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瘢痕疙瘩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大量研究发现瘢痕疙瘩的形成与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基因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光化学基因转移技术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有望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电穿孔法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质粒导入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探讨影响外源基因电转染效率的参数,如电压、脉冲长度、DNA剂量以及转染后时间长度等.方法:在大肠杆菌中扩增pEGFP-N1质粒,选择不同的电压梯度、脉冲长度及DNA剂量,采用电转仪将pEGFP-N1质粒导入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后不同时间pEGFP-N1瞬时表达情况及细胞存活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转染效率.结果:在电压为250v、脉冲数1、脉冲长度15μs、DNA质粒6μg时,电穿孔法将pEGFP-N1质粒导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转染率最高,细胞存活率最高,转染后24h明显表达,48h后表达最强.结论:在适当的电压、脉冲长度下,选择适当的DNA用量,在转染后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电穿孔法转染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可使目的基因获得较高的转染率,且细胞死亡最少.电穿孔法是研究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较为理想的转染方法.  相似文献   

3.
薛斌 《激光杂志》2006,27(4):82-83
目的:探讨Nd:YAG激光诱导癜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以波长1064nm、功率密度100mW/cm^2的Nd:YAG激光照射培养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和Bcl-2,P53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在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有Bcl-2,P53和survivin蛋白低表达,Nd:YAG激光照射后,Bcl-2和survivin表达降低,P53的表达无变化。结论:Nd:YAG激光诱导的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与Bcl-2和survivin表达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4.
增生性烧伤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6例增生性烧伤瘢痕和5例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了透射电镜的观察分析。结果显示,它们的超微结构明显不同。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多数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增生性烧伤瘢痕成纤维细胞则大部分呈活跃状态,可分为4种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超微结构形态,包括迁移、分裂、合成和收缩表型。研究增生性烧伤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对于探讨瘢痕增生的机理、鉴别诊断、预后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子宫肌瘤与正常子宫肌层中成纤维细胞向成肌纤维细胞转分化的差异。原代培养人子宫肌瘤成肌纤维及鉴定。方法:(1)收集人子宫肌瘤、正常子宫肌层组织标本各30例;(2)采用免疫荧光三标鉴别正常子宫肌层与肌瘤组织中成肌纤维细胞的差异;(3)对人子宫肌瘤组织中的成肌纤维细胞进行原代分离培养,免疫细胞化学进行鉴定。结果:免疫荧光证实子宫肌瘤组织中成肌纤维细胞数较正常子宫肌层多,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肌瘤组织成肌纤维细胞原代分离培养成功,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所培养的细胞呈 Vimentin、α-SMA阳性表达,H-Caldesmon阴性表达,证实为成肌纤维细胞。结论:子宫肌瘤中成纤维细胞向成肌纤维细胞的转化较正常子宫肌层明显活跃,可能是子宫肌瘤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但洋  沈为民 《激光杂志》2009,30(2):78-80
目的:构建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tast,KFB)Smad3基因表达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一研究Smad3 shRNA对KFBSmad3及Ⅰ型胶原(typ e I collagen,COLIA2)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前期实验筛选出的1对最有效SiRNA重组构建Smad3shRNA表达质粒;通过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Smad3shRNA转染剑KFB,用RTPCR及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Smad3、COLIA2在不同时间点(0d至9d)表达的变化。结果:①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和测序、RT-PCR和westerll blot的结果均证实Smad3shRNA载体构建成功。②转染Smad3shRNA后,随着时间的延长,KFB中Smad3的mRNA蛋白表达都显著减低,到72h作用最强:光密度分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LIA2的mRNA与蛋白表达都明硅下降(P〈0.05).结论:体外构建的shRNA-Smad3RNAi真核表达载体能显著抑制KFBSmad3的表达。并使其Ⅰ型胶原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出现相同的变化,提示Smad3 shRNA可能是改善皮肤创而愈合和抑制瘢痕增生一个新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7.
张文庚  徐刚 《激光杂志》1992,13(4):203-206
本文对氦氖激光和致癌剂甲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导转化的人胚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和比较,表明氦氖激光的致转化效应和其转化细胞的恶性程度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后对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变化,建立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示踪方法.方法:在大肠杆菌中扩增pEGFP-N1质粒,采用电转仪将pEGFP-N1质粒转入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其转染过程及瞬时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转染效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转染24h后得到了明显表达,48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达率为32.6%,细胞周期无明显的变化,且未影响成纤维细胞的贴壁过程.结论:经pEGFP-N1质粒转染的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仍能在体外存活,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pEGFP-N1是转染原代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较为理想的瞬时表达载体,是研究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良好示踪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兔声带成纤维细胞(Vocal Fold Fibroblasts,VFFs)的培养及标记方法。方法消化培养法分离、培养兔声带成纤维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其生长和形态特征,并传代、鉴定。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腺病毒载体(Ad-EGFP)标记体外培养的VFFs,取12只新西兰兔,以1×100万/0.1ml分别注入损伤模型左侧声带,观察注入VFFs的生长情况。结果兔声带成纤维细胞可以在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具有成纤维细胞的典型形态。波形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阳性,Ad-EFGP可以成功转染VFFs。将VFFs诸如声带后15d,组织学切片未发现成活细胞。结论用消化培养法可成功获得VFFs,Ad-EGFP是一种理想的示踪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扇贝多肽(polypeptide from Chlamys farreri,PCF)对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VB)辐射损伤体外培养的人真皮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建立单次UVB辐射损伤体外培养的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的病理模型,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模型组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在2h后即出现变化.包括胞内空泡形成、线粒体嵴断裂、基质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扩张、核异染色质浓缩及边集,呈现早期细胞凋亡改变。而用0.25%~l%的PCF预处理细胞30min,可减轻成纤维细胞受损的程度,且呈量效关系。结论:扇贝多肽可有效地保护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对抗UVB的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11.
