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关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按教材氢气还原性实验说明进行,都不易出现光亮的红色这一实验现象。分析其原因与氧化铜粉末跟试管接触不紧密以致氧化铜加热温度不够有关。 相似文献
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微型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师专无机化学实验和化学教学法实验中均有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内容。一氧化碳有剧毒,所以,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应力求试剂用量小,减少污染,保证安全。 相似文献
3.
我认为初中化学课本第120页图3—12“一氧化碳使氧化铜还原成铜”这个实验装置应作如下改进:因为通入的一氧化碳气体不可能全部参加反应,又在冷却还原出来的铜时,还要继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而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所以为了防止一氧化碳的污染,我在演示实验时,将盛有 Ca(OH)2溶液的烧杯改为盛有Ca(OH)2溶液且带有双孔橡皮塞的广口瓶,并把多余的一氧化碳点燃处理掉。 相似文献
4.
5.
一氢气还原氧化铜在干燥试管底部用滴管滴入普通水一滴,转动试管,使试管底部涧湿,将适量黑色氧化铜倒入,与涧湿的试管底部充分接触,试管底部就附上了一薄层氧化锏,将多余氧化铜倾出,按课本要求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可得到光亮的红色铜,若强火加热,还可得到铜镜。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不少作者都进行过研究并有多方面的改进。但是众多研究者报导的实验结果和教材记述的反应产物都是获得“红色的铜”。我们经过详细的研究,实验却得到像黄金一样的金光闪闪的铜珠。A.H.盖勒罗曾提出过足够的证据,说明铜是黄色的,像黄金一样,红色的“铜”实际上是氧化亚铜。 相似文献
7.
加热的条件下,木炭能够从氧化铜里把铜置换出来。这是向初三学生揭示碳具有还原性的重要的演示实验。中学化学课本对这一实验的反应物具体用量,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都没有详细说明,经验不足的教师很难掌握。 相似文献
8.
在实证分析、理论证据的基础上,设计了白磷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得出白磷可以夺取部分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中的氧,具有一定的还原性。 相似文献
9.
正木炭还原氧化铜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疑难实验,大家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原料的用量比、装置的改进及加热方式的优化上,而忽视了一氧化碳对整个实验的影响~([1-2])。对此实验改进后发现了一个很好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1实验过程(1)将1cm×5cm的铜片加热至红热状态,然后自然冷却,铜片表面被氧化成氧化铜。 相似文献
10.
针对初三化学教材中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不足之处,分别从仪器改进、药品添加方法、药品配比及用量4个方面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2个实验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实验完成时间短,现象明显等特点,便于开展学生分组实验。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碳还原氧化铜实验难以成功的因素,介绍了各种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改进的方向及取得的成果。设计出通过滤纸来巧做碳还原氧化铜的创新实验。 相似文献
12.
碳还原氧化铜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教科书里编排了这一变化的演示实验。在同一节教材里,还初次提出了“吸热现象”、“放热现象”2个概念,这就使掌握碳还原氧化铜的热效应,成为教师在教学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14.
遵循实验改进的科学原则,立足中学化学教学实际,对文献中"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改进从反应物的选取、热源和反应装置3个方面分类比对、分析。结合教学实际对该实验进行了显性化设计,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CuSO4.5H2O和NaOH为原料制备0.1mol·L-1CuSO4溶液和4mol·L-1NaOH溶液,采用沉淀法制备Cu(OH)2纳米粉末,然后分别在200℃,500℃,900℃温度下分解Cu(OH)2得到不同粒度的氧化铜粉体.在氢气中,以15℃.min-1升温速率,用SDT2960Simulta-neousDSC-TGA差热-热重分析仪测定TG-DTA曲线,并进行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氧化铜粉体的形貌近似为球形,粒径分别为50,150,400nm;DTA峰值温度分别为258.90℃,279.17℃,364.80℃,随粒径的增大而提高;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73.39,461.54,534.80kJ·mol-1,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频率因子分别为1.15×1018,2.49×1045,2.54×1045,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反应级数分别为1.16,1.15,1.03,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少. 相似文献
16.
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是一种潜在的解决全球变暖的途径,但是仍有许多挑战. 本文报道了使用氮化钴在水溶液中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为一氧化碳. 通过对比不同煅烧温度及气氛合成的催化剂表明氮掺杂对催化活性的提高至关重要. 其中700-Co5.47N/C展现了最高的催化活性,在较低的电势-0.7 V(vs. RHE)下,一氧化碳的电流密度达到9.78 mA·cm-2. 另外,通过改变电解电压,CO/H2 的比例能在1:3到3:2之间调节. 91 mV·dec-1的Tafel 斜率表明形成表面吸附的CO2·-中间体是CO2表面还原的决速步骤,而氮化策略可以增加表面碱性位点的数量,从而稳定还原的中间体,提高反应效率和产物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进行用碳粉还原氧化铜实验时,都是按照书上的方法把碳粉与氧化铜混合后加热进行实验。这样由于氧化铜和碳粉混合在一起了,所以还原出来的铜就渗杂在碳粉中很难看见,即使仔细去找也只能看到星星点点的颗粒,效果不好。我在今年做这个实验时改变了一下方法,不把碳粉和氧化铜混合,先把碳粉均匀的放在试管的下端,然后再把氧化铜均匀的撒在碳粉上,按书上的装置装好,用喷灯加热3—5分钟就可以看到一层红棕色的纯铜浮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长柄V型玻璃管做木炭还原氧化铜改进实验。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简单,缩短了实验时间,降低了实验操作的难度,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一氧化碳还原芒硝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氧化碳还原芒硝的动力学研究鲁晓凤,唐玉华(四川大学化学系成都610064)关键词:一氧化碳,芒硝,动力学,还原我们已对氢气还原芒硝进行了动力学研究 ̄[1],本文是研究一氧化碳还原芒硝的动力学,为工业上实施气体还原芒硝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动力学模型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