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过病原的分离鉴定、致病性试验及病仔猪防治效果的分析,确诊某集约化养猪场仔猪发生以“渗出性皮炎”为主的疾病为致病性白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通过采取综合的防制措施后,彻底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2.
对某鸡场送检的60日龄患呼吸道病的病鸡进行病理剖检及细菌分离鉴定。采用微生物学方法鉴定出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确定该病是由两种细菌感染引起的。药敏试验指导用药,投以呋喃妥因、氧氟沙星治愈。药物治疗效果与药敏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症的病原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呼吸道病流行病学调查的过程中,在韶关市某养鸡场观察到一群100日龄广西黄肉仔鸡发生了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死亡率达10%.病理解剖学检查可见病鸡有单一或多器官肿瘤病变(4/8)、典型腹膜炎病变(3/8)和肿瘤与腹膜炎病变并存(2/8).在病鸡肿瘤组织切片中可见典型MD病理组织学变化.采用CEF接种方法,从有肿瘤和腹膜炎病鸡的羽髓液中分离到MDV.在病鸡的心、肝、脾等脏器分离到大肠杆菌O78血清型菌株.研究结果表明:HVT疫苗免疫鸡群MDV强毒株和E.coliO78血清型菌株以混合感染形式存在,病鸡出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死亡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韶关市郊区某些鸡场,经常发生一种以心包炎、肝周炎及气囊炎等主要病理变化的疾病,经细菌形态、菌落特点、生化反应等病原分离鉴定,确诊为大肠杆菌病.3株分离菌与大肠埃希氏菌“0”抗原定型血清01,02,078进行血清学试验,玻板凝集反应与078出现凝集,确定该分离菌属078血清型的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5.
经过病原的分离鉴定、致病性试验及病仔猪防治效果的分析,确诊某集约化养猪场仔猪发生以“渗出性皮炎”为主的疾病为致病性白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通过采取综合的防制措施后,彻底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6.
鸡源大肠杆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成都市某养鸡场发生的疑似大肠杆菌病的病死鸡肝脏中无菌采取10份病料,分离鉴定出5株大肠杆菌,经O血清型鉴定,除一株未定型外,共鉴定出4株大肠杆菌的O血清型,分别是O37两株、O84和O100各一株.用18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分离菌株耐药性非常严重,以多重耐药为主,最少的耐药10种,最多的耐药17种,其中,对罗美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氧氟沙星、恩诺沙星和复方新诺明100%耐药(5/5):对甲氧苄啶、四环素和链霉素80%耐药(4/5);对新霉素、庆大霉素、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和头孢唑啉60%耐药(3/5);对阿米卡星20%.耐药(1/5).结果提示,同一鸡场的发病鸡群存在着多种血清型,耐药谱复杂,且没有一种抗生素对所分离的菌株全部敏感.  相似文献   

7.
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四川省什邡县马景镇养鸭户发病鸭中分离的3株细菌,经培养特性及生化试验,鉴定为大肠杆菌.用临床上常用的22种抗菌素纸片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大肠杆菌对菌必治、丁胺卡那霉素和复达欣3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头孢噻肟、痢特灵、庆大霉素、链霉素和氨曲南中度敏感,而对利福平、四环素及呋喃妥因等药物表现为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野生型大肠杆菌MG1655为宿主菌,从下水道污水中分离得到一株噬菌体,编号为Phage 1.其噬菌斑大小为3~4mm,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该噬菌体有正多面体头部和弯曲尾部,属于长尾科噬菌体.对该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包括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温度、氯仿、pH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噬菌体的潜伏期为10min,繁殖周期为20min,对温度、氯仿以及pH耐受性良好.经基因组测序鉴定,该噬菌体为E.coli T1噬菌体.  相似文献   

9.
对来自某猪场的疑似链球菌病病料进行病原分离、纯化,并对分离出的典型菌株做进一步生化及血清学等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是Ⅱ型猪链球菌。  相似文献   

10.
朱明恩 《山东科学》2006,19(6):79-81
为了掌握潍坊地区猪群中导致仔猪黄痢的致病大肠杆菌的主要血清型及分布情况,研制与本地区血清型一致的菌苗,有效防治仔猪黄痢的发生,用细菌分离培养的方法,对潍坊地区6个养猪主要县市的14个规模化猪场和22个养猪专业户采集疑似仔猪黄痢病料76份,共分离出65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并用大肠杆菌O抗原单价血清对其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65株致病性大肠杆菌中有45株能确定血清型,分布在9个血清型中,其中优势血清型为O8(11株),O9(9株),O141(8株),占定型菌株的62.2%,其余血清型为O45(3株)、O147(3株)、O20(2株)、O157(3株)、O101(4株)、O119(2株)。  相似文献   

