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手作模型来确定构型的方法——兼谈构型式的画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家知道,确定具有手性中心(大多数情况下是手性碳,也称不对称碳,以C~*表之)旋光异构体化合物相对构型的方法有两种:L/D法和S/R法。L/D法是以甘油醛(它是最简单的糖类,糖类是旋光异构体研究得最早的代表)为标准来确定的。由于这种体系对构型的命名不仅有其局限性,而且有时混乱不清和使人迷糊(由于篇幅有限,这个问题可参看资料)。为了解决L/D体系构型命名法所造成的困难和混乱,Cahn和Ingold等化学家建议一个涉及连接在C~*上的基的先后顺序的方法,称之为S/R法。按照这个议定的规则,把最小  相似文献   

2.
杂环化合物种类繁多,过去对命名原则意见分歧,用音译,还是用汉栖-魏德曼法的引伸法(extension ofHantzsch-Widman system)来命名,不能统一。 60年《原则》(即1960年《有机化学物质的系统命名原则》)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因而命名比较混乱。这次修订过  相似文献   

3.
热诱导相分离法制备亲水性乙烯-丙烯酸共聚物微孔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择 3种不同丙烯酸含量的乙烯 丙烯酸共聚物 (EAA)为原材料 ,二苯醚 (DPE)为稀释剂 ,采用热诱导相分离法 (TIPS)制备了亲水性高分子微孔膜 .接触角实验证明 ,EAA为亲水性高分子材料 .利用熔点仪根据浊度的变化测绘出 3种不同EAA/DPE体系的双结点线以及通过DSC得出相应 3体系的结晶温度曲线 .实验结果还表明 ,随着乙烯 丙烯酸共聚物中丙烯酸含量的增加 ,结晶温度曲线向低温方向移动 ,相对应的膜孔直径也增加 .此外 ,随着EAA DPE体系中EAA初始浓度的逐渐增加 ,膜孔直径逐渐变小 ,当体系中EAA初始浓度高于 5 0 %时 ,不再出现微孔结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测定了Ne-Ks-Q-H_2O体系在P_(H_2O)=5khar下二氧化硅不饱和区域的相图,发现了在霞石—长石结晶分界线上的最高熔融温度(Ne_(37)Ks_(37)Q_(26),715℃).在Ne-Ks体系中固相线与离溶线相交,导致了霞石、六方钾霞石的结晶分界线从Ne-Ks连线延伸至Ne_(25),Ks_(51)Q_(24)在630℃组成“三元系”共结点。高压下富钾熔体的结晶路线可以用来解释天然富钾碱性岩的结晶过程。  相似文献   

5.
含有不同价态的同一元素原子的化合物命名法在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化合物中存在不同价态同一元素原子时的命名方法,称为λ-标志法(lambda convention)。本法的初议曾发表于1982年,最后修订稿由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协会的有机命名小组于1983年讨论定稿,并发表于1984年。现节译于下,供国内化学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吴军  黄娟 《大学化学》2014,29(1):74-77
桥环化合物系统命名法中的环数是指其形成开链骨架时开环的最少次数。在空间几何上将不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几何圈形称为环(几何环)。系统命名法中的环数与几何环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化學十三卷1,2兩期登載了黄新民先生关於雜環化合物命名的意見,又在同誌十三卷4期看到杜作棟先生的意見,在此我想談一談我的一些不成熟的見解。 (一)關於杜作棟先生所提出的幾點 (1)對黄先生命名法不能一望而知為雜  相似文献   

8.
含磷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特别是四十年代之后,磷有机化合物的应用日益广泛,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化合物被合成出来。因此,如何正确地命名这些化合物,使其成为一个既合乎选辑又简单明了,既严紧而又统一的命名系统,显然是十分必要的。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则可循。1892年通过的日内瓦命名法基本上没有涉及这一问题。只是在其第34条规则中提到,对于膦、胂、(月弟)等仍保持其传统的名称。在1930年的列日国际化学会议所通过的“国际有机命名法”及1938年罗马  相似文献   

9.
张旭锋  吴文辉 《化学学报》2009,67(20):2381-2384
将阴离子疏水缔合丙烯酰胺共聚物P(NaAMC14S-b-AM)与阳离子蠕虫状胶束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水杨酸钠(CTAB/NaSal)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制备了新型的缔合增粘体. 由稳态剪切和动态流变实验结果得出: 自组装体系在80 ℃下仍具有显著的协同增粘效应, 其流变行为符合Maxwell模型. 同蠕虫状胶束相比, 自组装体系的稳态模量G0、力学松弛时间τR和缠结点密度ν都有增加, 由此分析缔合体系中两组分间形成了相互缠结的网络结构, 在链缠结处共聚物主链上的疏水侧链嵌入到了蠕虫状胶束的内核.  相似文献   

10.
结晶学是在18世纪末作为一门学问形成的。1784年,阿尤伊(Rene Just Hauy 1743—1822)发表的题为“Essai dune theorie sur la structure cristaux”一文,这是从几何学的角度,详细论述晶体结构理论最早的一篇论文。阿尤伊不仅确立了晶型分类和命名法的体系,而且还提出了与晶型及其内部结构(即物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相关的理论。阿尤伊认为,如果将具有各种晶型的天然矿物,分别持续地分割下去,最终可以得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等温溶解平衡法,研究了Na+, K+, Mg2+//Cl-, SO42-, NO3-, H2O六元体系在25℃、氯化钠饱和时的相平衡关系,测定了溶解度数据,并绘制出相应的相图. 研究表明: 25℃时,该体系在氯化钠饱和的区域里存在8种复盐,有15个两盐结晶区,25个零变量点;零变量点中只有一个共结点,为Mg(NO3)2?6H2O、NaCl、MgCl2?6H2O、MgSO4?(1~6)H2O、KCl?MgCl2?6H2O五盐共饱点,其余为反应点.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新疆硝酸盐卤水矿蒸发析盐规律.  相似文献   

