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基于Cu2+与双环己酮草酰二腙(BCO)的显色体系构建比色免疫传感器,并用于癌胚抗原(CEA)定量分析,满足临床检测肿瘤的要求。在磁珠表面通过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构建三明治型免疫复合物,通过CuO与抗体的结合实现信号转导。酸性条件下CuO可被分解为Cu2+, Cu2+与BCO在弱碱性条件下发生络合,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且溶液吸光度值与CEA浓度的对数呈线性正相关。最佳条件下,该免疫分析法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1~40 ng/mL,检出限为0.02 ng/mL。  相似文献   

2.
聂嘉  许桐  刘倩  孙旭平 《分析化学》2022,(10):1502-1510
荧光探针可对重金属离子进行灵敏、快速、可视化检测。氮化碳点(CNDs)不含金属,并具有水溶性、低毒性、易于制备和高荧光量子产率等特点,在重金属离子检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利用乙二胺和四氯化碳制备了CNDs荧光探针,Cu2+可以猝灭探针的荧光,基于此建立了Cu2+的荧光检测方法。在Cu2+浓度为2.0~10.0μmol/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检出限(S/N=3)低至0.058μmol/L。将此探针用于检测自来水、湖水和废水中Cu2+的含量,回收率在91.5%~105.3%之间,表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性。进一步基于CNDs制备了荧光检测试纸用于检测Cu2+,裸眼可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5μmol/L,为现场实时检测Cu2+提供了一种可选方案。  相似文献   

3.
利用羟基与氨基在高温条件下反应,不断聚合生成碳点(CDs),该碳点可发射不依赖激发波长的明亮的红色荧光.将CDs作为目标敏感荧光团时,发现Cu2+可特异性猝灭碳点的荧光,而焦磷酸盐(PPi)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上述体系的荧光.其中,Cu2+对CDs的荧光猝灭是由于Cu2+与CDs发生络合反应,从而发生静态猝灭过程;而加入PPi之后,由于它与CDs的结合能力更强,因此Cu2+离开CDs的表面,体系的荧光得以恢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off-on荧光纳米开关传感体系,分别用于Cu2+和PPi的定量检测,检出限分别达2.14 μmol/L和1.85 μmol/L.该传感体系可应用于实际样品检测,拓宽了荧光CDs的传感应用,为其在生物体内目标分子的检测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以7-二乙氨基香豆素为荧光基团,设计并合成了一种香豆素酰腙类荧光探针CPS。研究结果表明,在甲醇溶液中,探针CPS对Cu2+呈特异性的荧光猝灭响应,且与Cu2+形成分子比为2∶1的络合物CPS-Cu2+。此络合物作为荧光传感器实现了草甘膦的特异性识别,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检出限可低至64.8 nmol/L (10.95 ng/mL)。通过Job′s plot曲线、摩尔比法及质谱等手段,推测了荧光传感器检测草甘膦的作用机制。实际水样的加标回收实验证明了此荧光传感器检测草甘膦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以柠檬酸为碳源,通过水热合成制备N、S掺杂的蓝色荧光碳点(NS-CDs),用于实际样品中铜离子检测。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光谱、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荧光光谱对其结构、组成和光学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NS-CDs分散性好,尺寸分布在0.6~2.2 nm之间,具有无定形碳的结构;碳点表面含有羟基、羧基、酰胺等官能团,C、N、O和S元素质量分数别为54.01%、24.49%、19.39%及2.11%;该碳点具有良好的耐盐性、pH稳定性、光稳定性,其荧光量子产率为25%。基于Cu2+离子与碳点表面多个官能团发生相互作用形成聚集的网络结构,导致荧光猝灭的现象,建立了检测Cu2+的荧光分析新方法,本方法对Cu2+离子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较高的灵敏度,在0.2~10、10~50和50~100 μmol/L范围均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检出限为41 nmol/L(S/N=3)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土壤中Cu2+检测国家标准的要求(6.25 mmol/L)。测定了实际土壤中Cu2+的含量,检测结果为2.55 μmol/L,加标回收率在104.9%~105.6%之间,实现了Cu2+的快速、灵敏、高选择性检测。  相似文献   

