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山东省聊城市耕层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8km×8km网格将聊城市耕地分为136个采样点,调查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4种土壤养分的含量。采用地统计分析与空间自相关的MoranI系数分析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规律。研究表明,土壤耕层养分含量变化的空间异质性主要由随机性因素如灌溉、施肥、耕作措施、种植制度等人为活动引起,空间相关性很弱。4种土壤养分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总体上呈现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在40km范围内,4种土壤养分的MoranI系数均为正值,表现出在此范围内空间呈正相关。有机质对尺度的响应较其他3种养分更为敏感,全氮和全磷的MoranI变化趋势类似,而全钾在64km范围之外的MoranI系数表现出在0值附近的波动性,可能与地方农业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学者对草原退化与保护做了大量相关研究,但对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研究尚待加强[1-2]。本文主要研究放牧干扰对代表性群落土壤N、P、K及土壤有机质(C)等养分含量的影响,旨在探讨不同强度放牧影响下草原土壤理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和GPS定位技术,结合网格取样,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褐土烟区土壤养分(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空间变异规律,并绘制了养分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在整个研究区内均表现出中等变异水平,其变异性大小表现为:速效磷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除有机质外,其它元素都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结构性,土壤有机质的空间相关距最大,达447m,碱解氮的自相关距最小,仅123m;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相关距分别为337m和345m.基于半方差函数模型,用普通克里格法对研究区土壤养分进行了克里格插值,结果表明:有机质在研究区内普遍缺乏,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中等,而碱解氮含量在整个研究区分布较复杂,呈零星装分布. 相似文献
4.
以4种不同林型的杉木人工林(杉木纯林、杉木×小叶桢楠、杉木×闽楠、杉木×缅茄)为研究对象,探讨纯林及其混交林不同土层(0~20 cm、20~40 cm)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变化规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林型的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为杉阔混交林营造以及持续健康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4种杉木人工林表层土壤(0~20 cm)的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均明显高于下层土壤(20~40 cm),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2)在同一土层,杉木×闽楠混交林的土壤pH、铵态氮含量最高,杉木×缅茄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最高,杉木×小叶桢楠混交林土壤的全磷、全钾含量最高,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3)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土壤肥力因子之间存在较为显著(P<0.05)的相关关系,4种土壤酶活性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4)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排序为杉木×小叶桢楠>杉木×缅茄>杉木纯林>杉木×闽楠.总体上看,杉木×小叶桢楠与杉木×缅茄混交林对林地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改善作用显著,有利于提高林地生产力,可为杉木纯林改... 相似文献
5.
竹阔混交林阔叶树下土壤养分对毛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浙江省龙游县和庙山坞自然保护区研究了竹阔混交林阔叶树周围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其与毛竹生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竹阔混交林中阔叶树周围全竹、新竹平均胸径及新竹数存在带内差异和树种间差异,毛竹生长随距阔叶树基干距离增加而增加;(2)阔叶树周围不同环形带内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且这种差异与其周围毛竹生长分布趋势一致;(3)不同阔叶树周围相同环形带内土壤养分存在显著差异,除了有机磷外其他养分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4)阔叶树周围对新竹生长影响的各土壤因子从大到小依次为:全磷、速效氮、全氮、速效磷、有机碳、速效钾;(5)新竹平均胸径与阔叶树周围各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可达显著水平,新竹平均胸径与全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速效钾和C/N呈显著负相关,与各土壤参数交互因子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7.
