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主要对测试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性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在阐述了软件安全性测试关键技术及方法的基础上,完成了智能网联汽车软件测试架构的构建,该测试架构基于云平台,阐述了各功能模块的实现路径,为完善智能网联汽车软件测试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首先介绍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背景,总结其通信场景及关键技术需求,介绍4G/5G网络满足V2X需求的技术架构和标准进展,并探讨运营商基于V2X的相关网络部署策略、产品和服务趋势.  相似文献   

3.
从智能网联(ICV)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行业挑战出发,提出了智能网联1.0和智能网联2.0的概念以及相应的发展思路。随后介绍了如何通过泛V2X实现智能网联1.0阶段突破以及通过车城网平台实现双智,并提出智能网联2.0的愿景是构建基于智能网联的交通实时数字孪生以及面向双智的实时数字孪生城市。最后,着重介绍了面向双智的实时数字孪生城市的构建方法以及相关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4.
刘宗巍  匡旭  赵福全 《电讯技术》2019,59(1):117-124
V2X(Vehicle-to-Everything)通信技术是智能交通和智能汽车的支撑技术之一,但目前仍然面临技术路线不明确、政策发展滞后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推广。系统阐述了V2X技术的内涵和重要作用,重点解析了专用短程通信(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DSRC)和基于蜂窝网络的车辆对外通信(Cellular-V2X,C-V2X)两类V2X主要技术路线的特点和当前问题,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产业化活动的最新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V2X技术发展的关键趋势,从而为国家制定V2X相关政策法规、企业明确技术战略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智能化+网联化"为代表的智能网联汽车正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传统汽车企业,还是新兴科技企业,都在加快相关产业布局,推进商业化进程。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一次重大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本文将就智能联网汽车的信息安全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6.
庾朝富 《电子测试》2020,(17):97-98
本文将从智能网联汽车总线网络架构、信息技术安全、通信标准、决策系统深度融合等方面存在的挑战进行详细的讨论与分析,仅供各位同仁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郜富晓 《移动信息》2024,46(3):172-174
智能网联汽车集人工智能、车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于一身,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传统汽车无法提供的新功能,让用户获得了比传统汽车更智能、舒适、便捷的用车体验。但是,智能网联汽车需要实时联网,深度依赖网络,存在诸多安全风险,需要予以重视。文中分析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风险,并提出了制定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标准、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建立常态化的风险评估机制、提升车企技术水平、应用标识密钥技术、确保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等对策,以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9.
陈山枝 《电信科学》2022,38(7):1-17
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企业主导的蜂窝车联网(cellular vehicle-to-everything,C-V2X)国际标准,该标准解决了车车间及车路间的低时延和高可靠通信难题,兼具技术和产业优势,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已形成领先优势。在澄清车联网的相关概念、5G与C-V2X、车联网与车路协同、车联网与无人驾驶、单车智能与网联智能等相互关系的同时,阐述了本文的观点。进而,为抓住全球汽车产业革命和我国交通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提出了我国基于5G+C-V2X的“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协同的云”的车路云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从智能网联辅助驾驶到智能网联无人驾驶及与智能交通融为一体的发展路径。最后,分析了相关产业进展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概览,研究了智能网联汽车在车内系统、车外系统信息交互、云端系统和外部设备4个维度,详细分析了智能网联汽车通信和信息安全的漏洞与威胁风险.通过有针对性的安全防护策略,形成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通信和信息安全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车联网作为物联网的衍生品,在未来智能交通中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人们未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介绍了从物联网到车联网的发展过程,诠释了车联网的概念、分层的体系架构以及构成要素,通过与现有的智能交通系统、车载信息终端以及车辆自组织网络等几种车辆控制系统进行对比,分析了车联网独有的特点和优势所在,指出了车联网发展的几个关键技术,最后通过一个案例对车联网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地表穿透合成孔径雷达(GPSAR)工作在低频区,具有地表穿透获得浅埋目标二维高分辨图像的能力。利用车载前视GPSAR可以在前进过程中对前方地雷和雷场进行远距离快速探测,是探雷的发展趋势。由于相干斑噪声会影响目标检测,该文研究了适合车载前视GPSAR的多视处理,提出了地距平面聚焦BP算法和地距平面图像折射和色散影响校正方法。提出的方法能解决多视处理中图像配准和浅埋目标二层介质成像问题。通用Rail-GPSAR实测数据对车载系统实际工作情况的模拟,验证了该文提出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图像的等效视数和辐射分辨率。  相似文献   