6.
基于多羧基荧光共轭聚电解质PPE-(COOK)4, 发展了一种检测半胱氨酸(Cys)和组氨酸(His)的简便方法. 该方法以PPE-(COOK)4与Cu2+所构成的猝灭体系为基础, 当体系中存在半胱氨酸或组氨酸时, PPE-(COOK)4/Cu2+体系的荧光恢复, 从而实现对上述氨基酸的测定. 由于PPE-(COOK)4具有类似四乙酸乙二胺(EDTA)的螯状侧链结构, 使其在磷酸盐缓冲液(PBS, 10 mmol/L, pH=7.4)中对Cu2+具有超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因此可以借助各种金属掩蔽离子来提高氨基酸检测的特异性. 实验结果表明, 在PPE-(COOK)4/Cu2+体系中引入Ni2+或Hg2+后, 可分别实现对半胱氨酸和组氨酸的特异性检测, 线性范围分别为1~5和0.5~2.5 μmol/L, 检出限分别为0.15和0.04 μmol/L.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热法,使用碳源蛋白胨制得荧光碳量子点(CQDs)。使用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该CQDs溶液的荧光能够被Cu2+猝灭,草酸能够使CQDs的荧光恢复。据此建立了碳量子点“关-开”型荧光探针测定草酸的新方法。荧光恢复程度与草酸浓度在8~65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8μg/mL。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探究了CQDs对草酸的荧光响应机理。Cu2+能够对CQDs的荧光产生动态猝灭,C2O42-与Cu2+结合,减少了溶液中游离的Cu2+,导致CQDs的荧光恢复。该方法可用于实际样品西红柿和圣女果中草酸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8.
以7-(4-甲氧基苯基)乙炔基香豆素为荧光基团,设计并合成了一种香豆素酰腙类荧光探针L.在探针L的二甲基亚砜(DMSO)/H2O[V∶V=7∶3,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HEPES) 10 mmol/L,pH=7.4]溶液中加入Cu2+,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颜色由黄色变为浅棕色和明显的荧光猝灭效应.该探针不受其他金属离子和阴离子的干扰,检测限为5.6×10-8mol/L.同时,L-Cu2+体系通过配体置换的方式实现了对草甘膦的特异性检测,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抗干扰性、较高的灵敏度、较宽的pH适用范围(5~9)和较低的检测限(11.3 ng/mL).此外,L-Cu2+体系可应用于实际水样中草甘膦的检测,在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以11-巯基十一烷酸(11-MUA)为还原剂和保护剂,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具有强烈荧光的水溶性金纳米簇(AuNCs),基于Cu~(2+)修饰的AuNCs@11-MUA构建了"关-开"型荧光探针用于多巴胺(DA)的选择性、高灵敏检测.向AuNCs@11-MUA溶液中加入Cu~(2+)离子后,AuNCs@11-MUA的荧光发生猝灭,体系的荧光信号处于"关闭"状态.在DA存在下,由于DA与Cu~(2+)具有更强的结合力,形成比Cu~(2+)/AuNCs@11-MUA复合体更稳定的络合物,可将Cu~(2+)从AuNCs@11-MUA表面移除下来,从而使其荧光得以恢复,体系的荧光信号呈"打开"状态.AuNCs@11-MUA探针的荧光恢复程度与DA的浓度在2.0×10~(-7)~5.0×10~(-5)mol/L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8.0×10~(-8)mol/L(S/N=3).将该探针应用于人血清和尿液中DA的检测,回收率为93.2%~97.3%,相对标准偏差RSD4.08%,表明该方法可应用于人体内多巴胺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设计合成了对称型菲并咪唑荧光探针PIP-ph-PIP, 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和确认. 随着探针溶液中水体积分数的增加, 探针的聚集程度逐渐增加, 荧光强度先增强后猝灭. 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 在水相体系中探针PIP-ph-PIP能以ON-OFF-ON的方式分别对Ag+和SCN-, Cu2+和PO34 -进行连续识别, 且连续识别效果可通过裸眼比色观察, 其中对Ag+识别具有超低检出限(6.1 nmol/L). 结果表明, 探针PIP-ph-PIP可应用于活体HeLa细胞中Ag+和Cu2+的定性分析及实际水样中Ag+和Cu2+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1.
基于Fe2+-H2O2-RhB荧光猝灭体系实现过氧化氢酶(CAT)活度测定。荧光物质罗丹明B(RhB)于585 nm处有特征荧光峰,H2O2、Fe2+协同作用致其荧光猝灭,CAT是H2O2分解专属酶,CAT对H2O2的前期分解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RhB荧光。结果表明,加酶前后荧光强度变化(ΔF)与酶活度之间线性相关,线性范围为5.6×10-5~5.6×10-2 U/mL,其线性方程为ΔF=-3.466+1 472E(U/mL),相关系数r=0.9962,检测限为2.6×10-5U/mL。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准确性,可应用于人体血清CAT活度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2.
利用咔唑醛与二氨基马来腈合成了一种对Cu2+和ClO-的响应的荧光探针分子CMN。探针分子与Cu2+作用后,紫外吸收光谱在394 nm处的吸光度迅速下降,颜色由黄色褪至无色;荧光光谱在452 nm处的发射峰迅速增强,出现明显的蓝色荧光。探针与ClO-作用后,溶液发生褪色,并在375 nm和394 nm出现强荧光发射,发出淡蓝色荧光。CMN通过配位过程实现了对Cu2+的检测,其检测限为47μmol/L;CMN在ClO-催化下亚胺键水解得到咔唑醛,实现了对ClO-的检测,检测限3.06μmol/L。CMN可作为荧光检测试纸快速检测环境中的Cu2+和ClO-。  相似文献   

