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诗,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盛唐之诗则为峰上的奇葩,李白、杜甫即是照耀这高峰的两个璀璨的星座,正所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相似文献   

2.
论李白杜甫诗歌的盛世悲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史之乱前,理想的颂扬与现实的悲慨是李杜诗中两个相互依持的情感向度,后即本所指的盛世悲音,具体内容包括处盛世而发危言、现卖批判、身世悲慨三个方面,这类诗歌悲壮豪迈与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虽然都以悲情为情感内核,但却与衰世悲音的萎靡颓废、轻艳单薄截然不同,分别呈现出刚性之美与沉厚之美。  相似文献   

3.
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人民,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本文主要从诗歌创作方法、诗歌风格、诗歌表现意象三个方面比较了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干谒之风非始于唐,却在盛唐时期最为风行,此期的两位大诗人李白、杜甫亦未能免俗.李白不屑科举走上千谒之途,杜甫则是科举失利方入干谒者之列.他们二人在干谒时段上有长短差异,在对于谒结果的认识上亦有所不同,但他们事干谒时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荷,然而无论怎样李白和杜甫在入仕心态上都是积极的.虽然他们都事干谒,却依然不减他们卓然大家之风范.  相似文献   

5.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兼容并包文化氛围下孕育出的两朵奇葩,他们的山东之作无论题材内容,还是风格意象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李白取材广泛,随处着笔,主要描写求仙、任侠及帝师形象,诗风豪放飘逸,意象丰富,深深地烙上了齐文化的烙印.杜甫积极乐观,对仕途充满信心,作品包括狂放漫游的写景诗,更多的是蓬勃昂扬的言志之作以及稍流露出的仁者情怀,多为温雅雄浑之作,呈现出沉郁的端倪.意象活泼灵动,体现出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印迹.  相似文献   

6.
论李白     
在群星灿烂的中国诗坛,李白可以说是最惹人注目的第一颗巨星,他与友人杜甫一起,出现在八世纪的中国,开创了唐诗的黄金时代,李杜并称,屹立于中国文学史的最高地位。  相似文献   

7.
干谒之风非始于唐,却在盛唐时期最为风行,此期的两位大诗人李白、杜甫亦未能免俗。李白不屑科举走上干谒之途,杜甫则是科举失利方入干谒者之列。他们二人在干谒时段上有长短差异,在对干谒结果的认识上亦有所不同,但他们事干谒时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荷,然而无论怎样李白和杜甫在入仕心态上都是积极的。虽然他们都事干谒,却依然不减他们卓然大家之风范。  相似文献   

8.
李白杜甫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人第一,天才加勤奋是基础;多种思想兼收互补,以儒家思想为主是其重要因素;强烈持久的爱国主义激情则是其根本原因;长期的漫游和漂泊是其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刘立冬 《科技信息》2012,(34):230+237-230,237
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唐代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他们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深远。通过选取李、杜二人的典型诗歌作品,从思想感情、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三个层面,对李、杜诗歌艺术风格的差异进行了辨析比较。  相似文献   

10.
徐晓燕 《科技信息》2010,(10):149-149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从古至今,人们多称赞的是这位伟大诗人的浪漫主义精神,而很少论及他的现实主义,甚至有人还对他给予了不公正的评价。本文从李白第一次入长安前,在长安时,离开长安后三个阶段对他的现实主义作为论述。  相似文献   

11.
易卜生《玩偶之家》与女主人公娜拉的形象给了郭沫若宝贵的启迪。他的历史剧代表作《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中的主人公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娜拉的叛逆性格,是娜拉带郭沫若走近易卜生,而这其中的距离远近又与郭沫若本身的思想个性不无关联。从易、郭剧作中个人主义的人物风采,以及易、郭两人的女性观,探讨了易卜生对郭沫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是我国五四诗坛的一位巨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所接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庞杂,本文从少时与英国文学的最初接触,浪漫主义美学观的形成,文艺批评思想的形成。对英国作品的翻译活动及在英国文学影响下的戏剧创作这五方面探讨和系统梳理郭沫若先生与英国文学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说明其接受过程中中西文化的碰撞及作家的主体选择性,并指出西方浪漫主义概念在中国的误用:中国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实是抒情主义。  相似文献   

13.
杜甫在诗中喜用“自”字。在其诗中,“自”字可以当代词,也可以当介词。当它作为代词,指代物的时候,诗中的“物”成为和人一样的独立的主体,拥有了独立的情感和意志,诗中世界成为了“二元主体”的世界。诗中空灵澄明的意境得以深化,诗歌的艺术空间得以拓展。这种物的独立和海德格尔诗学中所推崇的人与物的“敞开”,有殊途同归之妙。略有不同的是,杜甫对国家和百姓的不能忘怀,使得他的个人意志虽然在某些时候弱化,但始终没有丧失,这使他和海德格尔诗学中那完全“自在生存的人”是不同的。但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4.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周恩来在武汉、重庆、上海等地,多次参加鲁迅逝世和郭沫若诞辰的纪念活动,同时结合当时的革命任务和形势特点,发表重要演说和文章,对鲁迅与郭沫若的思想和精神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科学的评价,认为二位伟人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革命战友,“各人自有千秋”。  相似文献   

15.
两唐书《杜甫传》都给予了杜甫相当高的评价。比较而言,《新唐书·杜甫传》对材料取舍更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倾向性,评价也较为客观全面,对杜甫也更加推素,从中能看出《旧唐书》重文、《新唐书》重质的不同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对文艺的功利观念在表达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他反对创作动机上的艺术功利论 ,却积极肯定文艺所具有的客观社会价值。他虽主张创作过程是一个特定人格的真诚流露 ,但他对作家人格的要求以及他自己的人生理想却是博施济众、关切现实、积极进取等这些中国传统精神。如果忽视甚至忘记了郭沫若文学价值观的特定语境 ,就不可能对郭沫若文学价值观作出恰当的审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彭桂萼不仅是边疆教育实践家,也是杰出的云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和著名的抗战诗人。20世纪30~40年代,彭桂萼和郭沫若、臧克家等人书信往来,感情真挚,志同道合,共同为抗战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亲情是成就伟大杜甫的重要人格基石。品读杜甫的赠亲、怀亲诗,可以看到诗人对亲情、宗族血缘和亲戚关系的理解,可以还原诗人的生活处境和心情,可以分析其思想人格中的责任意识、伦理意识和家国意识,可以走进诗人真实的心灵世界并透视其伟大的人性光芒。  相似文献   

19.
杜甫家庭亲情诗表现了诗人至性至情的心怀和对家庭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其中浓郁的家庭伦理观念,更能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诗人的独特个性,使我们更真切更全面地走近和了解杜甫。  相似文献   

20.
简要寻绎了苏过成材之因,认为作为三苏后人中最承家风者,苏过的人生与作品本应受到世人的关注,然迄今学界对苏过的研究少之又少。故而美学分析了《斜川集》的选材和旨趣,揭示了苏过诗文哀愁患忧、大节大义的美学蕴藉,展现了苏过平实空灵的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