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第一章门前风云第二回锦囊妙计却说小π等三人在数学王国的入口处碰到了三道难题,连大门都不能进,不得已向万老师发去了求援信。万老师收到求援信后,心想:这三个小家伙,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倒不错,可是一旦进入社会,遇到几个小小的难题,竟然束手无策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平时不注意  相似文献   

2.
课外活动时,老师出了一个高次方程的难题,在大家充分思考后,老师给出了一个将所给方程两边的二次三项式分别进行配方的方法,我注意到方程里这三个二次三项式彼此差别不大,故想到了换元法,经过尝试发现也能凑效.  相似文献   

3.
张俊 《数学通讯》2014,(1):29-30
文[1]中,胡老师对一道向量难题给出了一种巧妙的简解,在此基础上又给出了几个新颖别致的变式问题,阅后自感收获甚多.在感受胡老师巧妙的解题智慧的同时,心中微觉遗憾:这几道题目从形式上看极其相似,但解决方法却题题相异,不利于学生掌握.那么,是否有一种通法,在相同的思路下一股脑儿的解决这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4.
杨晓玲 《中学数学》2012,(14):90-92
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不少数学难题,这些难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经常会出现"教师讲得多,学生想得少;就题论题多,指导方法少"等情况,学生中也普遍存在着"听题似乎懂,做题道道错"的情况,听完老师对难题的分析后有的学生连基本概念、规律都无法掌握,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提高,可谓事倍功半.难题的讲解也就成了师生共同的"拦路虎".如何解决难题难教这个老大难问题呢?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运用教学技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循序渐进地去破解.华罗  相似文献   

5.
《数学大王》2009,(5):41-41
越是临近小升初考试,老师越喜欢进行测试。这是为什么呢?考试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原来啊,这些考试的目的,是考察一段时间内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老师并不想用刁钻的难题来故意为难学生。他们只想知道,到目前为止。对于复习的内容,学生们掌握了多少,还有哪些内容急需加强。  相似文献   

6.
昶月 《数学大王》2009,(4):38-41
超级大难题 “今天的家庭作业——计算题一道!”下课的时候特爱布置作业的莫斯特老师宣布道。 “哇!太棒喽!”同学们一片欢呼。 “也许是为了‘庆祝’明天的愚人节。老师特别开恩的吧!”班级里的“小糊队”队员小小、糊糊、队队一阵窃笑,想起去年愚人节他们好好捉弄了莫斯特老师,  相似文献   

7.
对几个代数不等式的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学数学研究》(南昌)2009年第二期宋庆老师在“一些新的代数不等式”一文中提出了五个猜想,经过探究发现,除了猜想1和5是成立的外,其余三个猜想均是错误的.下面具体分析之.  相似文献   

8.
陈柏富 《黑龙江珠算》1994,(3):F002-F002
阅读了1992年第3期《会计文摘》杂志(浙江省金华市《会计文摘》杂志社出版发行)。刊载了罗正同志《古珠算中的难题》一文。该文共提出三个算题。一、工资;二、赔偿;三、买内。笔者对此文的算题,很有兴趣,特别是一、二两个算题。这两个算题,在现实情况下,都具有其实用价值。因此,进行了研究与运算。现将运算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马上就要小升初考试了,考试中我们会遇到哪些统计方面的问题呢?别急,听听王老师的讲解,你就明白了。  相似文献   

10.
三角级数与组合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两类重要问题。其联系在中学数学的习题中经常遇到。这类问题的推理之难,解题之繁使人深感头痛。因此这类问题就形成了中学数学的难题。委实叫人望而生畏。本人在教学中经过摸索,发现下面几个公式在阐明三角级数与组合数的联系方面较为明确,且有明显特征,容易记忆,对于解决某些难题很有帮助。现论述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高三数学试卷中,选择第12题或填空第16题,多是相对来说比较难的题目.有时仔细看过答案或者听老师讲解,也还是会有"为什么这样做"的疑惑.有此疑惑大概是因为:一、没看透难题"小时候",即它变成难题之前的样子.二、没有看透简单题变换、增加了已知条件或者问题之后,"生长"成为难题的过程.三、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的能  相似文献   

12.
无重复试验的饱和析因设计的数据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颖 《应用概率统计》2004,20(3):313-326
由于经济上的巨大效益和技术上的原因,在工业应用的许多领域,无重复试验的饱和析因设计越来越受欢迎.但在对它进行数据分析时却遇到了难题.因为,这时已没有剩余的自由度可用来估计误差方差,从而也就无法用标准方差分析对因子进行显著性检验.本文综述了四十多年来人们为解决这一难题而提出的各种方法,介绍了在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猜数     
一位老师在三张纸片上各写一个正整数,然后分别贴在三个学生的额头上.每个学生可以看见其他两人头上的数,而不知道自己头上的是什么数.老师说三个数中有一个数是另外两个数的和.老师问学生甲能否猜出自己头上的是什么数,甲回答说不能.问学生乙,乙也说不能.问学生丙,丙说猜出来了,自己头上的数是198.老师点头称是.请读者再猜:甲、乙头上的数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文[1]通过对一道题目的探讨,得到三个结论,回想在高三复习时,笔者也遇到了这类题目,当时也做了一些探究,本文将探究的成果呈现出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陈忠怀 《数学通讯》2006,(11):F0003-F0003,F0004
上回说到小π等人在营救孙悟空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难题,商高老人建议他们寻求更多朋友的支援.经过商量以后,小π他们立即在《数学通讯》网站上发贴,向全国的朋友们寻求支持,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地为解救孙悟空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6.
图形转转转     
上课铃声一响,阿木老师就拿着一个五彩风车进了教室.班上的"好奇宝宝"们问:"老师,你这风车是干什么的?是奖品吗?"阿木老师微微一笑,神秘地说:"全靠这个风车,我才做出了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7.
一次数学观摩课上,一个女孩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表现冷漠,不仅不予回答而且还表现出抵触情绪.儿童心理学专家张美玲老师遇到这件事后。与那个女孩进行了交谈.那个女孩说:“老师的问题,想一下就会.不过我就不愿去想”.“我就不愿去想,”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不愿去想”的事件  相似文献   

18.
朱传美 《数学通讯》2013,(11):66-68
在高三复习时,同学们肯定会遇到不少“很是刁蛮”的难题,这些题目往往很新,要么就是找不到思路,要么就是有思路了,但很繁琐,难以正确地进行到底,很不好对付.笔者在遇到此类难题时,经探究,发现:从曾经做过的题或用过的方法中找思路,即从“似曾相识”出发,寻找破解之道,颇为有效.特举例说明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今读本刊2009年第4期(上)仓万林、徐波老师的《小小求通项》,很受启发,有几个感想,写出来看看同学们有无同感?  相似文献   

20.
张自勇 《中学数学》2012,(11):87-88
数学课上,万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两组题,分别交给两个兴趣小组的同学来做,做完后说说这组题的意图是什么,并谈谈自己的解题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