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刚体的转动     
引言一个刚体最普遍的运动是由一个移动和一个转动构成的合成运动。设有一刚体(图1),由起始位置A经过任意运动后到达一最终位置B。设P为刚体在位置A上任意一质点的位置,Q为刚体经过任意运动后该质点所在的新位置。设刚体首先从原有位置A经过平行移动到达虚线所示之位置B′,并使P点移至Q点。这一运动为一纯粹的移动,所有质点的位移都是平行相等的线段。然后我们再将物体由位置B′绕Q点旋转至其最终位置B。设在刚体中取任意两点R′,S′(不与Q点在一直线上),并  相似文献   

2.
题目1:如图1所示,用竖直向下的恒力,通过光滑的定滑轮的细线拉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物体沿水平面移动过程中经A、B、C三点,设AB=BC,物体经过A、B、C三点时的动能分别为EkA、EkB、EkC,则正确的是( )  相似文献   

3.
《技术物理教学》2004,12(3):44-44,F003,36
C .6.75m/s  D .7.5m/s4.两人在公园乘甲、乙两只小船 ,甲船及人的质量正好是乙船及人的质量的两倍 ,两人用一条绳子同时拉对方时 (   )A .两人用力不一样大 ;B .两船的加速度不一样大 ;C .两船相遇时动能一样大 ;D .两船相遇时速度一样大 ;5 .如图所示的二物体的v-t图 ,从图中可知 (   )A .aA=aB  B .aA>aBC .vAO=vBO D .vAO相似文献   

4.
在中学物理相关资料中,可见到这样的问题:如图1所示,两物块A、B从同一点出发以同样大小的初速度”。分别沿光滑水平面和凹面到达另一端,则哪个物块先到达?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中,常有学生提出:“如果从地面向下打一个洞,能直达地心.根据万有引力定律F=GMmR2,从洞口下落的物体越接近地心时,R减小,万有引力将增大,物体重量变重,当物体到达地心时,R=0,所以物体重量就会趋于无穷大”.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地球重力在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分布,分析了物体在地球内部隧道中的运动,证明了物体在地球隧道内部受到的万有引力与简谐振动质点所受回复力遵循的规律相同。通过简谐振动的性质计算出物体在地球隧道(过地心的直径)中的运动周期约为84min、运动最大速度约为7.9km/s等。本文进一步推导了连接地球表面的任意两点的通过地球内部的一条弦线中的物体的运动,得出其周期与过地心的地球直径隧道周期相同。更重要的是:本文分析比较了地球为匀质球体的理想情况和真实质量分布情况下物体在隧道内的运动情况的差异,使用Matlab对两个模型下物体的运动进行模拟,并得出结论:在真实地球模型下物体运动得更快,到达地球另一端的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7.
“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这就是被恩格斯誉为“伟大的运动基本规律”的能量转化守恒定律.  相似文献   

8.
高一物理课本中所介绍的关于“验证平抛物体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的装置如图1:球1和球2处于同样的高度,当重锤A把弹条B打开时,球1作平抛运动,而球2作自由落体运动,最后两球同时分别落在同一水平面上的C和D两点。这个装置实验起来有两个缺点:(一)球1和球2落在不同的地方,眼睛不能同时看见它们与水平面相碰,只能靠耳朵听。(二)重锤把  相似文献   

9.
根据洛伦兹变换把两个惯性系的坐标原点的时空坐标从一个坐标系变换到另一坐标系,从相对运动的角度说明洛伦兹变换是自洽的,运动物体上发生的自然过程比起静止物体的过程延缓了,并且两个坐标系中的观察者都认为对方的时钟变慢,是“动钟变慢”而非“动钟变快”,不会导致“矛盾方程”,不能混淆同一事件的变换规律与两个事件的变换结果.  相似文献   

