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葡萄糖作为碳前驱体,2-甲基咪唑作为氮源掺杂,以微波辅助法一步制备表面含有咪唑基团和氨基的氮掺杂碳点(N-CDs),经过离心、过滤以及透析对所制备碳点进行提纯。采用高分辨透射电镜、红外、XRD、紫外和荧光等对其进行表征。结果显示,该碳点粒径均匀、荧光性能良好,且Cu2+可对N-CDs选择性的猝灭,在0~5μmol/L浓度范围内,其荧光猝灭程度与Cu2+的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 nmol/L。据此构建的荧光探针用于测定实际水样中的Cu2+,加标回收率为94.0%~98.5%。 相似文献
2.
以柠檬酸为碳源,尿素为氮源,采用微波一步法制备得到稳定性高,水溶性好的蓝色荧光的氮掺杂碳点。并将该氮掺杂碳点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红外光谱(IR)表征,发现其粒径为0.5~5 nm,平均粒径2.6 nm,富含羟基、羧基和氨基等官能团。在优化实验条件下,多巴胺浓度在2.5~37.5μmol/L范围内与N-CDs的荧光猝灭效率(I_F/I_(F0))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0.08μmol/L。采用该方法对正常人尿液中的多巴胺进行测定,其加标回收率为99.5%~106%,RSD为1.8%~2.3%,方法准确度高,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以维生素C(Vc)为碳源,尿素为氮源,经微波一步法制备得到一种具有高荧光强度的氮掺杂碳量子点。所合成的氮掺杂碳量子点富含-OH、-NH_2和C=O等基团,平均粒径约为4.1 nm,在365 nm紫外光照射下发射出明亮的蓝色荧光。基于氮掺杂碳量子点能与铜离子相互作用进而建立一种快速检测Cu~(2+)的方法。当Cu~(2+)浓度在1~18μmol·L~(-1)之间,氮掺杂碳量子点的荧光猝灭强度(F/F_0)随Cu~(2+)浓度的增加而线性下降,检出限(S/N=3)达0.19μmol·L~(-1)。将该方法应用于蛇莓中痕量铜的荧光检测,加标回收率为100.3%~107.3%之间,RSD在0.23%~1.2%之间。 相似文献
4.
5.
6.
以石榴籽作为碳源,天冬氨酸和色氨酸作为钝化剂,结合水热法制备了氮掺杂碳点(N-CDs)。通过透射电镜、 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红外光谱对N-CDs进行了表征。所制备的氮掺杂N-CDs具有良好的抗光漂白性,对常见金属离子具有优异的化学惰性。有机磷农药对硫磷能够和N-CDs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该相互作用显著增强了N-CDs的发光强度。以N-CDs作为荧光增强型探针测定对硫磷,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1~1.1μmol/L,检出限低至3.7 nmol/L。同时探讨了对硫磷增强N-CDs发光强度的机理。所建立的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对硫磷的检测,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2%,回收率在98.0%~102.7%之间。 相似文献
7.
以柠檬酸为碳源,通过水热合成制备N、S掺杂的蓝色荧光碳点(NS-CDs),用于实际样品中铜离子检测。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光谱、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荧光光谱对其结构、组成和光学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NS-CDs分散性好,尺寸分布在0.6~2.2 nm之间,具有无定形碳的结构;碳点表面含有羟基、羧基、酰胺等官能团,C、N、O和S元素质量分数别为54.01%、24.49%、19.39%及2.11%;该碳点具有良好的耐盐性、pH稳定性、光稳定性,其荧光量子产率为25%。基于Cu2+离子与碳点表面多个官能团发生相互作用形成聚集的网络结构,导致荧光猝灭的现象,建立了检测Cu2+的荧光分析新方法,本方法对Cu2+离子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较高的灵敏度,在0.2~10、10~50和50~100 μmol/L范围均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检出限为41 nmol/L(S/N=3)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土壤中Cu2+检测国家标准的要求(6.25 mmol/L)。测定了实际土壤中Cu2+的含量,检测结果为2.55 μmol/L,加标回收率在104.9%~105.6%之间,实现了Cu2+的快速、灵敏、高选择性检测。 相似文献
8.