11.
应用常规分离鉴定技术,对西宁市某特种珍禽养殖场92日龄濒死和病死乌骨鸡进行禽霍乱病原分离,并与多杀性巴氏杆菌质控菌株进行生化特性比较。结果显示:分离株与质控菌株间有一定的生化差异,但符合禽型巴氏杆菌的生化特性;同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药物筛选,选取中介和敏感药物进行交替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基因工程菌对偶氮染料脱色及生物强化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基因工程菌Escherichia(E.)coli JM109(pGEX-AZR)对偶氮染料的脱色及生物强化能力.实验表明,合有10%E. coli JM109(pGEX-AZR)的强化体系对酸冲击的耐受能力没有提高,脱色率仅为80%;而对碱度及盐度的冲击表现出较强的耐受能力,脱色率超过90%.同时在AnSBRs中连续运行42 d,强化体系耐浓度冲击的能力和脱色率均高于对照体系.利用RISA测定微生物群落结构,E.coli JM109(pGEX-AZR)在强化体系中始终作为优势菌群存在并保持较高的代谢活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米根霉基因组DNA为模板,根据已公布的米根酶L-乳酸脱氢酶基因(ldnL)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得到含有ldnL的DNA片段;PCR产物T/A克隆后再双酶切,将ldnL片段连接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17b,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ET17b-ldnL;pET17b-ldnL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摇瓶培养诱导表达后的菌体经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ldnL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实现表达。  相似文献   

14.
应用荧光染色和传统的培养法对不同温度下的大肠杆菌数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传统培养法的监测结果逐步变小,直到为零,进入了非可培养状态,这种情况在温度为25℃下时尤其明显,而采用荧光染色法的实验结果相差不大,较准确地反映了客观情况。  相似文献   

15.
根据豹蛙酶的氨基酸序列,采用大肠杆菌偏爱密码子设计引物,重叠延伸PCR法合成出目的基因,约350bp。将得到的片断克隆于载体pGEM-T中并测序,再连接至表达载体pET-22b(+)中,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Rosetta中。转化的重组大肠杆菌用终浓度1 mmol/L的IPTG诱导外源基因表达,采用Tricine-SDS-PAGE系统,分析目标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其质量分数可达48.8%。利用液相电喷雾串联质谱方式(LC-ESI-MS/MS)鉴定蛋白,通过LCQ DECA XP Plus系统进行蛋白序列的分析,其覆盖率达到35%,确定了其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PCR方法从一株短小芽孢杆菌H9克隆了编码葡聚糖内切酶的基因(该序列已经被已收录于GeneBank,登录号为EF620915),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读码框为1980bp,编码659个氨基酸。预测的酶由两个不连续的结构域组成,其一为N-端催化结构域,由糖基水解酶家族9组成,第二个结构域为C-端底物结合结构域,由碳水化合物绑定结构域家族3组成。将基因构建在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0b中得到重组质粒pET20b-EglA,将重组载体转化至大肠菌株BL21(DE3)菌株,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良好的分泌表达, SDS-电泳图谱表明酶的分子大小约为73KD。  相似文献   

17.
纳豆激酶基因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活性表达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纳豆芽孢杆菌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了纳豆激酶基因(natto kinase gene)中编码前肽、成熟肽的核苷酸序列(pro-NK),构建大肠杆菌表达质粒pTYB102,转化大肠杆菌ER2566。在IPTG诱导下,分别在15℃(14h)、30℃(3h)、37℃(2h)条件下培养,pTYB102均能表达出有活性的纳豆激酶。实验证实纳豆激酶基因得到活性表达需要Pro序列。SDS-PAGE表明,15℃和30℃和37℃培养表达的杂蛋白更少。薄层扫描测定表达的纳豆激酶占菌体总蛋白30%以上。  相似文献   

18.
Aeromonas hydrophila (A. hydrophila) 4AK4 produced poly (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hexanoate) (PHBHHx) with an almost constant 3-hydroxyhexanoate (3HHx) content of 10 % - 15 % from lauric acid and/or soybean oil. Both A. hydrophila 4AK4 and recombinant Escherichia coil (E. coil) JMU193(pBH32) produced PHBHHx with controllable 3HHx content when fed lauric acid and another co-substrate. With glucose or gluconate as the co-substrate, the 3HHx content in the copolyester produced by A. hydrophila 4AK4 was reduced slightly from 12% to 9%. However, the 3HHx content in the copolyester produced by E. coll JMU193 (pBH32)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from 9% to 2% with fructose as the co-substrate.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regulation of 3HHx content in PHBHHx can be achieved using genetically engineered E. c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