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风暴沉积系列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作者等近10年来实地调查和室内测试数据的综合研究,论证了长江三角洲滨后沼泽低地、滨岸贝壳沙堤、潮坪、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等不同地貌、沉积相带发育了一套风暴沉积系列,特别是正常波基面以上,丘状交错层理的发现,更显示了长江三角洲风暴沉积模式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西藏地区特提斯中生代沉积特征及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地层、沉积体系和古构造的特征可将西藏特提斯划分为9个沉积盆地。各盆地的沉积特征与演化特点很好地表明了西藏地区的板块构造格局。研究表明班公湖-丁青断裂带为板内转换边界,雅鲁藏布江活动陆缘具有“山弧”边界性质,而非海沟-岛弧-弧后盆地体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位于西昆仑北带奥依塔格-库尔良晚古生代(弧后)裂陷盆地塔西南缘铅锌矿带典型矿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出该矿带各个矿床(点)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矿物共生组合(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以及相似的组构特征。主要结构包括草莓状结构、骸晶结构、自形晶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交代结构及揉皱结构等;构造包括浸染状构造、流动构造、条带状构造、脉状构造及角砾状构造等,这些组构特征的共性表明成矿作用均具有多期多阶段的特征,并指示出热水沉积成矿兼有后期热液改造的结构构造特征。结合野外地质特征,该区铅锌矿床形成经历了同生沉积与后期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研究全新世沉积特征,滨海平原网格状水系中纵浦与古岸线走向平行的对应关系,杭州湾北岸的水动力状况以及古文化遗址分布等方面,论述在距今7000—4000年期间,该砂堤南端仅展至金山卫附近近海,末端为向西北偏转的复合反曲砂咀;并对该时期内金山卫以西的古岸线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太湖形成演变与现代沉积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太湖湖泊基底为黄土物质所组成,在黄土层之上,有许多被淹没的河道和洼地,并有新石器及古文化遗址,这就表明,太湖原是在一个冲积平原基础上,因渲泄不畅而积水成湖的。它并非如过去所报道的由泻湖演变而来。湖泊现代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湖泊南部、西部沿岸及湖中心局部地区,其类型主要是吞吐流沉积、风生沿岸流沉积及风暴流沉积,局部湖湾地区有滨湖沉积。东太湖泥沙平均沉积速率约为1.7—1.8mm/a,西太湖平均沉积速率约为0.41mm/a,仅是东太湖的23%。  相似文献   

6.
原子层沉积是一种新兴的气相薄膜沉积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微电子、能源、光学以及催化等领域.研究和理解原子层沉积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机理对于沉积高质量薄膜及其应用至关重要.光电子能谱作为一种表面分析技术,可用于原位检测原子层沉积反应过程中的表面化学变化,为原子层沉积机理研究及新型原子层沉积方法的研发提供重要的基础.本文首先介绍了原位光电子能谱的工作原理及设备构造,之后分类阐述了应用原位光电子能谱在薄膜生长过程的表面化学反应机理、初始生长过程的基底效应、薄膜生长行为模式研究、前驱体表面热解过程及影响以及界面能带结构等原子层沉积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光电子能谱在未来原子层沉积机理研究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马坑铁矿——一个海相火山热液-沉积型矿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马坑铁矿床产出地质环境、产状特征、原生矿石类型及其结构构造的研究,阐明了该矿床属同生沉积成因,矽卡岩只是成矿后的热液迭加。并根据地质测温、矿石物质组分及成矿过程锰、铁分离等地球化学特征,论证了马坑铁矿为火山热液-沉积矿床。稳定同位素研究证明了成矿热流体为“岩浆水”与海水的混合。  相似文献   

8.
东海碎屑矿物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东海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海底表层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组成、成因、分布特征,讨论了碎屑重矿物群、重矿物组合类型以及碎屑矿物组合分带对沉积地段古地理环境、海底矿产、沉积相及区域构造等方面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近些年来在华北北部地区进行的大量深部探测工作,研究了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电性结构、热结构,以及地壳、莫霍界面和上地幔高导层构造,表明本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与地壳上地幔的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认为,由于软流圈的强烈不均匀活动引起了莫霍界面的巨大变化,导致基性岩浆大量溢出、地壳增温、下地壳出现蠕变、上地壳侧向扩张、浅部张性断裂大量发育,其倾角随深度变缓,地表下沉接受沉积。  相似文献   

