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模型方法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研究全球变化问题中的一个热点,模型方法作为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总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LUCC模型的发展趋势、模型构成和模型分类作了系统的介绍.并将当前广泛使用的模型从变化的程度、变化的方向和变化的空间形式分析等角度加以分析.最后指出了LUCC模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陕北地区退耕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北地区1986—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库的基础上,分析其土地数量变化和转移矩阵,并从气候、人口和政策方面揭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得出如下结论:1)1986—1995年,陕北地区土地利用数量变化不大,发生土地转移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陕北北部,年降水的增加趋势是导致沙地-低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中覆盖草地转移的主要原因,而人口快速增长则是草地-旱地转移的主要驱动因素;2)1995—2008年,陕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剧烈,有林地和中覆盖草地面积显著增加,旱地面积大幅减少.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缓解了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而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的问题,同时又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封山育林、封禁还草等多种模式,直接导致了旱地-有林地、旱地-草地、疏林-有林地和沙地-草地的转移,与此同时,年降水的增加也有利于封山育林和封禁还草成果的巩固.退耕还林工程作为1995—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有效地促进了陕北地区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主要类型,驱动力及影响.其变化主要体现在土地覆被的退化、土地覆被的转换、土地覆被的改良.驱动力主要有自然、市场、土地制度、人口、技术、经济等.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背后的真正动因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推断预测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因其变化的复杂性,变化驱动力也是多样的.因此就需要在传统土地利用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论题.  相似文献   

4.
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70,1980,1990和2000年4个时相卫星遥感数据,阐述了长江上游近3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在数量、结构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此特征决定了该区以农牧业生产为主.1970-2000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增加,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转变为草地,草地转变为荒地和水域,耕地转变为林地、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研究区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是制约土地利用水平和结构的基本要素,而人类开发活动和宏观政策的制订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文章在回顾国内LUCC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应加强构建LUCC研究理论体系、展开多尺度LUCC研究和完善适合推广的LUCC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安徽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及其驱动因素,为安徽省国土资源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安徽省1995—2020年6期30 m分辨率的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结构与空间分布、转移矩阵、动态变化及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其聚类,分析安徽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时空变化特征;选取13个影响LUCC的驱动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995—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面积耕地排首位,其次是林地、建设用地;25年间耕地、林地、草地分别减少了3 826.6、164.7和78.5 km2,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分别增加了3 895.9、160.9、16.2 km2,耕地与建设用地相互转移面积最大。2005—2015年耕地、林地、草地减少与建设用地增加的趋势最明显,2015—2020年建设用地转移为耕地的面积大增。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变化率可知,25年间经济发展较快的合肥市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变化率(2.18%)、芜湖市(1.60%)及矿业城市铜陵市(3....  相似文献   

7.
利用烟台市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利用情况相关数据以及烟台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对烟台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情况:近10年耕地面积大体呈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居住、工业、公共设施)的增加是耕地面积减少的直接原因;从社会角度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不仅与国家的宏观政策相关,而且与人口数量、社会发展情况的关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译Landsat TM遥感影像得到两期(1992年、2001年)1:10万土地利用图.基于GIS的叠加分析功能,建立了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并结合DEM,定量研究了该区域近十年的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该水源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其次是草地和耕地,...  相似文献   

9.
10.
11.
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提出了我国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解决好资料的统一性和相关性问题以及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将是我国今后关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2.
以中科院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库为数据源,应用土地利用/覆被转移矩阵、双向动态度模型等,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1995-2010年江汉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时空特征和轨迹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1995-2010年江汉平原LUCC主要表现为耕地持续地转变为水域和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增加主要表现为在原有水域基础上的扩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主要表现为公路建设占用耕地及在原有乡镇基础之上的对外扩张和内部填充;(2)江汉平原东部LUCC动态度明显高于中西部;(3)江汉平原LUCC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变化在前期(1995-2000)最显著,水域扩张前期(1995-2000)和中期(2000-2005)均很显著,而建设用地扩张在后期(2005-2010)最为显著.这与江汉平原土地政策和发展政策在时段上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3.
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arth resource data analysis system,ERDAS)的支持下,以香日德绿洲为研究区,综合运用该软件提供的多种方法,分别计算了相关统计信息.利用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向量和特征值,按照最佳波段组合原则,得到了该区用于土地利用与覆被(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IUCC)的波段组合为TM247(专题制图仪,thematic mapper,TM).TM145为提取居民点和水域的最佳组合,TM345为提取耕地、林地、草地的最佳组合.该方法及其思想不仅可用于确定陆地卫星影像中的最佳波段组合,而且可用于确定其他专题最佳波段组合中。  相似文献   