控释肥残膜对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硫膜和树脂膜两种肥料膜壳,每种设置3个浓度梯度,研究了控释肥膜壳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膜壳后能增大土壤孔隙度,改善通气状况;施用硫膜和树脂膜引起土壤pH值下降和电导率提高,施用树脂膜壳的各个处理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降低幅度分别为13.83%~39.0%和3.48%~20.37%;施用硫膜提高了土壤水溶性SO24-和Cl-含量。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酸性环境对不同岩石力学特性的影响,分别对大理岩及红砂岩进行酸性溶液作用下的腐蚀试验,获得岩样酸性腐蚀过程中相对质量变化规律;同时测量记录酸性溶液p H的变化,并对岩样进行抗压抗拉试验,探讨不同岩石在酸性溶液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及腐蚀效应。试验结果表明:经酸性溶液浸泡,大理岩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斜截面裂纹,红砂岩外表面的薄膜保护层被逐渐融化,无明显的裂纹产生,岩样外体积变化不明显;岩样刚开始浸泡在酸性溶液中时,岩样与酸性溶液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溶液的pH大幅提升并接近中性;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pH改变逐渐减少并趋于稳定;经酸性溶液浸泡后,岩石的质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大理岩较红砂岩的质量下降更为明显,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及抗拉强度均显著下降,单轴抗压强度较抗拉强度下降更为明显,且大理岩的力学性能比红砂岩变化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豆科牧草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水土流失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期定位小区试验,研究了紫花苜蓿和沙打旺对黄土丘陵地区退耕地水土流失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规律,旨在弄清豆科牧草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上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与效果,对不同比重年限的沙打旺和紫花苜蓿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剖面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退耕地种植豆科牧草3年后,径流减少61.9%-70.6%,泥沙减少85.1%-89.2%,说明退耕地种植牧草控制水土流失的效果不仅好,而且见效快。所有处理土壤全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在土壤剖面1m深度范围内均呈典型的"s"形分布。两种豆科牧草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累积,紫花苜蓿的固氮能力强于沙打旺。提高种植密度可降低土壤磷输出比率,有利于土壤磷素的活化和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高铁酸钾(Fe~(6+))对于Cu~(2+)在土壤垂直方向上迁移时浓度的影响,采用土柱实验,通过加入薄层示踪剂(Cu~(2+)、Fe~(6+)),以研究Cu~(2+)溶液在下渗过程中浓度的变化,以及Fe~(6+)对其下渗过程中浓度变化的影响;同时探求高铁酸钾(Fe~(6+))对铜污染土壤进行修复时的最佳使用量和最佳作用时间。实验结果表明,Fe~(6+)十分显著地提高了土壤对于Cu~(2+)的吸附作用,有效地控制了Cu~(2+)在土壤中的向下迁移,Fe~(6+)作用于铜污染土壤的最佳使用浓度为100 mg/L,最佳作用时间为5 h。 相似文献
11.
采伐林地土壤养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吉林省东部林区长白山系张广才岭南段西坡针阔混交林、落叶松林、阔叶混交林十几a来采伐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定位及不定位和室内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采伐林地土壤养分有明显的差异.有机质、全氮、水解氮质量分数:择伐林地及保留带高于皆伐林地,针阔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高于阔叶混交林;速效钾质量分数:皆伐林地高于择伐林地及保留带;速效磷质量分数:针阔混交林变化无规律,阔叶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择伐林地高于皆伐林地;pH:针阔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皆伐林地比择伐林地及保留带高,水解酸低,阔叶混交林则相反;枯落层厚度:保留带、择伐林地高于皆伐林地.同一林分,随着采伐后时间推移,速效磷、速效钾逐渐降低;有机质质量分数:择伐林地和皆伐林地逐年降低,皆伐林地比择伐林地降低快些,当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又逐年增加;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pH逐渐升高,水解酸逐渐降低,落叶松人工林水解酸逐渐升高,pH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解矮林芳樟扦插苗的生长及养分累积特征,以更好的指导肥料施用,对江西地区当前习惯种植方式下矮林芳樟扦插苗的株高、生物量、植株养分含量等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矮林芳樟扦插苗的株高、生物量及C、N、P、K累积量均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各指标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R2)在0.962~0.994之间,各指标的增长速率均表现为“慢~快~慢”的单峰变化规律。(2)株高与生物量的快速增长期分别为5月16日~8月17日和6月26日~9月14日,快速增长持续时间分别为93.7 d和79.8 d,株高的最大增长速率0.26 cm·d-1出现在7月2日,生物量的最大增长速率0.24 g·d-1·plant-1出现在8月5日。(3)植株C、N、P、K养分累积量与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C、P的快速累积持续时间与生物量大体相当,分别为81.1 d和77.4 d;而N的快速累积启动较晚(6月30日)、结束较早(9月3日),K的快速累积启动最早(6月26日),结束也最早(8月22日),二者的快速累积持续时间分别为64.7 d和57.1 d,比生物量分别减少了15.1 d和22.7 d。可见,在当前习惯种植方式下,矮林芳樟扦插苗株高、生物量及养分累积量的增加随时间推移发生动态变化,生物量增长明显滞后于株高,植株N、K养分快速累积的结束时间均大幅早于生物量、持续时长也明显小于生物量,说明当前习惯种植方式下矮林芳樟扦插苗生长后期出现明显的N、K养分供应不足现象。建议根据矮林芳樟扦插苗生长及养分累积特征,在其生育后期适量增施N、K肥,以满足其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供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