10.
江苏阜宁西园全新世风暴沉积与海岸沙丘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苏阜宁西园地区的“西冈”堤状砂质堆积体,往往被认为是典型的“贝壳砂堤”,实际上,它是由成因不同的两大部分所组成:下部为障壁沙坝主体,其主要部分为风暴沉积,形成于6700—5500 aBP间;上部为海岸沙丘,由风成沙、古土壤序列及丘间泥炭堆积组成,发育于5500 aBP以来,以阜宁西园剖面为代表的障壁沙坝和以建湖庆丰剖面为代表的坝后潟湖,构成了苏北中部平原的沙坝-潟湖体系,沙坝与潟湖的发育具有明显的关联性与一致性,与中全新世以来的海面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华北平原古河道的形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判读、遥感影象标描、历史地理资料考证、野外调查与描绘、岩芯样品分析测定等手段,对华北平原埋深50m以内的古河道进行了复原与分期、断代研究.发现该地区古河道有着典型的河流相沉积标志,其发育程度严格受基底构造控制,形成与演变完全受地理环境制约,人类活动对河道变迁与古河道的形成起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福建莆田海岸沙丘岩——Ⅰ.沉积构造与古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福建莆田后石井海岸沙丘岩由三个沙脊组成。本文记述了这些沙脊的形状与沉积构造,并在讨论其成因的基础上重建了古沙丘类型与古风向。本文认为,它们是中全新世末盛行的东北季风吹扬海滩沉积物再堆积所形成的有植被沙丘与风影沙丘,古今风向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以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TNTs)为基底,利用脉冲电沉积的方法将Ni纳米粒子沉积在TNTs管内,通过循环伏安法将Ni转化为铁氰化镍(NiHCF),构造了新型的非酶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NiHCF/TNTs修饰电极)。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传感电极的灵敏度为663μA/(mmol cm2);响应电流与葡萄糖浓度在1~23m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在低浓度检测下,线性范围为2×10-3~1.0 mmol/L;检出限为0.5μmol/L。本传感电极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疏水表面及其减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述了疏水表面及其减阻的基本原理,概述了国内外研究者构造疏水表面所采用的技术工艺及最新研究成果。对疏水表面用于减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现阶段疏水表面存在的不足以及用于减阻所面临的问题,提出采用气相沉积结合原位反应渗透等工艺制备疏水、耐磨、耐腐蚀、结合力好的减阻疏水表面。  相似文献   

15.
非晶态Ni-Ce-P合金的共沉积与耐蚀性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江  蒋雄  江琳才  朱则善 《电化学》2001,7(3):294-301
采用恒电位沉积、循环状安等方法研究了在水溶液中电沉积稀土合金的可能性 ,首次在含有CeCl3的弱酸性NaH2 PO2 镀液中获得了不同铈含量的Ni Ce P合金镀层 ,XPS、AES、XRD和SEM等实验技术表征了镀层的组成和结构 ,极化电阻和腐蚀电位的测试数据表明此镀层与Ni P无定形合金相比 ,具有更强的耐腐蚀能力 ,同时 ,讨论了沉积条件与镀层耐蚀性能的关系 ,结论是 :镀层中铈含量越高 ,其耐腐蚀性能越好 ,此外还对Ni Ce P的共沉积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指出在所研究的电沉积条件下 ,Ni Ce P合金共沉积可以用“诱导共沉积理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6.
对本式铜矿的宏观,特别是微观(矿物包裹体、稳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等)研究表明:矿质来自容矿围岩及下伏地层,而Bi,Pb,Zn还可能是深断裂来源。成矿流体具热卤水性质,其中的H_2O很可能是地层水。S来自海水硫酸盐的细菌还原,C来自海相碳酸盐。有机炭对成矿起了重要作用。康滇地轴上的两条深断裂控制了藻礁碳酸盐含铜建造的沉积,它又是导矿、导热、导卤构造,导致了多层铜矿的形成与改造。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电化学控电位的方法在不锈钢基片上电沉积制备了Bi2Te3-ySey温差电材料薄膜。研究了电沉积溶液中硒含量与薄膜中硒含量的关系,考察了不同沉积电位对电沉积Bi2Te3-ySey薄膜的温差电性能的影响,并采用ESEM、EDS、XRD等方法对电沉积薄膜的形貌、成分及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含有Bi3 、HTeO2 和Se4 的电沉积溶液中,采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可实现铋、碲、硒三元共沉积,生成Bi2Te3-ySey半导体化合物。改变电沉积溶液组成,可控制Bi2Te3-ySey化合物中硒的掺杂浓度。-0.04V沉积电位下制备的Bi2Te3-ySey薄膜较平整、致密,组成为Bi2Te2.7Se0.3。退火处理可提高电沉积Bi2Te3-ySey薄膜的塞贝克系数,且控制沉积电位为-0.04V下制备的Bi2Te3-ySey薄膜退火后的塞贝克系数为-123μV·K-1。  相似文献   

18.
对下扬子区五通组沉积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板块构造为背景,讨论了下扬子地区五通组沉积时的古地理轮廓、沉积特征和沉积相格局;阐述了五通组不仅有陆相沉积,而且有海陆过渡相和海相沉积;进而论述了五通组沉积区或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以及古气候状况.  相似文献   

19.
用旋转园盘电极研究电沉积碲化镉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旋转园盘电极上测定的碲化镉电沉积极化曲线, 转速与沉积电流的关系, 以及X射线衍射分析和表面分析, 确认在比纯镉析出电位正的区域可以沉积得碲化镉。提出了电沉积反应机理, 计算了碲化镉由Te与Cd~(++)生成的标准电极电位, 解释了极化曲线, 并指出制备不同导电类型碲化镉之电位范围。  相似文献   

20.
锂金属因其具有超高比容量(3860 mAh·g-1)以及较低的氧化还原电势(-3.04 V vs 标准氢电极),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然而“无宿主”的金属锂在金属/电解液界面层进行沉积/剥离,不可避免地会生长枝晶,不仅使电极表面电流分布不均,同时可能会刺穿电池隔膜而导致电池短路。通过构造三维集流体/锂金属复合负极可以有效调控锂沉积行为并抑制枝晶生长,从而提升电池的库仑效率、循环寿命以及倍率性能,该领域近年来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总结了基于三维集流体抑制锂枝晶的相关原理和模型;其次针对用于负极的铜基集流体,根据构成三维结构基底单元的维度,总结了三维铜基集流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锂金属负极保护方面的应用;最后,对三维集流体构造复合锂负极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