10.
把正方体切成无数平行断面,每个断面均有一个光锥,在无数个光锥内观察断面截面与投影截面及断面和断面投影的变化,可得出以下结论:(1)X线影像变形是光锥作用的结果;(2)无论物体投影面是否成角,光锥中心线直射或斜射作用不变;(3)各断面截面的椭圆离心率反映物体空间歪斜程度,是真正的变形因素;(4)投影截面椭圆离心率分别大于、等于或小于断面截面椭圆离心率,则断面正中纵径投影/实长分别大于、等于或小于通过该投影中点的横径投影/实长;(5)若物体投影面成角,将会产生断面投影不均等放大现象;(6)变形程度与物体厚度成正比,且变形的程度与点光源至物体的距离成逆向变化,而与物体投影面距离无关;(7)教材中的论述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杨德云 《物理通报》2016,35(4):66-68
我们知道, “ 拉格朗日点”是指在两大物体引力作用下, 能够使小物体稳定的点, 本文中举出的一道中 学生物理竞赛题, 正是涉及的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追及问题就是一个物体追赶另一个物体的运动,在追赶过程中,可能追上也可能追不上.若能追上,就是两物体在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若追不上,两物体间可能有最大或最小间距.所以在解决追及问题时应注意两个运动的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卫星在地球赤道平面内沿近似的圆周轨道绕地球转动.卫星由一个无质量的中心物体(P点)和d个质量为m的外围小物体B组成,B由长度为r的不能伸长的细金属线和P联接在一起。P和口全部都和赤道平面共面,并且在赤道平面内旋转。  相似文献   

14.
李军  杨继承 《物理通报》2012,(8):107+110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一道常见练习:在真空中有两个等量同种电荷,相距为L,中点为O,则从O点开始,沿两电荷中垂线向外,电场强度的变化为A.一直减少B.一直增加C.先增加后减少D.无法判断在引导学生进行判断时,一般采用特殊位置分析法.两电荷在O点分别产生的电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场强为零.而在无穷远处,两电荷产生的电场趋近于零,所以合场强亦为零,而中垂线上其他位置由场强叠加可知,合场强不为零,由此推断答案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运动观运动是万物的本性。西方有一句谚语:“对运动无知,也就是对大自然无知”。物体从空中下落的运动,自古就引人注意。例如,花瓣、果实和枯叶等从树上掉下。正是基于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凭感性经验直觉地认为,物体下落得快慢与其重量有关,他说:“正如一块铅或金或其他任何有重量的东西的下落速度正比于它的大小一样”,“如果一物体比另一同体积物体更重的话,也会落得更快”。亚里士多德在他所著的《物理学》第四卷第八章中进一步指出:“我们看见一个己知重物或物体比另一个快,有两个原因:或者由于穿过的介质不同(如在水中、土中或空气中),  相似文献   

16.
"广义芝诺悖论"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邓小华  陆明 《大学物理》2006,25(5):56-59
两辆相向匀速运动的车之间有一只小鸟,在两车间来回飞行.小鸟运动速率比车的要大,其初始位置是x0.当两车最终相遇时,相遇位置就是小鸟的最终位置.现在逆向演示(回放)该过程,即小鸟从两辆车相遇位置出发而两车作相背运动.当两车回到它们的初始位置时,小鸟将回到x0点.然而,在正过程中,由于两车相遇位置(即小鸟的最终位置)实际上和小鸟的初始位置无关,因此在逆过程中,小鸟最终可以处在任意位置而未必回到x0点.由此产生悖论,称做“广义芝诺悖论”.通过建立适当的物理模型,利用运动定律,分析并最终解决了这个悖论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在受力分析时常出现“漏画”、“多画、“乱画”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谈谈正确做好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 1 力的基本知识 1.1 力的基本知识 力的基本知识主要有两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作用是相互的;(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根据此可推论出:第一,力产生于两个物体之间,一个受力物体,另一个施力物体.施力体同时是受力体,  相似文献   

18.
1原教材中实验 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可通过实验现象笼统地来说明,如砂轮打磨物体产生的火星、飞出的链球、由转动的雨伞边缘飞出的雨滴,等等.如何通过实验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按照人教版教材“演示”的实验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多用“管”作轨道进行实验设计,有两种常见情况.一是软管喷墨实验,把弯曲的软管置于水平面内,用注射器使墨水沿软管做曲线运动,并从管口喷出,喷出的墨迹显示出喷出点瞬时速度方向;  相似文献   

19.
物理解题方法中有隔离法和整体法,而整体法思维方式在物理解题中若能正确运用,则解题会得心应手.整体法是在一个物理过程中把两个或者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这样整体内部的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是内力,整体以外的物体对它的作用力都叫外力.应用整体法时应注意“系统”的选取、“内力”和“外力”的确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朱兴中 《物理通报》2001,(12):42-43
1 费马原理 如图1所示,x轴为介质Ⅰ、Ⅱ的分界面,A、B分别是介质中的两点,它们到x轴的距离为L1、L2,沿着x轴方向的距离为L.若某物体在介质Ⅰ、Ⅱ的速度为v1、v2,试设计一条路径,使得物体从A到B的时间为最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