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钢筋混凝土现浇框架节点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东 《甘肃科技》2007,23(3):160-161
钢筋混凝土现浇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应做到节点基本不破坏,节点应保证框架整体结构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和便于施工。影响框架节点抗剪强度的主要因素有混凝土强度等级,柱轴压力,体积配箍率,四边梁交叉约束作用,梁纵向钢筋的锚固和延伸。建议从这几方面采取措施加强节点设计。  相似文献   

2.
钢筋混凝土现浇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应做到节点基本不破坏,节点应保证框架整体结构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和便于施工。影响框架节点抗剪强度的主要因素有混凝土强度等级、柱轴压力、体积配箍率、梁纵向钢筋的锚固和延伸。建议从这几方面采取措施加强节点设计。  相似文献   

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节点在地震作用下是最容易受损的部分,节点应保证框架整体结构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和便于施工.本文分析了影响框架节点抗剪强度的主要因提出了节点设计的方法、和节点的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4.
对3个常用的节点核心区抗剪强度计算模型进行介绍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3个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的离散度较大,与试验结果不能很好地吻合.在斜压杆-桁架模型基础上,同时考虑开裂后混凝土强度软化和高强混凝土修正系数,得到一个改进的节点核心区抗剪强度计算模型.改进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很接近,离散度小,且偏于安全,适用于普通混凝土节点及高强混凝土节点的极限抗剪强度计算.  相似文献   

5.
钢筋混凝土框架异型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4个钢筋混凝土框架异型边节点试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以研究此类节点的抗震性能。根据试验结果,总结了异型边节点的破坏形态,研究了节点滞回曲线的特征,讨论了节点核芯配箍率、梁柱截面高度变化对异型边节点抗剪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异型边节点的受力机理,提出应以“小核芯”为分析单元来研究此类节点抗裂和承载力的建议,为异型节点设计公式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以及纵向受拉钢筋在节点内不同搭接形式为主要变量,通过6榀足尺钢筋混凝土叠合框架时负弯矩作用下的顶层角节点的静力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节点的受力性能进行了二维非线性有限元模拟分析,最后根据实验及分析结果提出了支座汉钢筋的锚固构造.  相似文献   