13.
机载多通道SAR-GMTI的杂波抑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杨垒  王彤  邢孟道  保铮 《电子与信息学报》2008,30(12):2831-2834
该文研究机载多通道合成孔径雷达地面运动目标检测中的杂波抑制问题。杂波抑制是地面运动目标检测的重要问题,而通道间的相干性是影响杂波抑制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多通道系统来讲,通道之间无论是通道特性还是天线的方向图都会存在差异,影响通道间的相干性。为改善杂波抑制比,该文通过通道均衡来提高通道间的相干性,并利用自适应相消的方法进一步抑制杂波。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V2X车联网技术作为物联网的具体应用,同时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V2X技术在中国也得到了飞快的提升.本文通过对V2X技术的分析与讨论,对现有的V2X技术进行了一个总结.首先通过分析V2X概念及车联网的Ad hoc网络结构与分层网架构,进一步介绍了V2X车联网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并阐述了V2X在实际交通中的几个重要应用,最后通过分析车联网在技术上的关键问题,希望能为车联网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基于距离向多孔径接收的宽测绘带合成孔径雷达(SAR)方法在理论和仿真上已经被证明是一种精度较高,应用前景较好的宽测绘带SAR方法。在以往的研究中对该方法的信噪比分析只是通过矩阵的条件数来定性地分析系统的信噪比,这样就得不出信噪比的定量解析表达式,也无法给出系统信噪比的最优设计准则。本文通过Vandermonde逆矩阵的解析表达式推出了系统信噪比的解析表达式,证明了系统信噪比的极限值,并且给出了系统信噪比的最优设计准则。最后给出了几个符合信噪比最优准则的系统方案,并计算了系统信噪比改善曲线,验证了最优准则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微型SAR的数字下变频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微型SAR实时成像样机的设计中,对雷达回波在中频进行采样,然后采用数字下变频技术实现正交解调,可以减少系统的复杂性,提高雷达的数字化程度和性能。该文针对微型SAR方案中数字下变频设计中的难点,即采样频率高达2 Gsps,带宽900 MHz,实时处理的难度很大,根据具体设计参数优化了数字下变频的实现结构,重点比较了并行FIR滤波器和快行FIR滤波器的差别,然后在FPGA中编程实现了数字下变频模块,给出资源占用情况、运行速度和量化噪声影响,最后给出在微型SAR技术项目中的实际应用结果,理想的成像结果表明了该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多相滤波在合成孔径雷达数字正交解调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一般的雷达和通信系统中,实现中频或射频的直接采样,需要完成数字正交解调过程,数字乘积检波(DPD)是实现数字正交解调的一种工程上易于实现的方法,但该方法获得的I/Q数据是需要修正的。该文结合合成孔径雷达信号处理,提出了多相滤波法来修正通过DPD获得的I/Q通道数据,并和Bessel滤波进行了比较。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灵活,且工程上易于实现;在滤波器阶数相同的情况下,多相滤波器的最大绝对修正误差为5.839410-4,而Bessel滤波的最大绝对修正误差为9.30710-4,而且,多相滤波很容易实现非等距滤波。  相似文献   

18.
机载双站合成孔径雷达Chirp Scaling成像算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在分析机载双站SAR回波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常规单站SAR的Chirp scaling成像算法思想,推导出了双站SAR的Chirp scaling成像算法。对双站SAR的Chirp scaling成像算法进行了误差分析。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RD和CS算法的SAR噪声干扰效果评估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针对RD与CS两种成像算法的差异,首先分析了两种算法在压制性噪声干扰环境下信号与噪声干扰的成像处理增益,推导出两种算法的信号-干扰功率比(信干比)处理增益公式并进行了分析。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采样率仅略大于信号带宽条件下,RD和CS成像算法的信干比处理增益基本一致;在过采样条件下,RD算法由于两维匹配处理从而获得比CS算法大的信干比处理增益,但如果对过采样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后,CS算法的信干比处理增益与RD算法一致。最后,采用对计算机仿真数据和真实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验证了该文的理论分析和结论。  相似文献   

20.
该文根据合成孔径雷达的三路定标设计,提出了基于内定标信号的收发系统幅相误差的提取和校正方案。与从雷达回波数据中提取系统相位误差的方法相比,该方案具有两方面的优越性:提取误差不受地物特性的限制,使用方便;不但可以提取相位误差,还可以提取系统幅度误差。经验证该方案能大大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