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们采用半经验的Gupta多体势结合遗传算法,系统地研究了Con(n=3-60)团簇的几何结构特性.我们发现在钴团簇的生长中存在一个类fcc构型与类Ih构型之间的竞争,从n=39开始,钴团簇呈现出明显的Ih生长模式.Con(n=3-60)团簇的幻数为13,19,23,38,55,结合钴团簇的平均最近邻原子间距和平均配位数,分析了钴团簇幻数序列存在的原因.我们发现团簇内部原子具有增强团簇对称性和加强团簇稳定性的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遗传算法结合紧束缚势计算了Pdn(n=2-57)团簇的基态能量及结构.通过讨论团簇的平均束缚能Eb、二阶差分能△2E(n)和剩余能△E(n),发现团簇平均束缚能随原子数目的增加而增大,n为13、22、30、38、41、46和55为其幻数序列.并发现,Pd54为无中心原子的Ih结构,其稳定性略低于Pd55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在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采用广义梯度近似和赝势平面波方法,研究了掺碳团簇C@M12(M=Fe,Co,Ni)的能量特性.所得结果表明:用碳原子替换一个金属原子将提高团簇的稳定性.碳原子在表面的结构比其在中心的结构更稳定,这与块体或大尺寸团簇情况相反.通过分析不同碳掺杂结构的能量分布,发现碳原子在这些过渡金属团簇中的熔解率大小的序列与其在块体中相同. 相似文献
4.
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计算并分析了瘦肉精代表性分子特布他林(L)与8种常见的金属离子M(II)形成的配合物ML(M=Mg,Ca,Mn,Fe,Ni,Co,Cu,Zn)的几何构型、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和反应活性的异同.配合物的结合能以及自然键轨道分析显示,L能与M(II)离子结合成稳定的配合物,N,O原子的孤对电子和金属M的空轨道间相互作用对配合物的稳定性贡献较大.含时密度泛函结果表明,除ZnL基本不变外,其余7种ML分子的紫外吸收光谱峰均较其前体L有较大的红移.密度泛函活性指数显示,形成ML后的反应活泼性均要强于L单体.能量分解分析表明,静电效应是配合物ML反应活性增强的主要贡献项,而立体效应或者交换相关能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以氧氟沙星(ofloxacin,ofo)为配体的锌(Ⅱ)配合物Zn(ofo)2(H2O).2H2O,报道了锌配合物的单晶结构: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9.306(1),b=11.331(1),c=17.787(2),α=92.667(1)°,β=94.898(2)°,γ=92.071(2)°,V=1865.1(3)A3,Z=2,Dc=1.496 mg·m-3,畸变的四方锥形配位几何构型,其中锥顶上的氧原子来自水分子,锥底的4个氧原子来自两个氧氟沙星的羧酸根和酮基;探讨了该配合物的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固体荧光光谱性质,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液体稀释法测定了药物配体和配合物对两种革兰氏阳性菌和两种革兰氏阴性菌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与药物配体的抗菌活性相近. 相似文献
6.
7.
采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G(D)水平上对白藜芦醇甙(白藜芦醇与葡萄糖形成的糖甙)进行全优化Opt和频率Freq计算,结合有机结构知识和统计热力学原理,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利于药物与受体作用形成电价和共价配合物,以发挥药理作用的几何结构依据和空间效应的依据.并结合热力学数据(平动和转动)得出了白藜芦醇甙的熵增效应,为药物与受体作用增加了自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实验分别采用零价铁、镍/铁和钯/铁双金属在水中处理模拟氯苯气体,考察了3种体系的催化脱氯效果.选取钯铁双金属体系研究温度、钯化率及氯苯初始浓度对脱氯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双金属对氯苯的去除率均高于零价铁,钯铁体系脱氯效果最好;低的反应温度有利于氯苯的还原脱氯;氯苯浓度在150~800 mg·m-3时,去除率随氯苯的浓度升高而增大;金属比例在0~0.05%时,钯铁体系的还原脱氯能力随钯化率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9.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M06方法,研究了气相环境下2种稳定构型的丙氨酸(Ala)与Ca2+配合物的手性转变及水分子的催化。研究发现,Ala_1·Ca2+的手性转变有a和b 2个通道,a通道是α -氢只以羰基氧为桥迁移;b通道是α -氢迁移到羰基氧后,氨基上的质子在纸面内侧向α -碳迁移。Ala_2·Ca2+的手性转变有a、b、c、d 4个通道,a和b通道分别是羧基内质子迁移后,α -氢只以羰基氧为桥迁移和α-氢迁移到羰基氧接质子从氨基氮向α -碳迁移;c通道是钙与氮的配位键断裂后,α -氢向氨基氮迁移;d通道是钙与氮的配位键断裂后,Ala_2·Ca2+向Ala_1·Ca2+异构,再接Ala_1·Ca2+的手性转变。势能面计算表明,Ala_1·Ca2+手性转变的a通道具有优势,总包能垒为134.8 kJ·mol-1,Ala_2·Ca2+手性转变的d通道具有优势,总包能垒为235.3 kJ·mol-1;水分子的催化使能垒分别降至40.8和141.3 kJ·mol-1。结果表明,Ca2+对Ala的手性转变具有催化作用,水分子对丙氨酸Ca2+配合物的手性转变具有极好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M06方法,研究了气相环境下2种稳定构型的丙氨酸(Ala)与Ca2+配合物的手性转变及水分子的催化。