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充液弯管三维振动模型切入,应用动刚度法构建了弯管及直管单元的振动求解方法,进而用于组装求解充液管系的振动,可同时适用于含弯管单元的连续模型或只含直管单元的离散模型;通过算例对比,证明动刚度法比传递矩阵法和有限元法在计算效率和精度上有所提升;与充液L型管道振动实验测得的加速度频响曲线对比,验证了本文对于管道组装的计算方法的有效性,此外还分析了连续模型和离散模型的区别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带式输送机动态分析连续模型振动解法及计算机仿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头部驱动尾部张紧(考虑张紧装置的惯性力)的带式输送机为例,建立了基于连续单元的动态分析数学模型,求出这一非齐次混合边界条件问题振动解,并进行计算机仿真.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自旋充液系统章动角运动的参数激励振动模型,在Melnikov方法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数值模拟,通过相平面轨迹和章动角变化时间序列的分析,分析了章动角运动的非线性机制。  相似文献   

4.
连续小波变换离散化的爆炸振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连续小波变换的离散化关系,针对一个改进的L-P(littlewood-paley)小波基函数,给出了一种实现频率完全分割的时频特征分析方法,并对爆炸振动时频特征进行了研究。80 kg TNT地面爆炸时地面垂向振动速度的时间能量密度分布情况表明,在质点振动峰值速度到达时刻爆炸振动的频率范围比较宽,而其他时刻的振动频率相对较为集中,时频能量分布的峰值正好对应于爆炸振动速度的峰值到达时间。基于小波变换的爆炸振动频谱特征与Fourier变换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此外,还给出了利用小波变换结果建立爆炸振动随机演变理论模型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5.
推导得到轴向极化的圆柱型正交各向异性压电弹性力学的三维状态方程,采用细分近似方法,得到了状态方程的解,并建立了圆柱壳内外表面边界量之间的传递关系,分析了内充可压缩流体的层合压电圆柱壳的自由振动问题,给出了频率方程的精确形式,并作了具体计算。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实验拟事出流固耦联系统的非一函数和模态参数。建立了此系统的非线性振地系统的数值和解析分析,论证了充液旋转壳的流固耦联自激振动特性,求出了流固耦联系统的霍普分叉解,阐明了只结文物鱼洗的振动机理。本文结论对同类自激振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有限元离散模型中的出平面波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刘晶波  廖振鹏 《力学学报》1992,24(2):207-215
采用分离变量技术,将二维出平面(Anti-Plane)波动问题的有限元运动方程化为两个联立的一维方程,获得了这一离散模型中波动的解析解,由此对有限元离散模型中出平面波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出平面弹性波的频散、截止频率、寄生振荡和有限元离散化引起的波传播的附加的各向异性性质等,同时讨论了时域离散化对出平面波动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分别基于经典薄板理论和一阶剪切理论研究了沿半径方向变厚度的圆板及圆环板的横向自由振动,将结构离散为若干个等厚度同心圆环单元,在得出圆环单元的精确解后,通过动刚度法组装单元。应用该方法将变厚度圆板退化至等厚度板,与解析解对比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正确性;用于计算线性或非线性变厚度板,也能与有限元三维解吻合。计算结果表明:基于一阶剪切理论和薄板理论的动刚度法计算等厚度薄板的振动均能取得与解析解完全吻合的数值解;而计算变厚度薄板时则采用基于一阶剪切理论的动刚度法更准确;与有限元法相比,本文采用的动刚度法划分单元少,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尤其在工程中的大型板结构振动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海洋平台离散模型振动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海平台离散结构模型在特征波浪载荷下,以平台上甲板最小位移为目标,比较了单个及多个调谐阻尼器(TMD)对系统各阶模态的抑振效果,结果表明,安装在第一模态质量上的调谐阻尼器对系统各阶模态振动的抑制作用最大;获得了海洋平台离散模型振动控制阻尼器的设计优化参数,为工程阻尼器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具有内外阻尼的高速充液转子的动力稳定性。首先通过对旋转流体的平面流场的求解,导出充液转子作简谐运动时流体对转子的动压力,由此导出转子的运动方程;讨论了充液转子的动力稳定性,给出了稳定性解析判据和稳定性边界。结果表明,存在转速门槛值,低于该转速时,充液转子可存在稳定区;当高于该转速时,系统永远失稳,这一结论复盖了已有文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以梁振型函数逼近壳中面位移,以液体动压的广义力表示壳与液体的相互作用,然后运用拉格朗日方程得出包括初应力影响的有限个自由度的振动微分方程.通过计算表明,当初始环应力较大时,它对固有频率的影响不可忽视,而亮自重和初始弯矩的影响则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2.
