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药用植物巴戟天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irale A725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6个聚酮类化合物,采用多种现代波谱技术确定其结构,分别为:6-羟基-4-异丙基-1,8-二甲基螺环[4.5]癸-1,8-二烯-7-酮(1),2-羟基-2,5-二甲基-7-氧代-5,7-二氢-2H-呋喃[3,4-b]吡喃-4-羧酸(2), 3-乙基-4-羟基-6-甲基-二氢-吡喃-2-酮(3),苯乙内酯A (4), 3-羟基-5-(4-羟基苄基)二氢呋喃-2(3H)-酮(5), 4-乙酰-3-羟基-6-甲基吡喃-2-酮(6).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为新天然产物.此外,利用四株肿瘤细胞株(Hep G-2、MCF-7、SF-268及A549)对化合物1~6细胞毒活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化合物1~6对上述肿瘤细胞均无明显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2.
开发了无催化剂条件下4-羟基烷基-2-炔酸乙酯与N-杂环芳基甲基-N-2,2-二氟乙基-1-胺的串联反应.应用该反应在甲醇中回流,以39%~83%的收率合成了一系列4-(N-(2,2-二氟乙基)(N-杂环芳基甲基)氨基)-5,5-二取代呋喃-2(5H)-酮,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ESI-MS表征,并进一步通过3-氯-4-(N-2,2-二氟乙基)(N-嘧啶-5-基甲基胺基)-5,5-螺(4-甲氧基环己基)呋喃-2(5H)-酮(8)的晶体衍射间接证实.测试了所合成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在600μg·mL^-1浓度时4-(N-2,2-二氟乙基)(N-6-氯吡啶-3-基甲基胺基)-5,5-二甲基呋喃-2(5H)-酮(3a)和4-(N-2,2-二.氟乙基)(N-6-氟吡啶-3-基甲基胺基)-5,5-二甲基呋喃-2(5H)-酮(3c)对桃蚜的死亡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3.
开发了无催化剂条件下4-羟基烷基-2-炔酸乙酯与N-杂环芳基甲基-N-2,2-二氟乙基-1-胺的串联反应.应用该反应在甲醇中回流,以39%~83%的收率合成了一系列4-(N-(2,2-二氟乙基)(N-杂环芳基甲基)氨基)-5,5-二取代呋喃-2(5H)-酮,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HR-ESI-MS表征,并进一步通过3-氯-4-((N-2,2-二氟乙基)(N-嘧啶-5-基甲基胺基)-5,5-螺(4-甲氧基环己基)呋喃-2(5H)-酮(8)的晶体衍射间接证实.测试了所合成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在600μg·mL~(-1)浓度时4-((N-2,2-二氟乙基)(N-6-氯吡啶-3-基甲基胺基)-5,5-二甲基呋喃-2(5H)-酮(3a)和4-((N-2,2-二氟乙基)(N-6-氟吡啶-3-基甲基胺基)-5,5-二甲基呋喃-2(5H)-酮(3c)对桃蚜的死亡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4.
4-酰代双吡唑啉酮对金属离子具有很强的萃取能力。本文在合成萃取剂1,2-双(1′-苯基-3′-甲基-5′-氧代吡唑-4′-基)邻苯二酮(H2BPMOPP-H2A)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以取代苯乙酮和5-醛基-8-甲氧甲氧基-2-甲基-2-(4'-甲基-3'-戊烯基)-二氢-1-苯并吡喃为原料,经羟醛缩合反应制得两个中间体——7,2',4'-三甲氧甲氧基-6'-羟基-2-甲基-2-(4'-甲基-3'-戊烯基)-二氢-1-苯并吡喃查尔酮(3a)和7,2',4'-三甲氧甲氧基-5'-异戊烯基-6'-羟基-2-甲基-2-(4'-甲基-3'-戊烯基)-二氢-1-苯并吡喃查尔酮(3b);3a经环合和脱保护基反应合成了(±)-Malaysianone A(4a),产率12.9%;3b经脱保护基和环合反应合成了(±)-Tanariflavanones B(4b),产率5.2%。4a和4b的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ESI-MS确证。  相似文献   

