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分散在高分子介质中的物理显影核层作为影像接受层,是CTP版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线阵CCD及银量测定法研究了三种高分子作为物理显影核的介质对物理显影过程及版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A-Ⅰ、PVA-Ⅱ减慢扩散转移过程并降低版材的反差,而PVP对扩散转移过程有轻微促进作用.此外还用扫描电镜方法观察了物理显影银的表面堆积状态,发现银堆积状态与介质的种类及涂布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高反差是印刷用感光材料的重要特性.本文着重研究了4种化学显影抑制剂对银盐扩散转移型CTP版材反差的影响.结果发现,硫代水杨酸、2-巯基苯并噻唑、6-硝基苯并咪唑和苯并三氮唑等单独使用时,对版材反差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用;而硫代水杨酸与6-硝基苯并咪唑配合使用时,得到了超高反差效果.通过计算,给出了各个抑制剂最佳浓度时的反差系数值.另外,利用线性CCD技术对物理显影过程的研究表明,添加抑制剂扩大了不同曝光级的显影诱导期和显影速率之间的差别,从而提高了反差.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线形CCD(ChargeCoupledDevice)技术、接触角等方法研究了一种长链硫醇化合物对计算机直接制版材料物理显影动力学及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化合物是物理显影过程的抑制剂,在显定合一的加工液中添加该化合物可以显著提高版材物理显影银区的疏水性能。同时,通过表面显微拉曼光谱进一步证明了硫醇化合物在物理显影银表面的吸附增加了版材的亲油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一个线性CCD器件,通过反射光强(Intensity)随CCD单元及反应时间的变化,直接监测感光化学中银盐扩散转移体系中的物理显影过程,主要研究了加工液组分对物理显影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使用KSCN作为银络合剂时,对苯二酚为显影剂,物理显影速率随络合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显影剂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用Na2S2O3为络合剂时,其结果相反;当用尿嘧啶为银络合剂时,显影剂浓度在0.1mol/L时反射光强出现最佳值。与此同时还研究了保护剂、溶液pH值等条件的影响。本文证明了CCD方法用于研究物理显影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测定了银盐扩散转移过程正负影像的覆盖力,测定结果表明,正像比负像覆盖力大3—10倍。这正是扩散转移体系的特点之一。覆盖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密度,随着密度的增大,覆盖力以指数形式下降。改变正像接受层的物理显影核或核的载体,都会引起覆盖力的变化。同时,沉积的银颗粒越细,覆盖力也越大。  相似文献   

6.
在银盐扩散转移感光材料中,正像的形成是典型的物理显影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理显影核起着催化剂的作用[1]。因此核的性质与影像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介质是制备胶态核不可缺少的保护体,不同介质对影像转移密度和色调都有显著影响。所以要提高影像质量,研究物理显影核性质和介质成份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原位法合成的AgBrI作为光敏剂,亲水型的聚乙烯醇为粘合剂,考察了以苯并三氮唑银和4-羟基-6甲基-1,3,3a,7-四氮茚银混合银盐为银源的光敏热成像材料的感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含AgTAI的混合银盐的PTG材料感光性能明显好于单纯AgBTA的PTG材料.通过光敏热成像材料乳液pH值pAg值测定及银盐DSC分析,认为混合银盐能够提高PTG材料感光性能的原因是其溶解度比AgBTA的溶解度大,能够提供充足的Ag+,增大显影密度,提高反差,且混合银盐颗粒尺寸小,其比表面积大,能够充分接触超细卤化银颗粒,从而促进热显影的进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受阻显影技术和电镜研究方法研究了显影剂量对显影液中银成核速度和核分散度的影响。随着显影液中显影剂量的减小,卤化银颗粒上银的成核速度明显减慢,单个颗粒上显影中心的数目明显增加。实验结果表明显影液中银的成核过程和曝光后的潜影形成过程在机理上是有差别的。文章讨论了显影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可显性、临界尺寸和显影选择性等等。  相似文献   

9.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一步摄影正片(明胶介质)的银颗粒,对影响银颗粒大小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卤化银负片乳剂中的碘含量,明显地影响卤化银颗粒大小和转印后银颗粒的大小,随着卤化银乳剂中的碘含量减少,卤化银颗粒和银质点簇(即银颗粒)变大,组成银质点簇的银质点数目增多,正象色调由棕向黑转移。不同物理显影核亦显著影响正片银颗粒大小与其色调。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铜物理显影后影像中铜和银的分布以及在非影像区明胶对Au3+的还原作用。铜含量随着影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银含量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Ag3d结合能向低值位移说明影像内部的银处于单原子和多原子的混合状态,但是影像表面的银却为单原子状态,如果铜物理显影进行得足够长,铜最终会将银全部遮盖。在这以后的铜物理显影是铜的自催化过程,样片浸入氯金酸溶液中后,非影像区中吸收的氯金酸量大大高于影像区,因而铜的沉积速度在非影像区也比影像区大得多。明胶能还原Au3+.还原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由Au3+还原成Au+,这一步在室温下是快反应;第二步由Au+还原成金,这个反应比较慢,Au+和Au在物理显影中可作为催化核,使铜在非影像区沉积。  相似文献   

