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为充分利用调谐液体阻尼器(TLCD)的经济性和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的高效性,提出一种TLCD与TMD相结合的组合调谐阻尼器(CTD),从理论上说明CTD的合理性,推导其运动方程,引入协同损失因子评价其减振性能,并与TLCD和TMD的减振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CTD不同参数配置时,协同损失因子不同,可达35%;相同参数配置下,CTD减振效果介于TMD和TLCD之间.综合经济和效率因素,CTD是一种很有竞争力的减振手段,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大跨度桥梁风致侧向抖振混合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在桥塔和主梁之间安装6个粘滞阻尼器(VD)及在主梁跨中2箱中各设置9个侧向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的混合控制系统来控制桥梁侧向抖振响应的方案.以某大跨度桥梁为例建立三维空间有限元模型,利用谐波合成法模拟桥梁脉动风荷载,通过与无控结构、仅安装VD结构、仅安装TMD结构的桥梁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侧向风...  相似文献   

3.
针对非线性流滞阻尼器耗能结构在Davenport谱风振激励下的随机响应及等效风荷载取值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建立了结构的非线性运动方程;经过等效线性化后,采用复模态理论解耦,进而用随机振动方法获得结构风振响应解析式和等效风荷载取值的计算公式,从而建立了结构非线性随机风振响应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大跨度桥梁纵向振动控制问题,提出新型黏滞?软钢阻尼器组合系统,旨在利用质量较小的黏滞阻尼器抵抗温度、列车行车荷载、制动力、风及小地震作用,利用软钢阻尼器抵御大地震作用.首先,从概念上阐述黏滞?软钢阻尼器组合系统的工作机理;其次,以我国某特大铁路悬索桥设计方案为例,合理选择组合系统中黏滞阻尼器和软钢阻尼器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5.
工程中,黏滞阻尼器常用于降低大跨度单跨悬索桥的顺桥向地震位移响应.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其主要技术参数对桥梁结构地震位移响应的影响作用规律.以主跨1250 m单跨悬索公路桥为例,建立其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选取七条实测地震记录,通过时程分析法进行计算,得到结构重点部位的地震位移响应.研究表明:随着阻尼系数的增大,大跨度...  相似文献   

6.
为了控制风作用下建筑物的振动,将一种新型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简称SMA)阻尼器安装在20层的电视塔结构模型上,建立了在该阻尼器作用下的框架结构动力学平衡方程及其求解方法,并运用Matlab对其进行了田浦台风风谱作用下的框架结构风振控制实验的数值模拟,先后得到了风速风载时程曲线图、控制前后的振动位移曲线图和速度时程曲线图.结果表明,在该种阻尼器的作用下,框架结构的抗风位移响应效果明显,结构的风致振动衰减速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MR阻尼器对桅杆结构风振响应的模糊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双输入单输出的模糊控制策略,研究了MR(Magnetorheology)阻尼器对桅杆结构风振响应的模糊控制问题,并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模糊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策略,其控制效果优于基于位移的半主动控制.  相似文献   

8.
大跨度结构气弹模型风振响应的阻尼修正系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气动弹性模型设计中 ,如果阻尼相似不能在模型设计、制作中实现 ,则须对试验结果加以修正 .因此定义了阻尼比修正系数 ,推导出结构在Davenport脉动风速 (风压 )谱激励下响应和阻尼比的相互关系 ,通过一刚度可调的结构模型 ,分析了大跨度结构气弹模型实测各阶阻尼比相近情况下激励形式和结构模态参数对模型风振响应阻尼比修正系数的影响 .  相似文献   

