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城市化正值中期,城市化提速带来城市空间拓展和城市建设高强度投入,大量“城市移民”进入城市就业、聚居并形成移民社区,“城中村”则成为其物质载体.“城中村”所在城乡结合部区位,首当其冲位于城市拓展的范围内.探讨“城中村”、“城市移民”与城市拓展的相互关系及三者在发展中相互协调进而形成良性互动的现实必要性,并通过杭州的案例分析,提出适宜的空间协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城市旅游规划的实施困境与实施要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城市旅游规划蓬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施问题,针对这些具体问题,从规划层面,法律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提出四方面的实施要则,以期能够更好地解决城市旅游规划的具体实施问题.  相似文献   

3.
结合国内外滨水工业遗产再生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对京杭运河杭州段工业遗产建筑群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剖析.以建筑群景观空间改造为楔入点,提炼出京杭运河杭州段沿岸景观的重构策略.一方面从构筑物实体要素出发,提出了体量柔解化、功能混合化的景观更新原则.另一方面从外部场所虚体要素角度,建立了界面开放化、要素整合化的景观渗透方式.基于京杭运河杭州段区域改造设计实证,探索了城市滨水工业景观的再生途径  相似文献   

4.
结合国内外滨水工业遗产再生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对京杭运河杭州段工业遗产建筑群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剖析.以建筑群景观空间改造为楔入点,提炼出京杭运河杭州段沿岸景观的重构策略.一方面从构筑物实体要素出发,提出了体量柔解化、功能混合化的景观更新原则.另一方面从外部场所虚体要素角度,建立了界面开放化、要素整合化的景观渗透方式.基于京杭运河杭州段区域改造设计实证,探索了城市滨水工业景观的再生途径.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角洲外资增长迅速,杭州也不例外.从微观角度研究影响外商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采取企业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选择交易成本因子、市场因子、投入供应因子和城市及其分区因子,解释投资空间布局的原因,并对杭州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进行鉴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贸易开放和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和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是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因素,其中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更大。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和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会因地理区域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我国应该采用更加积极主动的贸易开放政策和人才培养战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以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7.
研究型大学是以科研为中心的大学,通过对浙江大学的案例研究,分析它对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而探索研究型大学对所在城市空间生长的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型大学周边地区的规划要点.  相似文献   

8.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碳排放权愈发成为重要的地区发展权,在县域层面落实落位碳额分配是我国深入减碳的焦点,浙江省将在“十四五”时期进入局部率先达峰的二级减碳阶段。为分解落实我国自主减碳目标,采用熵权法构建以公平性、效率性、可持续性为原则的碳排放权分配模型,基于碳排放空间与减碳潜力测算方法,得到2017—2030年浙江省89个县(市、区)的碳排放权分配、碳排放空间分类和减碳潜力分级。结果表明,碳排放权分配在县域层级存在空间差异性,在省域层级存在空间平衡性;碳排放空间分类呈“南余北赤”模式;减碳潜力分级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鉴于对县(市、区)不同碳排机理的归纳与解析,提出了逐级修正的减碳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开发过程往往涉及到农村居民点整治问题,两者的规划协调对促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州市白鹭谷旅游开发与农村居民点整治规划为例,剖析了两者在规划协调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两者协调发展框架,并从土地功能适宜性分区、村落-旅游体系有机聚合、延续乡村景观意境、社区参与、生态环境分级控制保护、联动合作机制与渐进开发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三江平原水土资源区域特点,选择了20个指标,建立了水土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对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模型(PCNN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基于模糊算法的F-PCNN模型,动态阈值等于区域水土资源评价标准的等级范围,省略了不必要的参数,减少了模型的复杂度,并应用于三江平原水土资源评价中.分析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创业农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等级为Ⅱ级,说明水土资源开发和利用较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应用结果说明F-PCNN模型在三江平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是可行的,既拓展了PCNN的应用领域,又为解决水土资源的分类、评价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和田河流域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分析了田河流域的水,土资源概况及存在的问题,在研究流域人口,经济,资源,环境诸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动态定量模拟了流域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的规模,并为流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原则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系统是“黑箱”,至少是“灰箱”,各因素是间否存在因果关系还十分清楚,人工神经网络可以较为逼真地模拟该系统,本文以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为工具,借助Matlab语言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子系统指标进行预测研究,通过数据采集、网络结构模型设计、程序设计、网络训练等给出指标预测图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建议,结果表明,用人工神经网络来模拟持续发展经济子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宁波市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丰富、具有专业及资质优势, 但也存在缺乏社会化服务经验等问题. 据此, 采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后得出的如下观点: 宁波市高校图书馆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战略决策, 利用自身优势, 为高校教学科研做好服务的同时, 积极为地方社会服务; 完善激励机制, 激发潜在需求; 重视宣传推广, 打造服务品牌; 善于合作, 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4.
:城市边缘小城镇在不断受到中心城市辐射扩张的"冲击"下,目前仍以自身相对独立的体系寻求发展,在内部力求平衡.因此,城市边缘小城镇作为当前城市发展中最具敏感性的地域实体,在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具有特殊意义.以浙江省绍兴福全镇为实例,通过对其现状特点和发展动力机制的综合研究,探析城市边缘小城镇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在规划中应值得关注的问题,从而正确引导这类小城镇与中心城市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疆近10年生态足迹及其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程度.从而来确定区域的发展是否仍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的新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本文通过概念和模型的引入.利用全区近10年的经济发展断面资料对新疆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该研究区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程度已经严重超过了生态承载力范围.新疆目前处于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河(以下简称塔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也是新疆南疆地区的最主要河流,在总结综合了数十年对河流域开发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特点,从西部大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高度,提出了塔河流域应取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利用浙江省1987~2008年的相关数据,在考虑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对浙江省高校科研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浙江省高校科研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但现阶段两者之间仅存在单向的影响关系,经济持续增长对高校科研投入增加的基础作用已经表露,但高校科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尚未呈现;进而提出了两者双向驱动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和度假休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获得成功并在旅游业独树一帜的"洋家乐"被认为是乡村旅游和度假休闲产品的双重典型,因而全面了解其成功因素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方向对我国旅游业意义重大.从游客角度系统分析了动机、感知价值和满意度对行为意愿的影响.根据对10家"洋家乐"的497位游客样本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逃离人际束缚动机、感知功能价值、炫耀价值、个人价值和独特价值对"洋家乐"游客的未来行为意愿有显著影响,满意度在其中发挥完全或部分的中介效应.最后,从"洋家乐"业主以及政府和社区居民的角度提出了"洋家乐"未来发展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及PSR模型, 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分析框架, 测算中国31个省域单元2006~2018年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2大系统的综合水平、耦合度及协调度, 并从发展趋向、耦合协调空间分异和空间类型3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共经历高速发展和稳定发展2个阶段; 各省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程度总体较高, 协调程度总体中等, 耦合及协调程度省域差异明显. (2)中度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区和中度协调新型城镇化滞后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 低度协调区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低度耦合区则多分布在西南及西北地区; 新型城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大系统耦合协调的强弱, 因此,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依然是多数省域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高职教育在目前高等教育中的特点是:高职人才培养不只是学校单向的培养和输送,而是由于企业与学校对“人才”目标一致下,合作培养共求发展的需要.并分析了企业利益与高职人才流向和高职教育与行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传统的校企人才供求观将被校企合作形成高职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良性循环优势所替代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