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认知情境是指以数学问题为导向,数学背景知识为依托,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水平相适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思维的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经验有效地整合的数学学习环境.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潜能.因此,如何创设良好的认知情境,是每位教师都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正常现象.正如布鲁纳所言: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当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被教师及时捕捉并经提炼成为学生新的学习资源,使它在课堂上被有效利用时,就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利用这一资源.  相似文献   

3.
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展示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等良好个性品质.本文以椭圆定义的教学实践为例,阐述如何落实上述理念.  相似文献   

4.
课堂导入作为教学过程的步骤之一,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中,教师创设合理且有效的情境,使学生对新知的学习产生兴趣,并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动机的一种方式.一方面,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课堂导入精彩与否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检验.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表现在另一方面 ,就是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努力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长期以来 ,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探讨的焦点 :“学生的数学能力 ,到底是教师教出来的 ,还是学生练出来的 ?”客观地说 ,知识是教师教的 ,能力是学生练的 .那么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 ,学生的学习方式到底会有什么改变 ?是一个值得探讨也很有潜力可挖的课题 .我们认为在当前条件下 ,除了保持在常规教学中一些好的学习方式外 ,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改进传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质量 .在网络环境下 ,可提倡以下几种新型的学习模式 :1 知识…  相似文献   

6.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变式教学是训练学生知识和能力迁移的一种启发教学,也是有中国数学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之一.它不仅能帮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有效教学,所以一直被广大师生所喜爱.  相似文献   

7.
课堂上,教师提一个问题,学生在下面马上给出了答案,教师继续问理由,而很多学生都会回答是感觉,这样的情景在数学教学中会常常碰到.事实上,学生说的感觉就是直觉思维的雏形.如果教师就此不管,那么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中途夭折了;相反,如果能好好地鼓励培养,那么这些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将有很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综合程序教学法提倡"三主一核心",关键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综合程序作业.在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中,实践"综合程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和规律的把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有利于"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关系的处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优化思维品质;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知识是教不会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教师传递的信息才能变成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只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而教师合理、有效地举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恰到好处的举例,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开阔思路,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笔者通过实践认为比较适合数学课堂教学举例的五要素是:精、新、近、趣、巧.  相似文献   

10.
蒋耕田 《数学之友》2022,(18):15-18
数学是一门理论性、严谨性的学科,教师需要通过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点,抓住学生的兴趣和喜好,结合书本知识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比如教师可以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增长见识.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多样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来达到使课堂“活”起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赵颖 《数学之友》2023,(9):25-28
数学教学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课程关键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所以教师引领学生精研教材,发掘教材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把握数学内容,同时提倡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周银霞 《中学数学》2012,(11):66-67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本文就教师应如何把握高中数学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多数本科生常常为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怎样在学习中获得"乐趣"而苦恼.而在教学过程中又该怎样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多次讲授本科生《数值逼近》课程的亲身体会,就如何紧扣知识的关键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做些探讨.希望本文在使学生能够产生"局部"思维到"整体"思维的变化,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好奇乃至兴趣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这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众所周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让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好方法.那么教师要怎样设计提问,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自我,成为学习的主人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对课堂提问进行“立体优化”.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下的立体几何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最有力的工具. 新的高中数学课标准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所以教师要努力研究和采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和建构,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发展.1 关注学生对学习立体几何价值的认识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这是因为学习兴趣是与学习价值密切联系的,如果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巨大价值,并愿意接纳这种价值,就益发对数学感兴趣,更加努力地学好数学. 所以立体几何教数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它的价值.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实例 (如国际飞…  相似文献   

16.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它以数学教材为中介,通过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识在新教材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李倩 《数学之友》2017,(20):25-25
数学源于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数学教学是一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双边活动.教学中教师要以精心设置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用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地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出,数学课堂教学本质上就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思维能力如此重要,该如何培养呢?一、创设有效情境,促发内在思维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思维变化着手,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有助于丰富学生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探究的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为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周涛 《中学数学》2022,(24):84-85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兴趣,使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充满学习动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情,通过任务驱动教学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接触数学知识,让学生在任务探究期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质疑精神.本文中从初中数学课堂上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案例出发,针对如何推动任务驱动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引导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浅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精忠 《数学通报》2005,44(3):20-22
人教版高中数学新编教科书中每章都有一到两篇“阅读材料”,一些教师对教材中的“阅读材料”采取完全不闻不问的态度,不讲解,也不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认为它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教师采取这种态度,学生更是懒得去看它,更不会去钻研它,认为反正考试也不会考的.事实上,新编教科书中增加了“阅读材料”,不仅是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了展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