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对甲氧基苯酚和溴代异戊烷为原料,用脱氯化氢反应制备可溶性聚[2-甲氧基-5-(3'-甲基)丁氧基]对苯乙炔(MMB-PPV),通过核磁氢谱(1HNMR)和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分子的结构进行表征.用能量为15keV、剂量为3.8×1015~9.6×1016ions/cm2的氮正离子(N+)对MMB-PPV薄膜进行注入改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显示,注入离子在MMB-PPV薄膜内部引入杂质能级,破坏了分子的共轭结构.随着注入剂量增加,吸收边逐渐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分子激发态和基态间的光学带隙由2.12eV减小至1.81eV.用简并四波混频(DFWM)技术研究了离子注入MMB-PPV薄膜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结果表明,未注入薄膜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率(χ(3))值为7.1×10-10esu,随着注入剂量的增加,χ(3)值逐渐增大,当注入剂量达到3.8×1016ions/cm2时,χ(3)值提高到9.3×10-9esu,继续增加注入剂量,χ(3)值开始下降,当注入剂量为9.6×1016ions/cm2时,χ(3)值降低到1.5×10-10esu.对离子注入MMB-PPV薄膜χ(3)值变化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采用原位脱氯化氢缩合聚合法制备了聚(2-甲氧基-5-丁氧基)对苯乙炔/氧化铕(PMOBOPV/Eu2O3)纳米复合材料.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证实了在Eu2O3表面的包覆层为PMOBOPV.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观察发现, PMOBOPV/Eu2O3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核-壳结构, 直径为75-145 nm, 其中PMOBOPV包覆层厚度约为25 nm. 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表明, 随着Eu2O3含量增加, PMOBOPV/Eu2O3的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且强度提高. 荧光光谱研究表明, 随着Eu2O3含量增加, PMOBOPV/Eu2O3的最大发射波长发生蓝移且强度提高, Eu2O3与PMOBOPV之间形成了光致电子转移体系, 使π电子离域程度增加, 并且导致荧光量子效率提高. 根据光学禁带宽度(Eg)与入射光子能量(hυ)的关系, 拟合了PMOBOPV/Eu2O3薄膜的光学禁带宽度, 发现随着Eu2O3含量增加, Eg逐步减小. 采用简并四波混频方法测试它们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率(χ(3)), 发现随着Eu2O3含量增加, PMOBOPV/Eu2O3纳米复合体的非线性光学响应逐渐增强, 这说明PMOBOPV与Eu2O3之间形成了分子间光致电子转移体系, 产生了复杂的分子间离域π电子非线性运动. 相似文献
3.
采用原位脱氯化氢缩合聚合法制备了聚(2-甲氧基-5-辛氧基)对苯乙炔/单壁碳纳米管(PMOCOPV/SWNTs)复合材料. 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证实了在SWNTs表面的包覆层为PMOCOPV.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 PMOCOPV/SWNTs复合材料直径为4~7 nm, 其中PMOCOPV包覆层厚度约为2~5 nm.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 随着SWNTs含量的增加, PMOCOPV/SWNTs的吸收发生蓝移且强度提高. 荧光光谱研究表明, 随着SWNTs含量的增加, PMOCOPV/SWNTs的最大发射波长发生蓝移且强度减小, SWNTs与PMOCOPV之间形成了光致电子转移体系, 使π电子离域程度增加, 导致荧光量子效率降低. 根据Eg与入射光子能量hν的关系, 拟合了PMOCOPV/SWNTs薄膜的光学禁带宽度, 发现随着SWNTs含量的增加, Eg逐渐减小. 采用简并四波混频方法测试其三阶非线性极化率χ(3), 结果表明, 随着SWNTs含量的增加, PMOCOPV/SWNTs复合体的非线性光学响应逐渐增强, 说明PMOCOPV与SWNTs之间形成了分子间光致电子转移体系, 产生了复杂的分子间π-π电子非线性运动. 相似文献
4.
5.