13.
通过高温共沉淀法制备了发光效率高、形貌规则、粒径均一的上转换纳米粒子;采用反相微乳法合成二氧化硅壳层(SiO2),实现上转换纳米粒子从油相到水相的转移;将介孔二氧化硅壳层(mSiO2)包覆在上转换纳米粒子表面,荧光响应分子姜黄素被负载在m SiO2的孔道中。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原理,构建“Turn on”纳米传感体系,并用于Cu2+的检测,检测线性范围为10~50μmol/L,检出限为0.5μmol/L。本方法可实现大鼠血清样品中Cu2+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高旭  秦菁  刘旭  侯娟 《分析试验室》2022,(4):413-418
以葡萄糖作为碳前驱体,2-甲基咪唑作为氮源掺杂,以微波辅助法一步制备表面含有咪唑基团和氨基的氮掺杂碳点(N-CDs),经过离心、过滤以及透析对所制备碳点进行提纯。采用高分辨透射电镜、红外、XRD、紫外和荧光等对其进行表征。结果显示,该碳点粒径均匀、荧光性能良好,且Cu2+可对N-CDs选择性的猝灭,在0~5μmol/L浓度范围内,其荧光猝灭程度与Cu2+的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 nmol/L。据此构建的荧光探针用于测定实际水样中的Cu2+,加标回收率为94.0%~98.5%。  相似文献   