6.
以苯胺和三氟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经环合反应制得4-三氟甲基-2(1H)喹啉酮(1);1与劳森试剂反应生成4-(三氟甲基)喹啉-2(1H)-硫酮(2);2与间隔基反应合成中间体2-[(3-氯丙基)硫基]-4-(三氟甲基)喹啉(3);将3连接到识别基团哌嗪上合成了一个新型的双荧光侧臂的探针化合物——1,4-二【3-{2-[4-(三氟甲基)喹啉]硫基}丙基】哌嗪(4),其结构经1H NMR和LC-MS表征。UV-Vis和FL研究结果表明,4的发射波长在396 nm;对Cu2+具有良好的识别作用,在1.0×10-7mol·L-1~1.0×10-4mol·L-1内可定量检测Cu2+含量。  相似文献   

7.
马丽锋  陈韶蕊  李丽娟  张静  马吉海 《合成化学》2013,21(5):547-549,560
以6,7-十二烷二酮(或1,2-环烷基二酮)和3-碘-2-碘甲基-1-丙烯为原料,铟粉为催化剂,在水相中经烯丙基化反应合成了4个新型的单烯丙基化产物[7-羟基-7-(2-碘甲基-烯丙基)-十二烷-6-酮和2-羟基-2-(2-碘甲基-烯丙基)-环烷酮]和3个新型的双烯丙基化产物{4-亚甲基-1,2-二戊基-1,2-环戊二醇,2-羟基-2-[2-(1-羟基-2-羰基-环癸基甲基)-烯丙基]-环癸酮和2-羟基-2-[2-(1-羟基-2-羰基-环十二基甲基)-烯丙基]-环十二烷酮},其结构经1H NMR,IR和HR-MS表征。  相似文献   

8.
利用环己二酮单腙芳构化反应, 得到9H, 9H, 11H, 11H, 12H, 12H-六氢化苯并[9,10]-(1H, 1H, 3H, 3H, 4H, 4H, 5H, 5H, 7H, 7H, 8H, 8H-十二氢)菲-2, 6, 10-三酮腙, 然后与季戊四醇反应, 得到9H, 9H, 11H, 11H, 12H, 12H-六氢化苯并[9,10]-(1H, 1H, 3H, 3H, 4H, 4H, 5H,5H, 7H, 7H, 8H, 8H-十二氢)菲-2,6,10-三酮缩三(2,2-二羟甲基-1,3-丙二醇), 再与9-[4-(2,6-二硫杂环己基)苯基]-3-[4-(二甲酯基甲基)苯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反应, 制成标题化合物. 中间体和标题化合物经过IR, 1H NMR, MS和元素分析表征.  相似文献   

9.
Sinularia属珊瑚中嘧啶类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和鉴定了采自中国南海硇州岛软珊瑚Sinularia Bassica样本中新的嘧啶类化合物。样本用工业酒精提取,提取物溶液经乙酸乙酯萃取后,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以极性不断增大的溶剂体系(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甲醇)梯度洗脱,再经过HPLC分离,得到2,4(1H,3H)-嘧啶二酮、5-甲基-2,4(1H,3H)-嘧啶二酮、1,3-二甲基-2,4(1H,3H)-嘧啶二酮和5-甲氧基-1,3-二甲基-2,4(1H,3H)-嘧啶二酮4种新的嘧啶类化合物,其结构通过红外光谱、1HNMR和13C NMR等光谱数据分析确定。  相似文献   

10.
水介质中9,10-二芳基吖啶的洁净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达清  拾景文  姚浩 《有机化学》2009,29(2):239-244
水介质中在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催化下, 席夫碱与双甲酮反应合成了一系列9,10-二芳基吖啶衍生物, 同时分离得到一种中间产物. 所有产物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和1H NMR光谱确定, 产物10-(4-氯苯基)-9-(4-甲氧基苯基)-3,3,6,6-四甲基-3,4,6,7,9,10-六氢化吖啶-1,8(2H,5H)-二酮(3i)和中间产物2-{4-氯苯基-[2-(4-甲氧基苯基氨基)-4,4-二甲基-6-氧代环已-1-烯基]甲基}-3-羟基-5,5-二甲基环已-2-烯酮(4h)的结构还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确证.  相似文献   

