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利用扫描电镜首次对龙骨蛏蚌的消化管、外套膜和鳃进行了观察研究,消化管包括唇瓣、食道、胃、盘旋肠、直肠以及肛门。消化管各段内表面均具有纤毛,纤毛密集细长;盘旋肠和直肠内表面还具有微绒毛;在食道、胃和盘旋肠内表面可见分泌细胞;分泌细胞夹杂在纤毛柱状细胞之间,呈棒状突起。外套膜内表皮呈不规则的板块状结构,具沟和嵴,沟嵴上分布有纤毛和微绒毛,纤毛柱状细胞间夹杂较多的分泌细胞;外表皮表面相对平滑,无明显的沟嵴,表面仅分布有微绒毛,未见大量分泌细胞和球状颗粒。鳃表面布满纤毛,每条鳃丝由前纤毛、前侧纤毛和侧纤毛组成,这些结构在食物的选择与运输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对进一步了解龙骨蛏蚌的摄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淡水珍珠育珠蚌养殖水域水质因子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对珍珠蚌生长的影响,以优质淡水珍珠蚌池蝶蚌养殖为对象,2017年6月~2018年5月对两个不同养殖基地进行了为期1年的水质变化监测和池蝶蚌生长观测,分析了部分水质因子与池蝶蚌生长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夏季是池蝶蚌最佳生长季节,该季节的养殖水体内悬浮颗粒有机物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池蝶蚌非繁殖期和繁殖期鳃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取池蝶蚌的鳃制作组织学切片,对非繁殖期和繁殖期的鳃进行组织学形态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池蝶蚌内、外鳃的鳃丝上密布纤毛,鳃丝从外到内,其结构可以分为:上皮、基膜和结缔组织。繁殖期与非繁殖期比较,雄性池蝶蚌的内、外  相似文献   

4.
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rli)对三角帆蚌病源的抗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种方式对池蝶蚌进行感染试验。第一,在三角帆蚌蚌瘟病发病区同时吊养的池蝶蚌育珠蚌未见有感染现象;第二.将已经发病的三角帆蚌蚌肉组织捣碎后,放入水簇箱中,箱内分别为1—4龄4个年龄段的池蝶蚌和三角帆蚌,25d后,水温为20—26℃下.四个不同年龄段的三角帆蚌感染率超过65%,感染死亡率大于70%,而池蝶蚌的感染率低于25%,感染死亡率为40%-60%。第三,注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试验,三角帆蚌感染率为50%-90%,以2龄和3龄较重,感染死亡率67%-95%,池蝶蚌的感染率为20%-35%,感染死亡率为75%-100%。初步结果表明,池蝶蚌对三角帆蚌蚌瘟病相关病源和嗜水气单胞菌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且抗病力明显强于三角帆蚌。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光光度法对池蝶蚌的抗菌力,溶菌酶和酚氧化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池蝶蚌对这两种细菌的抗菌力分别为0.61±0.01 U和0.14±0.02U;所有实验组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无抑制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溶菌酶活性也显著增加,第4龄蚌的溶菌酶活力可达0.93±0.05U,比1龄蚌的酶活力高一倍左右;十二烷基磺酸钠(SDS)能够激活酚氧化酶(PO)酶原系统,2龄前,酚氧化酶活力逐渐增强,3龄和4龄逐渐减弱,2龄蚌的PO活性最高,为22.70±4.39 U.研究表明,池蝶蚌血淋巴中免疫因子的种类和表达活性在个体不同发育阶段中呈现出差异,推测可能与水体环境对蚌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筛选池蝶蚌性腺转录组并运用RT-PCR方法扩增池蝶蚌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ORF框序列。该序列有216个碱基组成,编码71个氨基酸,其中半胱氨酸含量丰富,富含金属硫蛋白典型的Cys-X(1-3)-Cys结构。多序列比对表明,池蝶蚌MT蛋白序列和其他物种MT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与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MT蛋白具有100%的同源性。将该ORF框片段导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在IPTG诱导下成功在E.coli BL21(DE3)中融合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融合蛋白大小约为27kDa,在25℃,终浓度为1mM IPTG诱导4h表达量最高,重组蛋白主要存在上清液中,纯化并获得了重组蛋白。细胞增殖实验表明,纯化的MT融合蛋白有生物活性并能有效地减轻宫颈癌Hela细胞的氧化胁迫效应。  相似文献   

7.