15.
合成并表征了一个能同时对Cu2+,Zn2+和Ca2+进行识别的化学传感器L,研究了L对常见的金属离子和阴离子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发现:L可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别在414和328 nm处对Cu2+,Zn2+进行特异识别,L可通过在511 nm处的荧光增强对Ca2+进行特异识别,且其识别具有快速、可选择及可逆的特点。将L应用于药品和水体样品中Cu2+,Zn2+和Ca2+的检测,结果满意。L还可用荧光成像对细胞和活体中Ca2+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6.
以比表面积大、结合位点多的金铂纳米球杂化二氧化锡石墨烯(GS-SnO2@Au-Pt)修饰玻碳电极,作为传感平台固定捕获抗体(Ab1),铜离子掺杂金银纳米球(Au-Ag@Cu2+)与检测抗体(Ab2)结合作为免疫探针,构建夹心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并用于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基于Cu2+和Cu+之间的电子转移,以及金银双金属协同效应增强检测信号,通过方波伏安法(SWV)检测,在0.25 V处获得尖锐信号峰。结果表明,该免疫传感器具有较宽的线性范围(1 fg/mL~10 ng/mL)和较低的检出限(0.34 fg/mL),在PSA临床检测中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以9-蒽醛为荧光基团,吗啉环和吡唑环为识别基团,合成了一种新型荧光探针1,5-二苯基-3-(10-(吗啉甲基)蒽-2-基)吡唑啉(PMAP),利用1H NMR、13C NMR和单晶衍射表征其结构,通过荧光发射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其离子识别性能。结果表明,探针PMAP对Fe3+、Cu2+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荧光量子产率分别从0.14降到0.05和0.04,溶液颜色从淡黄色变为蓝色。PMAP与Fe3+/Cu2+以1∶1的化学计量比形成配合物,检测限约为1μmol·L-1。同时,干扰实验表明PMAP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表明,PMAP传感器能有效地检测实际水样中的Cu2+和Fe3+。另外,根据Fe3+、Cu2+和H+不同组合时PMAP的量子产率构建了分子水平上的三输入NOR逻辑门电路。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一种以牛血清白蛋白功能化的金纳米棒(BSA-Cys-GNRs)为荧光探针检测Hg2+的新方法。以半胱氨酸作为连接臂成功将牛血清白蛋白修饰在金纳米棒表面,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荧光倒置显微镜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材料进行表征。研究发现,在295nm波长光激发下,BSA-Cys-GNRs探针在338nm显示强荧光,而Hg2+能够有效地猝灭BSA-Cys-GNRs的荧光。对一系列影响猝灭效果的因素进行考察,得出pH 4.0、孵育时间5.0min为最佳检测条件。Mn2+、K+、Ni2+、Na+、Cr3+、Cd2+、Mg2+、Cu2+、Ca2+、Al3+和Zn2+对BSA-Cys-GNRs的荧光信号没有明显的影响。当Hg2+的浓度为0.04444~8.888μmol·L-1时,荧光猝灭效率与Hg2+的浓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8.08nmol·L-1。将该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Hg2+的检测,回收率为98.9%~105.0%。  相似文献   

19.
利用氧化石墨烯(GO)的模板作用,通过喷雾热解法制备了Cu2O/rGO,再通过空气氧化处理工艺对铜的价态进行调控,最后得到CuxO/rGO复合材料。使用SEM、XRD、TEM、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Cu2O/rGO具备良好的褶皱结构,在空气氛围中氧化处理后Cu+向Cu2+发生转变且褶皱形貌得到保留,并有CuxO颗粒负载在褶皱rGO表面。Cu-0.3-600-300-3的过电位由Cu-0.3-600的581 mV降低至442 mV,Tafel斜率为48.8 mV/dec,此时XPS结果为Cu+/Cu2+=0.41。这是因为rGO和Cu+与Cu2+之间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提高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  相似文献   

20.
荧光性自组装双层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借助Au-S化学键的作用,在金基底上组装DL-半胱氨酸,利用DL-半胱氨酸与1-萘胺乙酸(NAA)的静电吸引作用在金表面间接组装荧光试剂NAA,从而构建了双层自组装膜NAA/Cys/Au.该自组装膜有较强的荧光信号,能被Cu2+猝灭,并具有较好的可逆再生性能,可用于超痕量铜离子的界面荧光测定,对Cu2+的检出下限为7.87×10-11mol/L.同时采用电化学、荧光光谱及电子能谱等方法表征自组装膜的结构,并采用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和循环伏安法研究自组装膜在K3[Fe(CN)6]/K4[Fe(CN)6]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金表面组装的单层膜具有良好的“针孔”效应,组装上荧光试剂之后形成的无“针孔”缺陷的自组装双层膜对溶液与基底间的界面电子转移有强烈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