刘芳  漆洪波 《激光杂志》2008,29(2):86-87
目的:探讨人羊膜上皮细胞和羊膜间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取足月妊娠剖宫产术中的羊膜组织剪成碎片,胰蛋白酶消化15min,共四次,取消化液1000rpm离心5min收集细胞。剩余羊膜组织加入1.0g/L的胶原酶和0.1g/L的DNA酶,39℃消化120min,消化液1000rpm离心5min收集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传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形态及细胞生长情况。通过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对细胞进行细胞鉴定。结果:通过不同的酶消化分离法可以将羊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进行细胞分离培养,羊膜细胞体外一段时间内表现出良好的细胞增殖能力和传代能力。胰蛋白酶消化的细胞角蛋白染色呈阳性,波形蛋白染色呈阴性。胶原酶消化的细胞波形蛋白色阳性,角蛋白染色阴性。结论:羊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能够在体外分离、扩增。这为羊膜细胞进行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技术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设计一种旋转生物反应器并评价在其中进行细胞培养的效果。方法:制造一套旋转生物反应器并与静态培养进行比较。结果: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旋转生物反应器动态培养的细胞生长速度、数量和形态明显优于24孔板静态培养。结论:自制旋转生物反应器可较好实现细胞三维立体培养,能作为细胞工程实验室一种较为理想的细胞培养装置,可在细胞和组织工程领域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太赫兹波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非电离、无标签、实时等优点,因此在该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解决介电常数相近的生物组织之间的区分问题,设计并制造了一种具有Fano共振特性的超材料,并进行太赫兹反射成像实验。模拟和实验结果显示,在0.82 THz下,该超材料的反射灵敏度达到132 GHz/RIU。该超材料不仅可以提高标准成像分辨率板的对比度,还可以将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之间对比度提高约7.5%。这些结果表明,该超材料能够显著提高生物组织切片图像的对比度,为今后太赫兹应用于临床组织样本奠定了实验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细胞培养板盖及培养液的光透射规律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显示,200-280nm波长范围的光很难透过培养板盖(透射率仅2%-10%),对400-800nm波长范围光的透过率达84%左右,含小牛血清和未含小牛血清的PRMI细胞培养液对600-800nm波长范围的光透过较高(透射率分别为78%左右,81%左右),对小于600nm波长的光透过较弱。  相似文献   

15.
动物病毒疫苗研制及其产品的电镜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电镜技术检查了某些原代和传代细胞,并且跟踪检查了疱疹病毒、痘病毒、腺病毒、细小病毒、冠病毒、RNA反录病毒、呼肠病毒、动脉炎病毒、小RNA病毒、弹状病毒、杯状病毒、黄病毒、双RNA病毒、正粘病毒、副粘病毒等某些成员的驯化、培育及筛选的目的毒。结果发现了部分培养细胞有支原体污染,有的还有细菌污染;同时在某些培养的原毒、基础种毒、生产种毒及其产品中也发现了一些病毒的污染和联苗中互相感染现象。如此证明了电镜技术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之科研少走弯路,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体外分离、扩增培养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并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材料准备。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差速贴壁法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置于特殊培养基EGM -2MV进行扩增培养,对细胞行免疫荧光法检测CD34、CD133、VEGFR2的表达情况,摄取DiI-ac-LDL、结合FITC -UEA-1双染色鉴定及细胞迁移实验。结果:刚分离的单个核细胞小而圆,诱导培养4d左右细胞开始变大,部分呈梭形或多角形,2周左右呈条索状排列;细胞免疫荧光法鉴定CD34、CD133、VEGFR2为阳性,细胞既能吞噬DiI -ac -LDL又能与FITC-UEA-1结合;细胞迁移实验可见每个视野迁移细胞数为(16.6±1.05)个。结论: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差速贴壁法能成功获取单个核细胞,在特定培养基EGM -2MV中培养后可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为后续实验提供了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7.
紫外准分子激光照射对生物材料改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国内外致力研究激光用于材料表面的改性,成为发展极为迅速的一门高新技术。医用生物材料直接与人体接触,要求材料表面与人体组织相容。激光表面处理可望改善医用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本文利用准分子激光对三种生物材料表面处理,得到了激光照射的最佳脉冲参数。准分子激光照射材料表面后,通过培养细胞的比对实验,显微镜观察证实处理后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比处理前有明显的提高。证明激光表面处理有助于提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8.
应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光敏剂苯并卟啉衍生物单酸环A(BPD-MA)和细胞培养板盖及培养液的光吸收规律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显示,光敏剂BPD-MA在200~210nm和400~470nm各有一吸收峰值,在690nm处有一特征性高吸收峰,细胞培养板盖和细胞培养液的吸收峰值在200~300nm和520~570nm,而在600~800nm处细胞培养用品均无明显吸收峰值。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working principle, design and thermal characterization of an irradiation sensor. The irradiation measurement device must have accuracy and a reliable construction under outdoor use conditions. The sensor is based on a photoelectric cell and incorporates a read-out circuit for providing steady short circuit conditions for the cell as well as for signal amplification. Thermal tests (HTS, LTOL) were accomplished in a climate chamber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20 to 80 °C in steps of 10 °C. To determine the fundamentals of the thermal dependence of the sensor cell spectral response measurements under varying temperatures were performed. Measurements show that the self-made solar cell’s thermal dependence was 0.26% °C−1, revealing higher temperature dependence than in the case of an industrial reference c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