14.
论基于遥感的矿区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针对矿区 LUCC 研究中合理确定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的探讨。在国内外分类体系研究现状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土地利用或覆盖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了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的必要性,提出了制定标准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最后针对矿区的特点提出了建立分类体系的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以1990年、2000年和2009年榆阳区TM卫星影像为信息源,采用分区域的先监督分类后对解译结果进行目视修改的方法获得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在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生态价值估算方法对研究区各年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和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较快,所产生的生态效应总体来说是积极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年度总量增幅明显.林地面积变化所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在各时段变化中均占有主导地位,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和飞播造林、封禁管护措施的推行是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利用TM影像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的最佳波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信息的提取为目的,选定武汉市江夏区的TM遥感影像为试验数据,在对其信息特征进行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最佳指数因子(OJF)并综合试验区地物光谱特征的分析方法进行TM 影像最佳波段选取的研究.结果表明:TM543波段组合为土地利用/覆被遥感中TM 影像的最佳波段组合,其合成的假彩色影像具有很好的...  相似文献   

17.
多步骤分类法在土地利用/覆盖专题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遥感分类技术提取土地利用 覆盖专题信息一直是遥感应用研究的前沿 .采用多步骤分类法对龙海市土地利用 覆盖类型的专题信息进行提取 ,并对分类结果进行了验证 .该方法不仅提取的效果理想 ,实现过程实用 ,可操作性强 ,而且避免了一次划分多种类别方法在选择波段组合上的矛盾 .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土地利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基于站点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地面最高、最低温度,采用观测资料减去再分析资料的方法(OMR),研究了1979-2008年我国东部区域地面温度的变化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地面温度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1979-2008年,研究区域的地面最高、最低温度增加显著,变化趋势分别为0.45和0.47℃/10a;总体上,土地利用状况导致的地面最高温度变化较小,由此导致的地面最低温度变化占最低温度变化总量的25.1%;城镇对地面最高、最低温度的影响最显著,耕地对地面温度日较差的影响最显著;夏、秋季土地利用状况对地面最高、最低温度变化的影响以降低或者增加幅度较小为主,而在春、冬季则主要导致地面温度上升。  相似文献   

19.
利用TM、ETM+遥感影像,通过遗传神经网络分类方法提取了1995~2010年贵阳市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LUCC)信息,并分析了LUCC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近15a来的整体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林地、草地、农作和裸地、建设用地和水体是贵阳市的主要地表类型,其总体变化特征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明显,水体、草地面积保持平稳,农田和裸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稳步增加.  相似文献   

20.
陕北红碱淖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1986年、1989年、1999年和2002年4个时期的Landsat-TM/ETM的遥感影像,利用ERDAS IMAGINE软件和fragstats3.3景观格局分析系统定量分析了陕北红碱淖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2002年,红碱淖流域的密灌、林草地和其他水域面积分别增加了15.45%、30.33%和106.16%,沙丘稀灌、耕地和湖泊面积分别减少了40.05%、10.10%、24.33%,说明流域内湖泊退化严重,沙丘稀灌和耕地主要向密灌和林草地景观转化;流域景观指数中,流域平均斑块面积减少,斑块总数、形状指数、多样性指数增加,说明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流域景观类型增加;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流域内林草地斑块面积增大;流域上游修建水库拦蓄和农灌开采地表水量是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因为,人类社会活动是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