奇变信号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三值ECL 串联门中输入信号的电平移位和输出信号的函数表示形式.利用差动电流开关理论和ECL 串联门结构分析, 本文设计了常用的三值低功耗ECL 电路.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阶互累计量的遗传盲反卷积算法,旨在解决现有许多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盲反卷积算法中存在的两个共同缺陷.一是算法中引入的非线性函数依赖于源信号的峭度性质,当观测信号为超高斯信号与亚高斯信号的卷积混合时,算法性能急剧下降.二是算法中大多采用梯度法对分离矩阵序列进行寻优,初始值和步长的设定对搜索性能影响较大,使得寻优过程易陷入局部极优值,从而降低算法的分离效果.在阐述了算法的相关原理和设计思路之后,通过对比试验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