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原产于日本琵琶湖,1997年引入中国并繁殖成功。实践证明,池蝶蚌的育珠能力强,质量优,已在全国淡水珍珠主产地推广养殖。为了解不同投饵施肥方式所提供的食物和生存的环境,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间对池蝶蚌养殖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9次调查。全年共检测到浮游植物103种(属),不同施肥方式浮游植物的密度范围分别为:未施肥池塘在1.8×105~289.5×105 cells/L之间;施含益生菌发酵有机肥的池塘在12.9×105~705×105 cells/L之间;施发酵后的鸡粪肥池塘在5.4×105~481.6×105 cells/L之间。全年采样中未施肥池塘浮游植物密度显著低于施肥池塘的浮游植物密度;施含益生菌肥池塘与施发酵鸡粪肥的浮游植物密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益生菌肥用量是鸡粪肥的一半,因此益生菌肥更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且对池塘污染小。3种施肥情况的全年群落组成5,6,7月均以绿藻占优势;8,9,10月以绿藻占优势,蓝藻占次优势;11,12和次年3月以隐藻占优势。抚州池蝶蚌养殖基地四季不分明的特点,春较短,冬季较长,夏、秋、冬季分割明显;蓝藻门、硅藻门主要分布秋季,隐藻门主要分布在冬季和早春。  相似文献   

8.
池蝶蚌精子具有子弹形头部及细长均匀鞭毛尾,属鞭毛型。全长为254.91±20.03μm;头部子弹形,长为32.33±2.15μm,宽为16.60±3.29μm;鞭毛细长均匀,长为216.67±19.73μm。为了更好的计算池蝶蚌精子的存活率,本研究采用曙红Y染色的方法,观察了精子在生理盐水、池塘水和蒸馏水中的存活时间及运动方式。结果显示,精子在生理盐水中的存活时间最长,可达6h;其次是蒸馏水,约为4.5h;最短存活时间是在池塘水中,约为4.0h。池蝶蚌精子的主要运动方式有快速直线游动、弧线运动和原地转动3种方式。快速直线游动的精子活力最高,其次是弧线运动,精子活力降低后进行原地转动。研究的结果对池蝶蚌家系的建立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首次从淡水育珠贝类池蝶蚌中得到多糖组分,探讨了相关提取工艺、理化特性以及体外抗氧化活性。Sevag工艺重复5次游离蛋白清除效果最佳,粗多糖经sevag纯化得率达到20.8%;通过离子交换树脂(DEAE-52)及葡聚糖凝胶柱层析(Sephacryl S-300)分离纯化得到池蝶蚌多糖(HSP-1),纯度达到97.5%;测定HSP-1的部分理化特性,测得其分子量为2 204Da,其单糖组成由64.8%的葡萄糖、17.4%的阿拉伯糖以及17.8%的葡糖醛酸组成;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HSP-1对于DPPH、超氧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分别是62.16%,58.65%和45.21%。根据结果 HSP-1具有明显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磁珠富集的方法分离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将池蝶蚌基因组DNA酶切,连接Brown接头,采用PCR技术富集,与探针杂交后杂交复合物结合到包被有链霉亲和素的磁珠上,再将这些片段洗脱,PCR扩增,克隆构建含有微卫星片段的"基因组文库",所得到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从所获得的212个阳性克隆中选取110个进行测序,其中54.5%含有微卫星序列,80%的重复序列重复数在10以上,微卫星序列中21.4%为完美型。除探针中使用的AC、AG等重复单元外,还观察到CT、GA、ATG等重复序列。设计获得60对微卫星引物,合成其中的30对经PCR筛选,结果有10对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该实验表明:磁珠富集法是获得池蝶蚌微卫星分子标记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时,制备出的微卫星标记可为今后研究池蝶蚌分子遗传多样性提供有用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树形大分子研究进展,介绍了树形大分子的合成及策略,讨论了树形大分子的结构特征,指出了树形大分子的理论及应用前景。对树形大人子的述语规范,树形大分子的结构层次划分的核(core)-本体(mantle)-表层(shell)的概念以及三个结构层次间的关系,和收敛合成法中的“瓣”(lobe)的概念和应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述了我国气候地貌的三个基本特征:1.我国自从第四纪初期以来,即分化出现代三个大的气候地貌区;2.气候地貌类型复杂多样;3.早第三纪我国盛行热带气候,因而造成热带地貌的遗迹在我国广泛存在的现象.我国三大气候地貌区,其界线与三大自然地理区吻合,其中东部季风湿润地貌区可再分为四个气候地貌地区(带).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台湾泥鳅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吸收功能之间的关系, 采用活体解剖、石蜡切片以及AB-PAS染色技术, 研究台湾泥鳅消化道的形态、组织学结构及黏液细胞的分布. 结果显示: 台湾泥鳅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道和肠道组成, 无胃; 食道粗短、肠道直、无盘曲, 肠指数0.50±0.04; 口咽腔上皮中分布有味蕾及II型和IV型黏液细胞; 食道和肠道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构成; 食道肌层发达, 黏膜皱襞向腔内突起, 被覆复层扁平上皮, 大量黏液细胞分布于复层上皮内, 以Ⅱ型和IV型为主, 还有少量Ⅲ型黏液细胞; 肠道各段均被覆单层柱状上皮, 上皮层内分布有3种黏液细胞, 同样以Ⅱ型和IV型为主; 肠道黏膜皱襞高度以及肌层厚度从前往后呈现下降趋势. 台湾泥鳅消化道各部的形态、组织学结构特征及黏液细胞分布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颗粒床除尘器在脱除含尘热解煤气粉尘前需要进行预热工作, 从而避免因携带的焦油冷凝造成设备损坏无法工作. 