12.
董文进  姜继森  谢美然 《化学学报》2010,68(21):2243-2249
采用开环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组成的聚(乳酸-乙醇酸)(PLLGA)共聚物, 并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拉伸试验, 对PLLGA共聚物的化学结构、相结构、热性能、力学性能和形状记忆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分析了其形状记忆效应的微观机理. 研究表明, 通过调整PLLGA共聚物的组成, 可获得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形状记忆效应. 对PLLGA90/10和80/20, 由结晶部分及大分子链之间的缠结点共同作为固定相, 无定型部分作为可逆相. 而对PLLGA70/30和60/40, 仅由大分子链之间的缠结点作为固定相, 其无定型部分均作为可逆相. 综合而言, PLLGA80/20具有最好的形状记忆效应.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偶氮安替比林Ⅲ,或按系统命名法为3,6-二(安替比偶氮)-4,5-二羟基-2,7-萘二磺酸试剂,探讨该试剂与铜(Ⅱ)显色的适宜条件及其共存离子的影响,提出了测定铜的显色反应体系.在pH为10.0~11.5范围内,铜(Ⅱ)与试剂形成1:1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90nm,表观摩尔吸光率为5.1×104L·mol-1·cm-1.铜的质量浓度在50μg/25 mL以内符合比耳定律.方法已用于铜矿及铝合金中铜(Ⅱ)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1787年9月,在巴黎出版了一本书,它已影响了化学两个世纪。这就是盖顿(L.B.Guyton de Morveau)、拉瓦锡(A.L.Lavoisier)、贝托雷(C.L.Berthollet)和福克劳厄(A.F.de Fourcroy)合著的《化学系统命名法》(Methode de nomenclature chimique)。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已出版发行(以下简称《原则》)。此《原则》重点修订了“杂环化合物”的命名,这将对杂环化合物中文名称的统一具有规范作用。但由于杂环化合物内容繁杂,此《原则》比较简单,实际上仍不能适应我国当前科学发展的需要。鉴于此《原则》是结合我国文字特点,并适当照顾长期使用的习惯,参考IUPAC 1979年公布的《有机化学命名法》而修订的,故本文以条环化合物的中英文名称  相似文献   

16.
邵琼芳  董明 《化学教育》2001,22(12):21-22
聚合物系统命名法一直被认为比较繁琐 ,因此得不到推广使用。而飞速发展的高分子科学技术和日益增加的聚合物品种 ,又迫切需要对聚合物进行系统命名。常用的习惯命名法不但容易引起混淆 ,而且已经很难满足众多聚合物的要求。要解决这个矛盾 ,使系统命名法被广泛采用 ,笔者认为只有从源头抓起 ,即从教材和教学入手 ,使学生真正掌握并使用这种命名方法。这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系统命名法就会逐渐被接受和采用。笔者积多年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的教学经验 ,在聚合物系统命名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使繁琐复杂的系统命名法很快被学生接受并…  相似文献   

17.
邵琼芳  董明 《化学教育》2001,22(12):21-22
聚合物系统命名法一直被认为比较繁琐,因此得不到推广使用.而飞速发展的高分子科学技术和日益增加的聚合物品种,又迫切需要对聚合物进行系统命名.常用的习惯命名法不但容易引起混淆,而且已经很难满足众多聚合物的要求.要解决这个矛盾,使系统命名法被广泛采用,笔者认为只有从源头抓起,即从教材和教学入手,使学生真正掌握并使用这种命名方法.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系统命名法就会逐渐被接受和采用.笔者积多年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的教学经验,在聚合物系统命名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使繁琐复杂的系统命名法很快被学生接受并掌握,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此愿与专家同行共同探讨提高.  相似文献   

18.
吴国庆 《化学教育》1997,18(12):42-43
本刊曾报道过,1994年8月31日,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 )的无机化合物命名委员会的来自12国的20名成员讨论了超锵元素的第101号元素至109号元素的命名问题,并一致通过建议将这些人造元素命名(见表内“1999年命名”)。但是,美国化学会对此有保留意见,并提出了一个命名(见表内“ACS命名”)。  相似文献   

19.
曹桐源 《大学化学》1992,7(4):27-28
配合物这部分内容,在无机化学及普通化学的教学中占有一定的份量,且可以预期,其重要性及内容篇幅将会逐渐增加。配合物的化学式及命名是学习配位化学的入门基础,因此对于初学者有必要正确地、规范地进行传授,使之正确掌握。国际上IUPAC无机化学命名法委员会制定了1970年规则;中国化学会于1982年公布了“无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以下简称为“原则”)。在这些规则或原则未作修改以前,理应作  相似文献   

20.
周兴喜 《化学教育》1989,10(4):56-58
人类至今已发现109种元素,记忆这些元素名称是学习化学者的必要入门,化学元素的命名同其它事物一样,存在一定的规律.这是因为每类元素的命名都有一定的含义.化学元素(英文)命名含义包括纪念某些人物(真实的或传说的)、纪念某些地方、依据天体名称和表示某元素的特性等几类.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记忆元素的命名、性质、符号以及使用.一般来说,元素的发现者有命名该元素的荣誉,但是,最终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确定合适的命名及符号.IUPAC规定新的金属元素(英文)命名中-ium为后缀,但许多元素早在此规定发布前就发现了,因而有些元素并无此后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