11.
蒽酮1和氯甲基吡啶盐酸盐2在甲苯中回流反应生成10,10-二吡啶甲基-9(10H)蒽酮(3),收率63%~68%;3用硼氢化钠还原生成10,10-二吡啶甲基-9,l0-二氢蒽-9-醇(4),收率87%~90%;蒽醇4在酸催化下发生歧化反应,得到还原产物10,10-二吡啶甲基-9,10-二氢蒽(5)和氧化产物蒽酮3.该歧化反应受催化剂、溶剂和反应温度等影响.当蒽醇4用三氟化硼为催化剂、甲苯为溶剂、回流反应,5的收率达到74%.所合成的新化合物都经1H NMR,13C NMR,MS和元素分析表征确认.  相似文献   

12.
4-羟基-6-甲基-2-吡喃酮分别与原甲酸三氯乙酯,三(溴甲基)氧磷和1,3,5-三(溴甲基)苯经取代反应制得三-2-吡喃酮(3a~3c);3a和3b分别与二苯酮(4)通过经历4的三线激发态,横穿3的C5-C6,C5'-C6'和C5″-C6″双键经固相[2+2]光环加成反应,高位置、高配向选择性地合成了4个新型的氧杂类化合物(5a,5a',5b和5b'),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LR-MS和HR-MS表征。  相似文献   

13.
以6-氯邻氨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与醋酐酰化关环制得6-氯-2-甲基噁嗪-4-酮(1);1在80%水合肼中回流反应制得6-氯-2-甲基-3-氨基-4(3H)-喹唑啉酮(2);2与羟基芳醛反应合成了4种新型的6-氯-4(3H)-喹唑啉酮类Schiff碱(4a~4d),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元素分析表征。采用琼脂扩散法研究了4a~4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大肠杆菌(B)和枯草杆菌(C)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用药浓度为300 mg·m L~(-1)时,4a~4d对A~C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6-氯-2-甲基-3-(5-甲基-2-羟基苯亚甲氨基)-4(3H)-喹唑啉酮(4c)抑菌活性最强,对A~C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8.8 mm,11.9 mm和9.6 mm。  相似文献   

14.
以三氟乙酰乙酸乙酯和单取代脲为原料,设计并合成了10个6-三氟甲基嘧啶-2,4(1H,3H)-二酮类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在用药量为100μg.mL-1时,3-(4-氟苄基)-6-三氟甲基嘧啶-2,4(1H,3H)-二酮对油菜根长生长抑制率为98%。  相似文献   

15.
d-生物素的不对称全合成研究(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异丁基氢化铝使(3aS,6aR)-1,3-二苄基-四氢-4H-噻吩并[3,4-d]-咪唑-2,4(1H)-二酮(1)高立体选择性地还原成(3aS,4S,6aR)-1,3-二苄基-4-羟基-四氢-1H-噻吩并[3,4-d]-咪唑-2(3H)-酮(2),再经缩合,Witting烯化成(3aS,6aR)-1,3-二苄基-四氢-1H-噻吩并[3,4-d]咪唑-2(3)-酮-4-烯戊酸(4),后者经催化氢转移还原、脱苄即得d-生物素,以化合物1计算总产率为42%.  相似文献   