薄壁圆柱壳流体冲击振动响应是一个复杂的流固耦合(FSI)动力学问题,对于薄壳状态监测与缺陷识别具有重要意义。基于Flügge壳体应力理论,得到壳体运动的高阶偏微分方程组(PDE),利用波传播方法获得圆柱壳系统振动响应。将壳体周围流体定义为理想声学介质,通过亥姆霍兹方程描述声压场,得到流固耦合条件下的薄壁圆柱壳受迫振动响应演变规律。针对薄壳裂纹损伤识别问题,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建立局部柔度矩阵,结合呼吸型线弹簧模型(LSM),构造裂纹附近应力及位移连续条件,获得含裂纹损伤充液圆柱壳的振动响应,进而给出一种基于振动能量流的裂纹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充液圆柱壳耦合系统在非线性激励下,位移响应在沿轴向、周向和径向的传播特性差异明显;裂纹的存在会导致结构局部柔度的降低和耦合系统固有频率下降;归一化输入功率流能够有效地对充液圆柱壳耦合系统进行结构裂纹损伤识别。研究结果可为充液薄壳振动响应方面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也可为流固耦合条件下的结构裂纹损伤识别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结构物与液体耦联力学问题已被极大地重视.由于结构物与液体互相作用的复杂性,有关非线性问题研究的文献还不很多.本文研究在基础激振力作用下,充液圆柱形容器与自由液面的非线性耦联振动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非线性差分方程xn+1=xn/1-a-bxn-k+cx^2n-k平衡点的稳定性,并获得了此方程在条件a∈(1,∞),b∈(-∞,+∞)=R,c∈(0,∞)下其正解的渐近性质及其关于正平衡点振动的充分条件,且当K=0时建立了正平衡点渐近稳定的充分必要性准则。’  相似文献   

15.
有限元病态刚度方程的解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文献1,2的基础上,对有限元了点位移构成准刚体运动这种情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改性转换矩阵Q,并给出了两种简单易行的计算Q^T A Q的方法。所提方法对直接法和迭代法求解有限元病态方程都是适用的,算例表明,得到了较好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文献〔1〕、〔2〕的基础上,对有限元局部节点位移构成准刚体运动这种情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改性转换矩阵〔Q〕,并给出了两种简单易行的计算〔Q〕 ̄T〔A〕〔Q〕的方法。所提方法对直接法和迭代法求解有限元病态方程都是适用的,算例表明,得到了较好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7.
刘延柱 《力学季刊》1993,14(2):8-11
本文利用 Liapunov 直接方法证明带全充理想流体椭球腔的 Chaplygin 球的稳定性充分条件,并用于对考虑接触摩擦的 Kelvin 问题作出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8.
基于针对分子动力学-Cauchy连续体模型提出的连接尺度方法(BSM)[1,2],发展了耦合细尺度上基于离散颗粒集合体模型的离散单元法(DEM)和粗尺度上基于Cosserat连续体模型的有限元法(FEM)的BSM。仅在有限局部区域内采用DEM以从细观层次模拟非连续破坏现象,而在全域则采用花费计算时间和存储空间较少的FEM。通过连接尺度位移(包括平移和转动)分解,和基于作用于Cosserat连续体有限元节点和颗粒集合体颗粒形心的离散系统虚功原理,得到了具有解耦特征的粗细尺度耦合系统运动方程。讨论和提出了在准静态载荷条件下粗细尺度域的界面条件,以及动态载荷条件下可以有效消除粗细尺度域界面上虚假反射波的非反射界面条件(NRBC)。本文二维数值算例结果说明了所提出的颗粒材料BSM的可应用性和优越性,及所实施界面条件对模拟颗粒材料动力学响应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已有文献的车辆悬架控制臂液压衬套动刚度模型仅能给出动刚度变化理想曲线,不能给出动刚度的上下变化曲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流体惯性系数和流量阻尼系数定义为区间变量,运用区间不确定性理论建立了液压衬套的动刚度模型。将初始区间动刚度模型获得的仿真结果与已有的实验结果对比,吻合较好,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采用子区间组合法,在一定的区间精度下获得优化的区间动刚度模型,进而获得优化的动刚度上下限变化曲线。区间动刚度模型为动刚度的全面描述提供了一种方法,对文献的动刚度模型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飞机上典型的复合材料弯管结构的振动 ,采用压电元件作为传感器和作动器 ,通过有限元分析其振动模态以确定压电元件的施加位置 ,进一步利用自适应前馈控制策略 ,对其振动进行了主动控制 ,最终取得了有效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