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配备一定数量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但在这个过程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就题论题,解题匆忙,解完题目就算大功告成的不良习惯.倘若遇到“似曾相识”的题目,却“百思不得其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只重视解题的数量与结果,不重视解题的质量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忽视了解题后的再思考.为了避免学生陷入“题海”,解题后的多思善想是对学生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2.
問題的提出要想了解麻雀的生理結构,无需把所有的麻雀都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剖,只要解剖其中的一个就可以了。一个一个地解剖麻雀,这样的人当然是沒有的;但是,用类似于这种方法对待問題的人,在数学教学中(因而也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确有人在。例如,有些教师讲反三角函数时,根据总的进度作除法,平均每个反三角函数用两节課。讲反正弦时,讲了如何从正弦定义反正弦、主值区間、函数記号、基本恆等式、图象画法等問題,在讲到反余弦、反正切和反余切时,仍然按照以上几个方面各讲两个課时。这种只看到教材的差异而看不到教材的共同性,从而不分彼此,不分輕重,平均使劲,岂不正好象一个一个地解剖麻雀嗎? 又如,教会学生正确而熟练地从图象上观察函数的性貭,是讲授函数的一个主要要求。但是,却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少学生会从一次函数的图象上观察 相似文献
3.
中考复习备考期间,会有多轮的复习测试(或模考),试题的编拟虽然不能像期末卷、中考卷那样追求原创或深度改编,但尽量少用原题,减少直接"拿来主义"应该成为模考命题时的一种追求,将教材上的经典考题、本地区历年来的高频考题进行必要的变式改编,再用到模考卷中,即使有学生练习过原题,也能起到较好的检测反馈作用.本文讲述最近一次模考命题时笔者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