11.
纳米科技和纳米材料在过去的十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将继续发展并渗透到各个领域,给世界和人类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纳米技术”真的是一个新的概念 ?事实上,某些材料的制备和使用早已经涉及了这个长度范围.卤化银照相技术就是“老”的纳米技术之一.在早期,从事卤化银照相的人们凭经验和有限的能力控制材料的某些结构在纳米级范畴.随着纳米科学的发展,纳米技术在卤化银照相领域的使用走过了从无意识到有目的的过程,促进了照相科学的发展.本论文将结合卤化银技术在 21世纪的发展趋势,从三个方面 (在纳米级研究卤化银照相、卤化银微晶上的纳米结构、纳米卤化银微粒)探讨纳米科学对卤化银技术进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用KT-D型银盐全息干版记录的全息图的曝光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全息图的衍射效率与曝光能量的关系曲线。然后应用Kogelnik的耦合波理论测算出乳胶折射率及其调制度的曝光特性,对其折射率调制机理作出必要的理论分析,并获得了KT-D型全息干版的性能参数。  相似文献   

13.
80 年代以来,许多新型的卤化银微晶已在新开发的各种高质量感光材料中得到应用.近十年来在国内外文献中又出现新型中空卤化银微晶制备方法的报道.本文着重研究一种表面有许多小孔及凹坑的中空卤化银T颗粒的制备方法和感光性能.由于其独特的孔洞结构,使位错、缺陷增加,填隙银离子浓度增加和电子陷阱增多,潜影形成效率提高,从而达到提高乳剂感光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增感染料在卤化银微晶上吸附并形成J-聚集体是染料光谱增感和超增感的关键步骤.本文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增感染料和阻光染料在氯化银微晶上的吸附,并考察了阻光染料对增感染料J-聚集体的形成及乳剂感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阻光染料在氯化银微晶表面的吸附程度不同,对增感染料J-聚集体形成的影响也有差异.其中,吸附较小的不影响增感染料J-聚集体的形成,而吸附较大的阻碍增感染料J-聚集形成,特别是阻光染料在增感染料之前加入乳剂中时.在氯化银微晶上吸附很小的阻光染料基本不影响增感染料对乳剂的光谱增感,而吸附较强的阻光染料不仅吸收入射光,还抑制或破坏增感染料的光谱增感.因此,在氯化银微晶表面没有吸附的阻光染料才是优良的阻光染料.  相似文献   

15.
片状颗粒以及板状双层及多层结构晶体的出现,促使高感光度彩色胶卷的面世。T-颗粒是当今卤化银乳剂复合结构的一种很重要的类型。由于它具有一系列优点:表面/体积比值高,受光面积大,侧向散射少,染料吸附量多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1991年Iijima[1]在研究C60的同时,首次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下发现具有纳米尺寸的被称为纳米碳管(carbonnanotube)的中空的多层管状物。1992年Ebbesen等人[2]发现了大量合成这种纳米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磁处理对明胶中单注法制备卤化银乳剂的影响,SEM照片及粒径分布曲线表明,在本实验磁场条件下,经磁化处理的乳剂较未经处理的乳剂,平均粒径大,颗粒分布均匀,晶粒分散状态良好.机理分析认为磁场处理影响了溶液中离子的水合程度,而且能增加溶液的有序程度,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磁处理和未经磁处理之间的差异.磁处理能够影响明胶中卤化银的结晶过程,这可能为控制制备胶体中颗粒的大小及分布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微粒高感是卤化银感光材料的发展方向。一般说来卤化银颗粒越小,其感光度越低,为了制备微粒高感的卤化银感光材料,在保证微粒的前提下,寻找一些有效的增感剂能达到微粒高感的目的.冠醚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增感剂。近年来,冠醚化合物增感卤化银乳剂已有过一些报道[1,2]。作者[3,4]对硫杂冠醚化合物增感澳化银乳剂做过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卤化银光作用动力学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微波吸收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较详细地介绍了卤化银乳剂加碘、增感剂、稳定剂及其颗粒体积、形状、结构、温度等参数对感光特性(光电子衰减特性)的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