采用原位脱氯化氢缩合聚合法制备了聚(2-甲氧基-5-辛氧基)对苯乙炔/氧化铽(PMOCOPV/Tb4O7)纳米复合材料. 红外光谱证实了在Tb4O7表面的包覆层为PMOCOPV.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随着Tb4O7含量增加, PMOCOPV/Tb4O7的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且强度提高. 荧光光谱研究表明随着Tb4O7含量增加, PMOCOPV/Tb4O7的最大发射波长发生蓝移且强度提高, 荧光寿命得到增强, Tb4O7与PMOCOPV之间形成了光致电子转移体系, 使得π电子离域程度增加, 并且导致荧光量子效率提高. 根据Eg与入射光子能量hν的关系, 拟合了PMOCOPV/Tb4O7薄膜的光学禁带宽度, 发现随着Tb4O7含量增加, Eg减小. 采用简并四波混频方法测试它们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率χ(3), 结果发现随着Tb4O7含量增加, PMOCOPV/Tb4O7纳米复合体的非线性光学响应逐渐增强, 这说明PMOCOPV与Tb4O7之间形成了分子间光致电子转移体系, 产生了复杂的分子间离域π电子非线性运动. 相似文献
6.
7.
聚对苯乙炔 (PPV)及其衍生物是制备聚合物发光二极管的最重要的聚合物之一[1] .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优越的电致发光性能 ,易于合成以及良好的环境稳定性[2 ] .而聚 (2 甲氧基 5 (2′ 乙基 己氧基 ) 对苯乙炔 ) (MEH PPV)由于其可溶性好 ,发光效率和亮度高 ,在电致发光领域广受关注 .现在有许多MEH PPV的多步化学合成方法以及电化学合成方法 .但是 ,这些方法常常产率低 ,成本高且产品不纯 .本文报道一种固 液两相反应一步合成分子量大、溶解性好的MEH PPV的新方法 .1 主要原料对甲氧基苯酚 (纯度≥ 98% ,Aldr… 相似文献
8.
9.
10.
相转移催化法合成聚(2,5-二丁氧基对苯乙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相转移催化剂(PTC)一步合成了聚(2,5-二丁氧基对苯乙炔)。研究了PTC种类、用量、反应时间、温度和碱浓度对反应产率的影响,并对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其聚合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季铵盐的催化效果优于聚乙二醇,二甲亚砜、苯等可作为有机相用于聚合反应。碱浓度为50%、反应温度为60℃时,产物在硝基苯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经碘掺杂后导电率达9.6×10~(-2)S·cm~(-1)。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两种新的Ni(Ⅱ)配合物,用UV、IR、MS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采用飞秒激光,运用简并四波混频法,研究了Ni(Ⅱ)配合物在非共振状态下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它们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极化率χ(3)为3.21×10-13 esu和3.58×10-13 esu,非线性折射率n2为5.89×10-12 esu和6.58×10-12 esu,分子二阶超极化率γ为3.21×10-31 esu和3.57×10-31 esu,响应时间τ为54 fs和59 fs。探索了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对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大的高度离域的π电子共轭体系是获得较大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The Synthesis and Electronic Characteristics of Poly(p-Phenylene Vinylene) Derivativ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化学快报》1998,(1)
Poly(P-phenylenevinylene)rePV)anditsderivahveshavearousedgreatinterest,"'sinceBurroughes'discoveredilmtPPVshowedexcellentelectrolulninescent(EL)propelles.However,PPVanditsderivativessynthesizedbyconventionalpolylnerizationreachons4areusuallyinsolubleandinfusible,wllicllshowsinferiorineclwnicalpropelles.AlthoughtheprecursorpolymerroutecancirculllventhleinsolubilityofPPV,thestfategyneedsamuhstepreachonandaltiglltemperaturewlilcllaITordsaleyieldandohlerdisadvantages.'So1lieSynthesisofsolub… 相似文献
13.
14.
研究了合成聚(2,4-二甲氧基对苯乙炔)的有机可溶性前聚物的反应条件与单体转化率和前聚物产率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NaOH是聚合反应的有效引发剂,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单体与NaOH摩尔比为1:1,单体浓度0.05-0.2mol/L,聚合时间2h,温度低5℃,正己烷、石油醚作为有机提取剂可有效提高前聚物产率。用IR、UV-Vis'^HNMR,TGA和 DSC对前聚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5.
高分子量PPV的合成、掺杂及导电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分子量的聚对苯乙炔(PPV)是从单体1.4一二氯甲基苯合成,后者聚合产生水溶性铳盐,此时,对于PPV的转换可用二甲硫醚和盐酸的热消除反应,从水溶液中成膜。用IR、UV-Vis、TGA分析研究了消除反应。PPV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而且可能是由于n-和p-型杂质得到的材料具有的导电性近似于这些高掺杂聚乙炔。中间聚电解质的转换率对于PPV可能是一种调整,并且这些掺杂膜的导电性,可能与平均共轭长度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