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是古代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别样的生态思想,它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样本。从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的阐释、儒道释“天人合一”观与生态文明的联系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三个方面说明了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对于当代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其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如何既要发展工业又能避免工业污染?有人说要靠东方思想,准确地说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其理由是那里有“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使我产生了疑问,何谓“天人合一”,天人真能合一吗?这种古代思想对现代工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发挥多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足球联赛职业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O年代之前,日本足球运动水平还相对较低。而进入90年代以后,日本足球迅速崛起,在各项洲际大赛以及国际大赛中取得不俗的成绩,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世人注目。而日本足球所以能迅速起步,足球的职业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的足球职业联赛起步于1994年,于2004年由甲A联赛改为中超联赛,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对中日两国联赛职业化的开端、发展和未来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发展中的中超联赛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中日两国在高校师资管理方面(包括教师的职称与聘用、工资待遇和对教师的培养等)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陈诚 《咸宁学院学报》2009,(Z1):158-159
进入21世纪,国际间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国力竞争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应对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加大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相继研制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从这些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所显示的内容来看,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教学观念,都体现出新的特点。学习世界各国母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对照世界各国语文学科教育的模式来考察我国的语文教学,有助于我们摆脱独善的、狭隘的思路,开拓国际教育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以亲属称谓语的外化使用这一现象为例,探讨了中国和日本两种语言环境下亲属称谓语外化用法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个性。分析其原因,并揭示了中日两国家族结构形态的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对各自国家社会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主流哲学在天人关系中强调的是天与人的和谐。中国古典诗歌中,“无我之境”的山水田园诗与“有我之境”的抒情诗,以感性的美的形式,将这一思想形象地体现出来,从中窥探“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古代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凝聚着生态伦理的高超智慧。它肯定了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提倡尊重生命,兼爱万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认真剖析其蕴涵的合理的生态价值,对缓解当前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金玉花 《科技信息》2010,(19):277-278
流行语源于社会并反映社会,流行语的生成和传播有其特殊的文化心理机制。本文通过中日两国2009年度流行语的比较找出异同点,了解两国流行语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国民的心理状态。两国的流行语在来源,表达意思以及分类方面有着不同的特征。在来源方面,中国来自普通老百姓的多,而日本来自名人的多。在表达意思方面,中国的流行语具有深刻的喻义,而日本没有。在分类方面,中国经济类流行语相对多,而日本政治类较多。  相似文献   

10.
该文对中日两国现行的高中数学的数学目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以求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数学课程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重论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与袁世凯帝制野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二十一条”是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的。该条约是日本政府经过长期策划而形成的,是日本政府侵华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日本政府趁机在华扩大侵略的产物。尽管袁世凯对此进行了抵制,但最终还是做出了让步。这种对日让步是袁世凯在痛苦的两难选择中做出的理性抉择,与袁世凯的帝制野心无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天人合一”、“人类中心主义”等人地关系理论的分析 ,认为不同的关系论是人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认识 ,进而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虽为近邻,但在思维方式上仍然存在差异。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一般都是从宏观出发,而日本人却往往习惯从身边的事物即微观出发思考问题。本文从中日两国对"道"的用法及理解差异方面来探讨两国人民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它的“天人合一”观念由来已久,至今绵延不断,并且不断演进、重构和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地球村”的生态环境发生问题。中国乃至广东都面临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从儒家思想中寻找生态伦理的本土资源,不仅具有历史借鉴作用,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寻根小说作为当代文学神秘潮的先声,其神秘元素已然大面积出现,然而就“神秘”景象描写走向“天人合一”之“神圣”的艺术向度而言,却基本上出现了为“神秘”而“神秘”、偏离传统“宇宙情怀”艺术旨趣的弊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使中国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探讨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因果分析方法,阐释了“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传统民居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述了后者在当代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结果发现传统民居保护、更新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高度关联。结论中国传统民居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只有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对其采取开发、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才能使传统民居得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作为中华审美文化的灵魂,当它实践于文学艺术,便会滋育一种“宇宙情怀”。从神秘体验中升华出神圣“宇宙情怀”,《红楼梦》与《边城》的景象描写堪称典范,它们分别以精湛的艺术表现诠释了自然“神秘”中的神圣“天人合一”,从而很好地实现了“宇宙情怀”这种文学精神的写作传承。  相似文献   

18.
《潍坊学院学报》2020,(1):70-74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世界与人自身的重要途径。它以同构、感应论说明天地、万物与人是一个封闭的内循环,气是其中的媒介。这种观点影响到中国文化处理现实问题的原则,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人的价值位格,但"天人合一"观的思维方式是笼统的,对人本性与能力的过分夸张也阻碍了对人自身缺憾的反思,对它的继承应该建立在全面分析与批判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距今8000年前后,人们用以地方为模型,以太阳运行为参照的“天地合一”方式给“天地定位”,开启了对天地关系的认识和利用。早期农耕先民形成因为农作种植的天地关联紧密性合一认识,约距今7000年始,为向天地求农作物收成,形成合祭天地鬼神与天地或巫为中介交通天地神祇、或祈祷物质性天地气交等的巫术和祭仪。距今约6000年后,分层社会的最高权贵——酋长开始对天神与天加以政治利用。为强化权威统治操弄,出现了将其始祖神与天相比并的配天礼仪。良渚早期国家人王为了威权统治操弄,将其始祖神与天神合一并奉为至上神;殷商传承人王则将其始祖神与天神合一的至上神上升到了“帝”的崇拜;西周初,因为政治理性的进步,出现了所谓德性“天人合一”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人的主体意识觉醒,自然性的“天人合一”思想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主要是西方社会对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危机进行反思的产物,是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多学科相综合的产物,而不是渊源于我国先人对自然的朴素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