为研究此过程, 采用FLUENT软件对一个大型颗粒床除尘器的预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该除尘器壳体内径4.8m, 高度22m, 壳体内沿垂直中心线上安装6个内径3.4m、高1.8m的过滤床. 模拟结果表明, 当预热气在过滤床流速为0.1m?s-1时, 壳体内壁面上下最大温差为76.9℃, 除尘器从10℃加热至500℃需要98880s. 本次模拟采用的阶跃式分段预热制度使除尘器壳体内壁面上下温度差较小, 减小了因温度不均匀造成的材料变形, 模拟中的滤料和壳体温度及预热所需的时间也可给实际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疆备战铁矿矽卡岩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备战铁矿是西天山阿吾拉勒铁矿成矿带成因类型典型成矿条件较好的具有代表性的铁矿区.文章通过对备战铁矿矿石化学成分、矿石的微量元素特征、矽卡岩REE特征等一系列矿床相关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进一步说明备战铁矿床的磁铁矿成因类型不单是火山沉积型,还有与热液改造相关的矽卡岩型,矽卡岩成岩物质来源于深源岩浆,同时也有壳源物质的混染,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依托某碎石土地基强夯工程, 通过PFC2D建立模拟碎石土地基在单点多次夯击作用下碎石颗粒破碎的过程. 结果表明: 相比于不考虑颗粒破碎, 考虑颗粒破碎情况下造成的强夯沉降更大, 模拟效果更好. 强夯过程中, 初始阶段主要是夯坑底部碎石颗粒发生破碎, 随着夯击次数增多, 颗粒破碎带逐渐向夯坑两侧发展, 破碎的碎石颗粒的广度和深度一定程度上与夯击能大小成正相关. 夯坑底部主要由破碎的块石颗粒与土颗粒嵌合形成壳状结构起到加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体外培养及变态稚贝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纯水为对照,利用普通温控培养箱,在(24.0±1.0)℃条件下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进行了15d的体外培养实验.结果显示:钩介幼虫排出体外24h内存活率显著下降为50.7%(p=0.006);A组(MEM高糖)、B组(RPMI1640)、C组(MEM 199)幼虫变态率分别为(7.5±3.9)%、(13.3±12.0)%、(42.1±10.0)%;D组(L-15)的幼虫变态率最高,为(66.1±3.8)%,极显著高于C组(p=0.007).相关分析表明,培养液中葡萄糖含量与钩介幼虫变态率存在显著负相关(r=-0.886).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体外培养变态发育的稚贝形态观察发现:稚贝双壳表面圆形凹陷数量和深度比幼虫显著减少,双壳边缘外套膜增厚,在外套膜、斧足表面分布有大量乳状突起,但形态不同.体外培养稚贝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完成了变态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8.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298K,密度为0.7866g/cm^2。的甲醇溶液中NaNa^+和Cl^-溶剂化的微观结构和动力学性质,模拟得刮了离子溶剂化圈内甲醇分子微观构捌的町视化图像,发现Na^+溶剂化圈内的甲醇分子以其氧原子接近阳离子,而在Cl^-溶剂化幽内的甲醇分子以其氰原子接近阴离子,同时,还详细研究了离子溶剂化圈内溶剂分子的取向分布和停留时间,与离子-水体系相比,离子溶剂化圈内Ion-O向量与甲醇分子所存平面的夹角γ显著变小,离子与甲醇分子位于同一甲向的概率增大.溶剂的氢键结构对离子溶剂化圈内溶剂分了的停留时间有一定的影响,离子溶剂化圈内甲醇分子的停留时间明显大于水分子的停留时间,甲醇和Cl^-的自扩散系数的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但Na^+的自扩散系数与实验值相比偏低。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胭脂鱼消化道结构特点与其食性的相关性, 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分析了胭脂鱼消化道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 结果显示 胭脂鱼消化道中无胃, 主要由口咽腔、食道及肠组成. 口咽腔内具短小的舌, 食道粗短, 肠道较长且有3个盘曲, 肠指数为2.31±0.10. 口咽腔表面被覆复层扁平上皮, 内分布有较多味蕾, 起食物的选择和甄别作用. 食道和肠道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 食道肌层发达, 黏膜层上皮内有较多杯状细胞, 主要起食物的润滑和过渡作用; 肠道是胭脂鱼消化道行使消化吸收功能的主要部位, 其黏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 内有杯状细胞分布, 游离面具明显的纹状缘, 且前、中肠的肠径、肌层厚度和黏膜褶皱高度均显著高于后肠, 表明前、中肠可能具有更强的消化吸收作用. 胭脂鱼消化道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点与其杂食食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山溪鲵消化系统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山溪鲵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和粘膜表面.结果表明,除口腔外,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消化道各部分的差别主要在粘膜层和肌层:食道粘膜为复层柱状上皮,无纵肌层;胃、肠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肌层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而且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细微结构、粘膜中腺体的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分也存在差异.肝细胞以群集为主,肝小叶不明显,胰为弥散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