7.
鲍远伟 《工程与建设》2007,21(5):730-732
利用Ansys计算软件,对T形截面异形柱节点在不同轴压比下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了轴压比对节点的内力分布、裂缝形成和开展规律以及抗剪承载力影响,以期对今后的异形柱节点系统的试验和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理论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一些因素,供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
讨论了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一些因素,供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根据9个钢筋混凝土框架异型节点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结果,指出异型节点受力过程分为初裂、通裂、极限和破坏4个阶段;讨论了轴压比、节点核芯配箍率、柱截面高度变化对异型节点抗剪性能的影响;提出应考虑节点核芯区箍筋屈服的不均匀性并在通裂状态下以“小核芯”为分析单元来研究此类节点抗剪承载力的建议;最终给出了异型节点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二维拟静力试验方法对预应力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空间框架角节点进行了双向循环加载的试验研究,得到试件的滞回曲线.分析了各个试件的破坏形式、承载力、刚度、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和耗能并应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值分析,得出:双向水平荷载作用对角节点构件有明显的耦合作用和扭转效应,节点的破坏形式影响节点的耗能能力和延性,梁的高度也是影响节点破坏形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钢筋屈服强度和混凝土抗压强度对钢筋混凝土(RC)框架边节点剪切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修正斜压场理论(MCFT),对某框架边节点的剪切应力-应变骨架曲线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在验证MCFT算法的精度后,研究钢筋屈服强度和混凝土抗压强度两个参数变化对RC框架边节点剪切应力-应变骨架曲线和峰值剪切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基于MCFT可以较好地模拟RC框架边节点的剪切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RC框架边节点的峰值剪切应力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变化更为敏感,但当试件的钢筋(HRB400)屈服应力下降幅度超过16.45%时,对钢筋屈服应力的变化更为敏感;当试件的钢筋(HRB400)屈服应力下降幅度超过10%时,节点发生钢筋滑移破坏,此时峰值剪切应力会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3.
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是一种新型组合结构.为计算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剪承载力,基于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软化拉-压杆模型,以钢骨和超高强混凝土为压杆,以钢骨、纵筋、箍筋为拉杆,建立了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软化拉-压杆模型,进行了框架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并与试验值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轴压比和配箍率对计算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抗剪承载力试验值与计算值的比在1.2左右,吻合较好,且计算值偏于安全;随着轴压比的增大,计算值增大;随着配箍率的增大,计算值亦增大.所提出的钢骨超高强混凝土框架节点软化拉-压杆模型很好地反映出轴压比和配箍率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在役结构进行了易损性分析.考虑后续使用期往往小于实际基准期的事实,依据等超越概率原则给出不同后续使用期内地震作用参数的具体取值.首先分析了场地土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又考虑了抗力的随机时变性,然后利用调整后的地震动参数对在役建筑物进行基于概率Pushover分析的结构易损性分析,得出结构在不同的地震作用下,结...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层混合结构中适用于推覆分析的剪力墙单元与型钢混凝土构件塑性铰等问题进行研究,利用三垂直杆元模拟剪力墙,各杆元分别考虑剪力墙轴向、剪切与弯曲变形;根据型钢混凝土构件截面承载力与变形能力,给出了反映截面弯矩与转角关系的型钢混凝土构件塑性铰特性值计算方法;应用MIDAS/GEN软件作为弹塑性分析工具,采用改进的剪力墙单元模型,自定义型钢混凝土构件塑性铰特性值,对30层高混合结构进行推覆分析,并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推覆分析所得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与试验结果较符合,各构件塑性铰分布及状态与模型试验的裂缝分布及破坏模式符合较好,能够反映出混合结构各构件变形和结构整体承载力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不同加腋宽度下钢筋混凝土偏心节点的抗震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介绍通过对五榀偏心距相同、加腋宽度不同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偏心节点的试验研究 ,采用梁端沿宽度方向水平加腋来改善偏心节点的抗震性能 ,对不同加腋宽度下的梁柱偏心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裂缝发展、受力性能、耗能能力及箍筋和梁筋的应力状态进行分析和比较 ,同时也给出了不同加腋宽度下加腋处斜筋的应力状态 ,并对合理的加腋宽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6榀普通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进行了低周反复水平荷载试验,其中3榀剪力墙在进行荷载试验之前,遭受了轴压状态下(最大轴压比为0.46)的火灾试验.分析了火灾作用及轴压比对混凝土剪力墙破坏形态、承载力、延性、滞回特性、刚度及耗能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轴压比增加,火灾作用使混凝土剪力墙在常温下由弯剪破坏向剪切破坏转化的主斜裂缝破坏特征逐渐消失;火灾后剪力墙的承载力、延性降低,累积滞回耗能和初始刚度大幅下降,其抗震性能明显降低;与常温下类似,随着轴压比在一定范围内的提高,火灾后剪力墙的承载力及刚度提高,但延性和耗能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8.
稳健设计在梁柱外节点抗剪强度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稳健设计法的基本内容、一般步骤及其在梁柱外节点抗剪强度分析中的应用,引入信噪比。用软化桁架模型分析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柱外节点抗剪强度,并用稳健设计对影响钢筋混凝土梁柱外节点抗剪强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各种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其中竖向箍筋强度对外节点扰剪强度影响最为明显,混凝土标准抗压强度和水平箍筋屈服强度次之。为以后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现场最普通的搅拌、成型方法,研究了钢纤维长度、体积率、水灰比、骨料最大粒径和级配对中含量钢纤维砼抗压和抗拉强度的影响,找出了影响中含量钢纤维砼强度的主要因素,得出了中含量钢纤维砼强度和钢纤维体积率的关系式.图6,表2,参5.  相似文献   

20.
装配工艺的要求和连接接缝的引用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数值模拟分析面临新的挑战,计算效率与模拟精度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基于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采用多尺度建模,模拟分析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首先,基于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梁柱子结构的试验数据,验证了多尺度单元界面连接方法的正确性。然后,对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多尺度模型进行了静力推覆分析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并与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和损伤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多尺度建模能有效提高计算精度并降低计算成本,很好地模拟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破坏特征和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与现浇结构相比,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在单向静力推覆作用下抗侧刚度更小、延性更好,在7度罕遇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相近,顶层最大位移增大了3.8%;多尺度建模方法可用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