9.
饶义 《科技资讯》2009,(17):107-108
由于现代都市建筑物中轻质高强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涌现,高层建筑不但建筑形式变化多样,而且结构体型也朝着高大、轻柔的方向发展,风振现象严重,因此本文对高层建筑结构中的风振控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建筑结构的抗风能力进行科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风荷载规范并利用虚拟激励法和振型降阶法,建立了设置多点细节质量阻尼器MTMD时变层建筑钢结构的动力放大系统R表达式,于是MTMD的优化目标为Min.Min.Max.R.通过最优搜寻可得到MTMD的最优参数及有效性指标,考虑结构基本周期和离地10m高的平均风速的不同取值,评价它们对MTMD最优参数及有效性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的有效工作频域较窄和主动质量阻尼器(AMD)的控制力存在时滞效应的问题,提出在TMD中嵌入磁流变阻尼器(MRD)的新型半主动控制装置——TMMRD。采用模糊控制器取代传统滑动模态控制(SMC)的不连续"开关"式控制和等效控制的不确定性规则,基于Lyapunov函数设计自适应模糊控制律,结合改进的限幅最优(MCO)控制算法提出适合TMMRD的自适应模糊滑动模态半主动控制(ASMC/MCO)策略。运用TMD被动控制、ASMC/MCO半主动控制、ASMC主动控制和线性二次型高斯(LQG)主动控制分别对一座30层钢框架结构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ASMC控制策略的鲁棒性明显优于LQG;ASMC/MCO控制和ASMC控制下的减震效果明显优于TMD控制和LQG控制;ASMC/MCO的半主动控制力与ASMC的主动控制力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2.
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水生 《工程与建设》2009,23(4):572-573
高层建筑的投入相对较大,且施工周期长,工程质量有一定的特殊性.大体积混凝土较多,混凝土强度不容易控制;高层建筑结构轴线、标高、垂直度常规施工方法很难控制;建筑裂缝是建筑工程通病;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强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以合肥电视塔为工程背景,探讨了粘滞流体阻尼器对高耸电视塔在强风作用下风振响应的振动控制.按照随机振动理论,仿真得到了作用在电视塔上的19维互相关的人造脉动风压时程样本曲线,并利用时程样本进行了电视塔的风振响应分析;建立了一种双模型的动力分析方法.对安置了粘滞流体阻尼器的合肥电视塔进行了控制分析;以上塔楼的风振响应为优化目标,对阻尼器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表明,电视塔的风振响应峰值超过了规范的容许值,设置了粘滞流体阻尼器后电视塔的风振响应均有明显的减小,阻尼器消耗了大量的结构能量,采用最优阻尼参数使上塔楼加速度峰值响应下降了43.4%.  相似文献   

14.
采用有限元模型,对某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隔震结构的顶层加速度峰值、层间位移、基底剪力等均大大地降低,隔震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5.
某高层建筑风致振动惯性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高频天平,通过缩尺比为1:500的模型风洞试验,测量了在16个来流风向下某高层建筑模型底部的风荷载.根据试验结果,计算了该高层建筑的风致动态响应;结合当地的气象风速资料,并通过概率分布计算,给出了50a重现期风速下的风致振动惯性力最大值,从而为该高层建筑的设计提供了风荷载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SMA 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和输电塔的振动特性,提出应用SMA 阻尼器对输电塔风致振动进行控制。应用有限元软件建立输电塔和阻尼器的有限元模型,基于Matlab 软件,采用线性自回归滤波器法模拟随机脉动风荷载的时程样本;应用能量法计算所需阻尼器数量,根据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和输电塔结构特点设计不同的阻尼器布置方案;对不同方案进行结构风致振动瞬态响应仿真,提取各方案控制点位移和加速度时间历程进行比较分析。模拟了多种风荷载,进一步对各方案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MA 阻尼器对输电塔风振控制效果较好;将阻尼器布置在塔头上,可有效控制塔顶位移,减振率在28%以上;在塔身上布置阻尼器,可有效控制塔顶加速度,减振率在66%以上。通过综合比较,选出了阻尼器的最佳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7.
高耸结构考虑风与结构耦合作用的非线性风振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在通常的结构风振计算中不考虑风荷载与结构的耦合作用,但是对基频较低的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风与结构的合作用不容忽视。根据风的统计特征,将风速模拟成时间的函数,然后在结构的运动微分方程中考虑风速与结构速度的耦合作用,采用逐步积分法在每一时间步内求解方程,最后得到结构的风振响应。算例表明对高耸结构应考虑风与结构的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参振振型对大跨屋盖结构风致响应和风振系数的影响,根据对某体育馆进行风洞刚性模型测压试验所获得的数据,计算了该体育馆屋盖结构的风致响应及风振系数,进而研究了参与计算的振型数量对于风致响应和风振系数分析结果的影响,并且对比分析了考虑各振型交叉项的CQC法和不考虑振型交叉项的SRSS法时的分析结果,发现是否考虑高阶振型对体育馆屋盖结构的风致响应与风振系数的计算结果有一定的影响,而振型交叉项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9.
分析计算了在地面的振动波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层住宅楼的楼体倾斜角θ背侧的混凝土框架产生范性改变的趋势,以及倾斜角θ的增大与加速趋势;定性分析了楼房的地基出现的不对称塑性沉降。由此得出结论:楼体在强震中的抗震能力与震前楼房倾斜角的变化有明显关系。因此,对楼房的倾斜角进行实时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