16.
利用1,3-环己二酮和1,4-苯二甲醛为原料,在微酸介质中通过羟醛缩合和脱水反应,合成了9,9′-(1,4-亚苯基)-2H,2′H,3H,3′H,4H,4′H,5H,5H,′6H,6′H,7H,7′H,9H,9′H-十四氢-二-吖啶-1,1,′8,8′-四酮(化合物Ⅰ)。提出了化合物Ⅰ生成的反应机理。将化合物Ⅰ与季戊四醇在I2催化下反应,生成了目标化合物9,9-(′1,4-亚苯基)-2H,2′H,3H,3′H,4H,4′H,5H,5H,′6H,6′H,7H,7′H,9H,9′H-十四氢-二-吖啶-1,1,′8,8′-四酮缩双季戊四醇(化合物Ⅱ),收率为40%。产物和中间体用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进行了结构表征。在含有螺环单元的化合物Ⅱ1H NMR中,亚甲基中的8个氢由于受手性轴和苯环的影响而裂分成8重峰。对影响反应的因素特别是副产物生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对莽吉柿(Pericarpium Garciniae Mangostanae)85%乙醇提取物进一步分离,得到8个双苯吡酮类化合物和1个蒽酮类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NMR及MS谱学数据鉴定分别为α-倒捻子素-3,6-二乙酸酯(α-mangostin-3,6-diyl diacetate,Ⅰ)、1,5,8-三羟基-3-甲氧基-2,4-双-(3-甲基丁-2-烯)双苯吡酮(8-hydroxycudraxanthone G,Ⅱ)、1,3-二羟基-6,7-二甲氧基-2,8-双-(3-甲基丁-2-烯基)双苯吡酮(Cowaxanthone B,Ⅲ)、1,6-二羟基-3,5-二甲氧基-2-(3-甲基丁-2-烯基)双苯吡酮(Cowaxanthone A,Ⅳ)、1,5-二羟基-4-(3-甲基丁-2-烯基)-6′,6′-二甲基吡喃[2′,3′:3,2]双苯吡酮(trapezifolixanthone,Ⅴ)、1,6-二羟基-6′,6′-二甲基吡喃[2′,3′:7,8]-6″,6″-二甲基吡喃[2″,3″:3,2-]双苯吡酮(brasilixanthone B,Ⅵ)、1,3,5-三羟基-2-(3-甲基丁-2-烯)-4-(1,1-二甲基-2-烯丙基)双苯吡酮(Allanxanthone A,Ⅶ)、1,3,8-三羟基-5-甲氧基-2,4-双-(3-甲基丁-2-烯)双苯吡酮(2,4-di-(3-methylbut-2-enyl)-1,3,8-trihydroxy-5-methoxyxanthone,Ⅷ)、1,4,8-三羟基-6-甲基-3-甲氧基-9,10-蒽酮(1,4,8-trihydroxy-6-methyl-3-methoxy- 9,10-anthraquinone, Ⅸ)。 其中化合物Ⅰ、Ⅴ、Ⅵ、Ⅶ、Ⅸ为首次从藤黄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Ⅱ、Ⅲ、Ⅳ、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杨鲁勤  杨汝栋 《化学学报》1989,47(9):911-913
4-酰代双吡唑啉酮是一类新型β双酮多啮金属离子螯合剂和萃取剂, 其性能优于单吡唑啉酮, 本文继合成1,5-双(1'-萃基-3'-甲基-5'-氧代吡唑-4')-1,5-戊二酮(BPMPPD, H2A)后, 又合成了它和1,10-二氮杂菲(Phen, P)与稀土元素形成的三元固态配合物, 并对这些新配合物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4-酰代双吡唑啉酮是一类新型β双酮多啮金属离子螯合剂和萃取剂, 其性能优于单吡唑啉酮, 本文继合成1,5-双(1'-萃基-3'-甲基-5'-氧代吡唑-4')-1,5-戊二酮(BPMPPD, H2A)后, 又合成了它和1,10-二氮杂菲(Phen, P)与稀土元素形成的三元固态配合物, 并对这些新配合物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双邻位甲基取代的聚芳醚酮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种单体 2 ,2′ ,6 ,6′ 四甲基 4 ,4′ 二苯氧基二苯酮 (o M2 DPOBP)和 2 ,2′ ,6 ,6′ 四甲基 4 ,4′ 二苯氧基三苯二酮 (o M2 DPOTPDK) ,分别与对苯二甲酰氯 (TPC)和间苯二甲酰氯 (IPC)低温亲电溶液缩聚 ,合成了 4种含双邻位甲基侧基聚醚酮醚酮酮 (DM PEKEKK和DM PEKEKMK)及含双邻位甲基侧基聚醚酮酮醚酮酮 (DM PEKKEKK和DM PEKKEKMK)聚合物 .用FT IR、1 H NMR、DSC、TGA、WAXD等方法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聚合物的溶解性能 .结果表明 ,该 4种聚合物具有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良好的热稳定性和优良的溶解性能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