以邻苯二甲酸为前体,三乙烯二胺为氮源,氯化血红素为铁源,采用一步微波法制备了荧光量子产率约20.8%的新型铁氮掺杂碳点(Fe,N@CDs),并对其形貌、组成及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Fe,N@CDs在425 nm激发波长下能够发射出500 nm的绿色荧光。基于Fe, N@CDs的荧光猝灭作用,建立了对丙酮酸定量测定的方法。在50~350μmol/L范围内,Fe,N@CDs的荧光猝灭程度与丙酮酸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8,检出限(LOD)为16.7μmol/L。该方法成功应用于胎牛血清蛋白中丙酮酸含量的检测,回收率范围为99.3%~103.4%。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一步水热法,以菊花为原料,制备了氮掺杂碳点(N-CDs),并对N-CDs的粒径分布、元素组成、形貌结构及表面官能团进行了表征,考察了N-CDs的光谱性质。本实验基于PHBA有效猝灭N-CDs荧光的现象,以N-CDs为荧光探针,对PHBA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显示该探针对PHBA的检测线性范围为10.0-150.0μM,检出限为63 nM。常见的离子、氨基酸和糖类对N-CDs检测PHBA基本无影响。同时,初步探讨了N-CDs与PHBA的反应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内滤光效应。将该探针应用于健康人体血样和尿样中PHBA的微量测定。本实验为对羟基苯甲醛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也预示了该荧光探针在生物样品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一水柠檬酸和尿素为原料,通过微波法合成氮掺杂碳点(N-CD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法(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对合成的N-CDs进行表征。N-CDs的荧光强度随着蛇床子素浓度的增加而逐渐被猝灭。在最佳实验条件下,N-CDs荧光探针对蛇床子素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性。蛇床子素在5×10~(-6 )M~7.5×10~(-5 )M的浓度范围内与N-CDs的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范围,检出限为3.8×10~(-9) M。基于此建立了一种以氮掺杂碳点(N-CDs)为荧光探针快速测定蛇床子素的方法。同时讨论了蛇床子素与N-CDs相互作用的机理,此方法已被应用于实际血样和尿样中微量蛇床子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荧光探针可对重金属离子进行灵敏、快速、可视化检测。氮化碳点(CNDs)不含金属,并具有水溶性、低毒性、易于制备和高荧光量子产率等特点,在重金属离子检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乙二胺和四氯化碳制备了CNDs荧光探针,Cu2+可以猝灭探针的荧光,基于此建立了Cu2+的荧光检测方法。在Cu2+浓度为2.0~10.0μmol/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检出限(S/N=3)低至0.058μmol/L。将此探针用于检测自来水、湖水和废水中Cu2+的含量,回收率在91.5%~105.3%之间,表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性。进一步基于CNDs制备了荧光检测试纸用于检测Cu2+,裸眼可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5μmol/L,为现场实时检测Cu2+提供了一种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12.
利用微波-超声波辅助方法合成了水溶性聚乙烯亚胺包覆Mn掺杂ZnS量子点,并建立了基于该量子点的室温磷光检测三磷酸鸟苷(GTP)的新方法。该量子点对GTP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能区分GTP与其结构类似物三磷酸腺苷(ATP)、三磷酸胞苷(CTP)、三磷酸尿苷(UTP)、二磷酸腺苷(ADP)和一磷酸腺苷(AMP)。该量子点的室温磷光对GTP的响应在3 min内达到平衡,其磷光增强值与GTP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对GTP的检出限为0.6μmol/L。该方法成功应用于癌细胞提取液中GTP的检测,为GTP的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16.
17.
本文以淀粉为碳源,以L-酪氨酸为氮供体,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了氮掺杂碳量子点(N-CQDs).研究表明,N-CQDs表面富含氨基、羧基、羟基等官能团,说明具有很好的水溶性.还发现在pH=6.00的KH2 PO4-NaOH缓冲溶液中,四环素对N-CQDs有强荧光猝灭作用,且四环素浓度在1.6~16μmol·L-1范围和16... 相似文献
18.
以苹果酸为碳源,磷酸铵提供氮源,采用固态热解法一步合成一种水溶性的、氮掺杂的蓝色荧光碳点(N-CDs)。 所得到的碳点荧光量子产率高达20.7%,形貌近似球形,平均粒径约为3.3 nm。 基于环丙沙星(CIP)对碳点的荧光增强作用,建立了一种CIP的定量检测方法。 最佳实验参数为:碳点浓度为7.5 μg/mL,pH值为5.9,孵化时间为5 min。 在此实验条件下,碳点的荧光强度增加值(ΔF)和CIP的浓度在0.39~40.00 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0.12 μmol/L,相对标准偏差(n=5)为4.2%。 干扰实验结果指出,除了铜离子具有明显的影响外,其它共存物质的干扰可以忽略不计,而铜离子的干扰可通过加入草酸铵来掩蔽。 最后利用所构建的荧光传感器对实际样品中CIP进行检测,回收率在93%~107%之间。 本研究为CIP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而有效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柠檬酸氢二铵、缓血酸铵和硝酸钕为起始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了荧光量子产率为93.05%、发蓝色荧光的钕、氮双掺杂碳点(Nd,N-CDs)。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粉末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对Nd,N-CDs的形貌及表面结构进行了详细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荧光光谱考察了其光学性质和稳定性。结果显示,药物分子柳氮磺吡啶(SSZ)能够使Nd,N-CDs的荧光显著降低,而金属离子及另外4种药物分子没有明显效果。由此,建立了一种选择性检测SSZ的荧光检测方法,线性检测范围在0.1~50 μmol/L之间,检出限低至0.05 μmol/L。机理探讨表明,荧光猝灭主要涉及动态猝灭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两种机制。所建立的分析方法能用于测定实际药片中的SSZ含量,回收率为98.1%~104.2%。此外,Nd,N-CDs表现出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作为荧光探针穿透细胞壁使细胞质染色,因不会进一步穿透进入细胞核,很好的避免了对细胞的深层次破坏。 相似文献
20.
量子点荧光探针检测抗坏血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巯基丙酸(MPA)为稳定剂水相合成了高荧光CdTe量子点. 向量子点溶液中加入Mn2+,由于量子点表面状态发生改变而使其荧光淬灭,加入抗坏血酸后量子点荧光又得以恢复,且荧光恢复程度与抗坏血酸的浓度线性相关,从而建立了基于量子点的荧光“开关”探针检测抗坏血酸的新方法. 当CdTe量子点的浓度为1.67 uM(量子点的尺寸为1.91nm),加入的Mn2+浓度为0.25 mM时,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检测抗坏血酸的线性范围为0.25~16 uM,检出限为36 nM. 相对标准偏差为2.5%(10 uM, n=11). 该探针可用于维生素C药片和人血浆中抗坏血酸的快速、灵敏和选择性检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