研究发现,Ala_1·Ca2+的手性转变有a和b 2个通道,a通道是α -氢只以羰基氧为桥迁移;b通道是α -氢迁移到羰基氧后,氨基上的质子在纸面内侧向α -碳迁移。Ala_2·Ca2+的手性转变有a、b、c、d 4个通道,a和b通道分别是羧基内质子迁移后,α -氢只以羰基氧为桥迁移和α-氢迁移到羰基氧接质子从氨基氮向α -碳迁移;c通道是钙与氮的配位键断裂后,α -氢向氨基氮迁移;d通道是钙与氮的配位键断裂后,Ala_2·Ca2+向Ala_1·Ca2+异构,再接Ala_1·Ca2+的手性转变。势能面计算表明,Ala_1·Ca2+手性转变的a通道具有优势,总包能垒为134.8 kJ·mol-1,Ala_2·Ca2+手性转变的d通道具有优势,总包能垒为235.3 kJ·mol-1;水分子的催化使能垒分别降至40.8和141.3 kJ·mol-1。结果表明,Ca2+对Ala的手性转变具有催化作用,水分子对丙氨酸Ca2+配合物的手性转变具有极好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 对姜黄素粉末中溶剂残留情况进行定量分析. 在优化实验条件下, 建立了甲醛、甲醇、乙醇等21种生产过程中常用溶剂的标准曲线, 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0, 检测限0.001~0.007?g?g-1, 定量限0.003~0.022?g?g-1. 高、中、低浓度下的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1.56%~105.54%. 结果表明, 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 具有较高的回收率和精密度, 相对于传统方法分析目标更全面、应用范围更广. 采用该方法对姜黄素样品溶剂残留进行定量分析, 其结果对姜黄素的生产、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土壤中13种多溴联苯醚的分析方法.对固相分散剂种类、样品与分散剂用量比例、洗脱溶剂及用量进行了选择和优化.最佳前处理条件为:2g样品与4g酸性硅胶固相分散剂研磨10min,混合物装入预先填好4g无水硫酸钠和4g酸性硅胶的玻璃柱中,以50mL正己烷/二氯甲烷(v:v=1:1)混合液洗脱并浓缩至0.5 mL,进GC-MS分析.13种多溴联苯醚在2~200ng·g~(-1)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2).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1%~103%,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5%(n=3),方法检出限为75~950pg·g~(-1),可以满足土壤中痕量多溴联苯醚残留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固相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 建立了海水中痕量莠去津(ATR)及其主要代谢产物脱乙基莠去津(DEA)、脱异丙基莠去津(DIA)和脱乙基脱异丙基莠去津(DDA)的精确定量分析方法. 海水样品在萃取前调节pH至3.0, 然后经HLB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 在GC- MS/MS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并对该方法的线性、检出限、准确度和精密度进行验证分析. 结果表明: ATR、DEA、DIA和DDA在质量浓度为0.5~100.0μg?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 R2均大于0.9990, 方法检出限依次为0.120、0.060、0.060、0.024ng?L-1, 回收率为92.3%~104.7%, 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6.6%. 本文方法具有较好的线性、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 并已成功应用于象山港海水实际样品的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4.
周享春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51(4):421-425
以现场制备的两个Schiff碱(HL1:1-(2-羟基苯甲叉)-1,4,7-三氮杂庚烷,HL2:2-[(2-羟基苯甲叉)氨乙基]-吡啶)为配体,合成了两个Cu(Ⅱ)配合物[Cu(Ⅱ)(L1)(H2O)]BF4(1)和[Cu(Ⅱ)2(L2)2(Cl)2](2),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结果显示:两个化合物都属于单斜晶系和P21/c空间群.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a=0.9759(2)nm,b=1.4448(1)nm,c=1.0979(1)nm,β=101.09(1)°,V=1.5191(9)nm3,Z=4,d=1.642g.cm-3.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a=0.9130(7)nm,b=0.9128(5)nm,c=1.6359(4)nm;β=104.704(3)°;V=1.318885(5)nm3;Z=4;d=1.633g.cm-3.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砂岩碳酸盐胶结物氧同位素数据,并结合沉积-埋藏史,研究须家河组流体活动特征,进行储层致密化分析. 在此基础上,结合烃源岩演化、储层致密化、流体活动等研究,探讨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成藏模式. 认为:须家河组具有形成“连续型”气藏的地质条件,砂岩持续致密化,自烃源岩沉积后持续生烃,流体包裹体的显微观测也表明油气充注在持续进行. 据此认为,须家河组气藏成藏模式是“前期边致密边成藏,后期裂缝发育成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